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無線智能音箱,現象上的縫隙
原文發表於 [ i D 公 社 ] 的鮮榨專欄
Sony 前幾天發布了自己的一款無線智能音箱 LF-S50G,繼 Amazon Echo,Google Home 和 Apple HomePod 之後,Sony 的這款智能音箱內置的是 Google Assistant,所以它的使用體驗大致與 Google Home 類似,除了在交互操作上有一些特色,諸如控制音量的手勢操作之類,可以觀看這個視頻。
Sony 的這款無線智能音箱,與其他同類產品不同的是,它仍是老式的型號式產品取名——LF-S50G,就像我們稱它是「無線智能音箱」一樣,立刻讓它一般化到「系列產品之一」的地位。LF-S50G 這樣的稱呼無論通過那種媒介都難於傳播,或許人們會借用其它詞語在交流中指代這個產品,但就因為一個產品名稱,讓這個產品一出生就無法具有物品的品格,或者說無法讓這個產品在被用戶接受的過程中形成品格,像是一個功能性的工具,與消費化的產品,與智能難於關聯起來。
LF-S50G 的設計容易讓人想起 Apple 的 HomePod,因為周身主要是被網布包裹,只不過 Sony LF-S50G 的下端的金屬底座佔據一定的空間,比較顯眼。從正面看 LF-S50G 設計簡潔,LED 的時間顯示方式也是中規中矩設計,不管實際使用是否具有很強的可用性,但是至少讓設計的圖面展示效果能夠顯現。
但問題在於轉到它的背後。
LF-S50G 是一個小型的產品,而且是一個圓柱形的產品,按照官方網站上的宣傳照來看,都是在開放的環境中使用的,也就是說用戶將是圍繞著它,但是從官方網站的宣傳照來看,都是選擇正面照,因為 LED 時間顯示以及電源連接線的存在,讓 LF-S50G 正背面的區分就更加強烈,這與圓柱形態存在一絲衝突。
可以看到接線以及插孔的設計就像是被忽視了一樣,缺少設計,但更糟糕的是,在電源線插孔上方一整條的接縫,就像是露了陷一樣。上圖左來自官方的視頻,上圖右來自 TechRadar 發布會現場的照片,接縫位置不一,官方網站上將套筒拆除的圖片接縫同視頻,可能是量產前版本不一致的原因。但不管是怎樣的接縫形式,一下子讓這個產品散了架。如果再將這個接縫與那沒經過設計的插孔及連接線的設計,以及沒有控制好的網布套筒與金屬底座之間的縫隙,這些因素綜合起來,LF-S50G 給人的感受就像它的名稱帶來的認知一樣,一個沒有物品品性的「系列產品之一」。
通過前文《Apple 「無縫」設計之歷程》的介紹,我們可以理解產品上的縫隙通常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物理上的縫隙,因為生產和製作的需要,物理的縫隙並不是破壞產品的一體性的元兇,反而縫隙是我們閱讀和理解它的設計,這個產品是如何製作而成的蹤跡。真正對產品的一體性起到破壞作用的是現象上的縫隙,現象上的縫隙多數情況下由物理縫隙構成,但它破壞的不只是形態,而是整個產品的形象,就像 LF-S50G 一樣,原本它或許有品性有一個可以符號化的形象,但這一縫隙的介入,一下子讓它的抽象形態垮塌,成為一個工廠的加工製品,一個具有功能的產品。當然這樣的接縫可以通過熟視無睹等方法將其忽視,但這條溝總是存在著。
如果這樣的接縫放在幾年前或者十幾年前,它對產品形象的並沒有很大的毀滅性,是因為隨著我們身邊精密加工的產品增多,我們的口味更刁鑽了嗎?是因為我們對一體設計的產品熟悉了,我們的品味提高了嗎?這些多多少少都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還在原因背後的原因,精密加工的產品增多和一體設計的產品增多,來自於科技對生產的直接影響,更來自於科技對人們如何認識物品帶來的更廣泛的改變。當我們不再以功能性的視角去看一個產品的時候,那麼這個產品上呈現出的現象上的縫隙就應該通過設計來讓其消除,讓它成為一個可供符號化的形象。
正是因為我們只在意與產品抽象的符號化形象,所以對智能音箱來說,就是與這個網布罩起來的抽象的符號化形象相關,而不是網布下的功能元件排布的形態,即使符號化的形象未必有功能化形態那麼漂亮。
LF-S50G 背後的縫隙破壞的並不是它的功能形態,反而它在表達它的功能形態,因為工藝的要求使其有這麼一條接縫,但它破壞的是符號化的形象。
Google Home 的網布上也有一條接縫(Google Home 的底座還有金屬版供選擇),可以通過 iFixit 的拆解大圖可以觀察更清晰。但與 Sony 的 LF-S50G 比起來,Google Home 的縫隙控制的更好,更重要的是 Google Home 的主要形象並不是靠網布這個形態來組成的,所以在 Google Home 身上,網布上的那條縫隙還不足夠成為毀壞產品符號化形象,即還不足夠成為現象上的縫隙,儘管它是物理上的縫隙。
Apple 的 HomePod 的網布是完全無縫的,Apple 在網站強調了「Seamless」,就跟以往的 Apple 產品介紹文字一樣,一旦強調了它的獨特之處必然有其突破之處。現在還無法了解設計與工藝的具體,等其上市,除了能去探究一下它的無縫設計外,還可以體驗一下它的這種材質給這個產品帶來怎樣的體驗。
推薦閱讀:
※時尚界的奧斯卡,可不只是蹭蹭紅毯這麼簡單
※如何創建「產品級」的板級 3D 渲染圖?
※繼「喪茶」之後,連可口可樂也變得又喪又賤……
※這款堪稱神器的修圖APP,必須安利給你。
※醜醜的門檻石/過門石能不能不裝?
TAG: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