標籤:

關於求職類問題的一種解答和一個思考框架

不知道是不是每年開學季+秋招季又到了,最知乎微博私信都湧進來各種關於求職的問題。在此統一回答一下,也算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所有建議裡面我最想講的第一條就是,期待別人能理解你的境況並且給你一個標準答案是不現實的。職業選擇這種大事牽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決策的優先順序都不同。所以不管你問誰,得到什麼樣的回復,最好都別太當回事。

明白了這個,再說下面的。

第二點是——問一切問題之前,你最好能找個安靜的地方閉眼呼吸 3 分鐘。然後琢磨一下,在問這個問題之前,你是真的想獲取一些建議,還是自己心裡已經有答案了,然後找一個人來肯定一下你的意見給你壯壯膽?以我的經驗,70% 的同學都是後面那種情況。

第三呢,我就直接下個(以偏概全的)定論好了。人的所有糾結都來自於一件事——我們想要所有東西,但發現根本不可能,但又不想接受這個事實。

比如之前有位同學問我:我很想進摩根斯坦利這種大型的投資銀行,但是年紀輕輕就這麼透支自己的身體好么?而且,前幾年做的還都是最基礎的工作,不知道能有多少成長,而且我聽很多人說金融做時間長了都會覺得意義不大,不創造價值。還有,想進最好的那幾家投行可能要做出非常多的犧牲。我應該去嗎?

好吧,所以本質上你想要的是:對自己身體特別好、職業發展上面成長還特別快、畢業第一年給你意義重大的工作、這個工作還能創造特別大的價值——最後,你還不需要做出什麼犧牲就能得到這份工作了。那麼,如果你知道類似這樣的工作,能不能給我介紹一下?

所以,這類的問題在我看來都不是理性問出來的,而是情緒問出來的。這麼多年來我收到類似的問題太多,每次聽到類似論調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這麼翻譯一遍:

1)去這些地方太難啦,萬一努力了還沒成功,我自尊心怎麼辦?

2)工作那麼辛苦,我還要逛街/旅遊/社交/找男or女朋友呢

3)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幹啥,反正他們說這個工作很好/很不好,那我也是這麼想的。因為我也懶得真的去做點什麼調研;

4)我實在不想得罪我爸媽;

5)我就想和我爸媽對著干。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不好意思,說得有點直。

最後,「職業選擇」這個事有沒有解呢?

答案是,「解」是沒可能的,設幾條「原則」倒可以。我就簡單說說在面臨生活重大抉擇時候,我經常使用的幾條原則:

第一,想像一下你這個選擇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麼,然後這個結果你能承受么。如果完全不能承受,那最好別這麼選。因為長時間活在一種對自己生活的厭棄里是非常糟糕的體驗;

第二,想像一下你這個選擇的 upside (大概可以翻譯成「潛在帶來的回報和好處」)在哪裡,你有沒有可能參與到這個 upside?

這裡面,第一條是管理你人生的 bottom line 的,第二條是在保證 bottom line 之後,博 upside 的。

來舉個例子。夢回 2004 年,一個叫馬克·扎克伯格的獃獃輟學生叫你加入一個叫 The Facebook 的不靠譜公司。工資不高,但是工作自由有趣,還會給你點兒股票。這時候你該怎麼選?

如果你是一個剛畢業的美國根紅苗正的計算機少年,身懷一身寫代碼的本事,那麼毫無疑問你應該趕快 say yes。因為,最差的情況就是這個公司完蛋了,但又怎麼樣呢?過程中你肯定得到了鍛煉,而且再找一份像樣的工作也沒那麼難。所以,你的風險可控,上限的回報又很高,如果你不嫌棄自己老闆每天都穿一樣的衣服的話,那沒什麼好猶豫的;

如果你是一個來自非洲某戰亂國家的難民朋友,全家都等著你拿到工作簽證,然後靠矽谷一大把 10 萬美金一年的工資把他們接到美國來活命呢。那你就別去 Facebook 了,誰知道這個小破公司是不是下個月就沒了?趕緊海投一下微軟雅虎甲骨文,先弄個戶口再說。

本質上人生和投資一樣,面對同一個機會,風險偏好(risk-reward profile)的不同,做出的判斷也應該是不同的。

當然,生活並不總會那麼極端。所以還有一個方法,當你真的不知道怎麼選的時候,就選擇那個「把你未來可能性關閉得最少」的那個選項。這樣,折騰一圈後,至少你還能留在牌桌上繼續玩下去。

題圖:Show and tell for designers


推薦閱讀:

3月底4月初出生的人,適合什麼工作?
判斷運營Offer是否靠譜,只需3個條件
如何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師?
有哪些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學習學得好,不如工作找的早——2017證券公司求職鏈接

TAG:职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