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126山東滕州大韓村盜墓系列報道1]公安部:每年立案逾二千起

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大韓村東,路兩邊種著成片的玉米。從「大韓村遺址」石碑出發拐過一個彎,玉米地中間被開闢出一條3米寬的過道。往裡走有20多畝裸露著泥土的空地,田壟、玉米稈依稀可見。

民警展示被盜掘的國家一級文物「倪公戈」。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圖

去年12月底至今年2月,這塊田裡埋藏的文物連遭4次洗劫。兩個團伙的20餘名犯罪嫌疑人盜挖國家級文物229件,其中青銅器169件、玉器60件。

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士渠近日接受《法制日報》採訪時說,近幾年,每年全國涉文物犯罪立案數量都在2000起以上,文物犯罪形勢嚴峻,一些職業盜墓犯罪團伙流竄各地盜掘古墓葬,給國家文物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暗語溝通逃避打擊

滕州境內地上、地下文物資源豐富,包括大韓村古村落遺址在內,全市有70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點多面廣,增加了保護難度。陳士渠說,隨著文物價格不斷上漲,犯罪分子向墓葬伸出黑手。

記者在大韓村遺址現場看到,盜墓團伙遺留了多個盜洞。一個圓形盜洞直徑約50厘米,有兩米多深,裡面斜插著一根玉米稈。另外兩個方形盜洞距離較近。滕州市公安局官橋派出所所長秦猛告訴記者,這兩個盜洞曾被犯罪嫌疑人回填,雨後塌陷才顯露出來。

警方查明,去年12月13日、今年1月27日、2月5日、2月21日,犯罪嫌疑人秦某先後組織兩伙人盜挖古墓葬,後3次均盜得文物。秦某稱,有一次盜出的文物太多,沒能一次帶走,就把一部分埋了回去,後來又去挖了一次。

「發現『哆來咪』了」,滕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王洪亮介紹說,警方發現,秦某與同夥通話會使用類似的暗語。

王洪亮告訴記者,犯罪嫌疑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難使用文物的學名溝通,因此形成一套暗語。而使用暗語溝通,還可以逃避警方打擊。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盜墓團伙所說的「哆來咪」「大鈴鐺」,是指古代樂器石磬、銅編鐘等;「滿工的」「素的」用以區分文物有沒有花紋;「錯的」代表「錯金」「錯銀」「錯銅」等稀有加工工藝。

秦猛介紹說,冬夏兩季是盜墓犯罪高發期。盜墓案件發生後,文物保護部門在古墓葬田地四周安裝了攝像頭,但玉米長到兩米多高,不利於觀察巡查,相關部門補償群眾後,對玉米進行了砍伐。公安機關、文物保護部門也對重點保護地點加大了巡查力度。

陳士渠說,此次被盜挖的229件珍貴文物,全部被追回。警方發現,有的犯罪團伙盜得珍貴文物後,通過地下渠道將文物販賣到國外,危害嚴重。針對這種情況,警方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會全力追繳文物。

合謀盜墓分贓反目

去年12月13日晚,官橋鎮大韓村東,兩伙犯罪嫌疑人在同一片古遺址上尋找著文物埋藏地點。滕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隊民警廖吉祥說:「盜挖現場出現多個團伙時,他們會各找各的,誰先找到歸誰。」

王洪亮說,盜墓團伙成員沒有固定職業,以秦某為頭目的犯罪團伙,內部分工明確。

據秦某交代,他在滕州某古玩城開店,投了四五萬元本金,生意卻不好。他發現,做文物生意只能賺個小頭,不如做「一手」文物賺大錢。於是,他便召集人手行動起來。

警方在秦某家中搜出一本現實版「盜墓筆記」,上面寫有多個古墓葬詳細地址,還搜出一本舊考古教科書以及秦某搜集的考古資料。

團伙成員孟某與秦某在同一個文玩市場擺攤做生意。今年除夕夜,孟某接到秦某的電話,叫他到盜墓現場放風。

廖吉祥介紹說,犯罪團伙的骨幹成員之一王某,具有一定的考古知識,扮演「軍師」的角色,負責分析墓葬方位、墓主人身份地位、埋藏物布局、挖掘方向等。團伙成員樊某就住在保護區附近,負責到滕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隊三中隊附近望風。

滕州警方偵查發現,盜墓團伙盜挖的第一批文物賣得贓款160萬元,秦某多拿10萬元,其他贓款團伙成員平分。第二次銷贓所得120萬元,給其他8名成員每人4萬餘元,其餘被秦某獨吞。秦某的做法引發內訌,團伙成員以投案相要挾,希望獲得更高的分成。秦某感覺無法掌控團伙人員,便另外糾集一夥互不認識且與他單線聯繫的人,再一次盜掘古墓葬。

陳士渠介紹說,盜墓犯罪團伙的分工通常是:有人出資策劃;懂一些風水或考古知識的人負責選定盜掘古墓葬的具體位置;有人具體組織人員打洞挖掘、放風等;運輸、收贓銷贓環節也有專人負責,形成完整的鏈條。犯罪團伙日益專業化、職業化,有些團伙利用微光夜視儀、軍用望遠鏡,還有的藉助爆破裝置盜掘古墓葬,危害非常大。警方對這類犯罪要主動發現、嚴厲打擊,凡是參與文物犯罪的人員,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造成文物多種破壞

此次遭到盜挖的文物,級別之高、價值之重,從專家初步鑒定中略見一斑。

刻有12字銘文的「倪公」戈,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春秋時期的同心圓嵌綠寶石菱形紋銅短劍,被認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滕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隊三中隊中隊長趙凱戴上白手套,拿起被追繳的文物向記者展示,只見銅鼎、銅壺、銅盤等多件文物上,留有比一元錢硬幣略小的圓孔。

「這些都是被探針穿透留下的。」趙凱說,犯罪嫌疑人盜墓時,使用比小手指細一些的探針,尾部可以不斷延長,加上兩個把手就能絞力向下鑽。犯罪嫌疑人會憑探針穿過地下埋藏物時的感覺判斷,探到的是銅器、瓷器、陶器還是石頭。這是對文物的第一種破壞。文物專家考古,是用小型工具慢慢發掘。犯罪嫌疑人盜墓用的是洛陽鏟等工具,進行破壞性挖掘。這是對文物的第二種破壞。

趙凱告訴記者,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為了看清文物的成色、材質、花紋、銘文等特徵,犯罪嫌疑人通常會對文物進行清理、清洗,甚至對一些文物進行局部打磨、拋光。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是破譯甲骨文的線索,研究價值極高。有些盜墓團伙為了賣出高價,甚至私自在文物上刻上金文。」趙凱說,這是對文物的第三種破壞。

多方合作打擊犯罪

打擊文物犯罪迫在眉睫。

今年6月,公安部部署在全國開展打擊文物犯罪的行動,掛牌督辦8起重大在偵文物犯罪案件,其中陝西4起,湖北兩起,湖南、山東各1起。對於長期從事文物犯罪但久未抓獲的在逃人員,公安部發出10個A級通緝令,大韓村特大盜墓案兩名犯罪嫌疑人均在其中。目前,10人中已有7人落網。

公安部A級通緝令對犯罪嫌疑人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孟某告訴記者,逃跑中得知自己上了公安部A級通緝名單,感到非常震驚。4天後,他向滕州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陳士渠說,打擊文物犯罪首先要面對的是發現難。有些古墓葬不為人所知,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些莊稼地或者荒郊野地。有些群眾在野外發現一個洞,並不知道是有人在盜掘古墓葬。大韓村遺址古墓葬和另外一起陝西渭南盜墓案件都是這種情形。

警方辦案中發現,犯罪嫌疑人打盜洞時經常做一些偽裝,有些團伙盜墓之後會回填盜洞口,有些團伙用木板等物品掩蓋洞口後再蓋上土。陳士渠說,很多團伙成員是跨省份作案,作案地點不固定,根據古墓葬現場盜掘條件選擇下手機會。在很短的幾天內,就把一個古墓葬洗劫一空。

「一件青銅器是不是文物,是哪個級別的文物,只有文物專家才能判斷。」陳士渠說,盜墓類案件並非常見案件,偵辦需要有專業知識。公安機關打擊此類犯罪要主動發現線索,會同文物部門加大對古墓葬、古遺址的安全防護。希望群眾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主動向公安機關提供文物犯罪線索。

(原題為《滕州大韓村古村落遺址4次遭盜挖曝文物犯罪嚴峻形勢 公安部稱全國涉文物犯罪立案年逾2000起》)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121]山東濟南濼安路西延工程搶救性發掘一座漢墓
音樂文物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有何作用?
如何破譯失傳的文字?
[考古日報Vol.87]美國《考古》評選出2016年十大考古發現
古代沒有長長的水泥管,排水系統怎麼建的呢?有誰能系統的講講古代城市排水系統構建?

TAG:盗墓 | 考古 | 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