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貧窮?這裡有靠譜解答

1

先說一件挺令人唏噓的事。

作家H,家境不錯——當然是靠自己打拚來的。

幾年前,H結婚了。他與妻子商量,資助了一個孩子。

孩子挺可憐的,生長在農村,母親早亡,父親又常年酗酒。

H好心,覺得孩子老跟著酗酒的父親不好,便與其父商量,把孩子接到城裡住,相當於收他做了半個養子。

孩子被接來後,讀書很用功,每天都學習到很晚。

見孩子努力,H夫妻也很欣慰,對孩子視如己出,怕他學習太累還常帶他去遊樂場,讓他勞逸結合。

本以為與孩子的感情會很深厚,不想在半年後的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卻對H欲言又止……

H困惑不已,直到某日妻子幫孩子打掃房間,無意中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文中寫了幾句話:

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公平,自己父親這樣每天從早忙到晚什麼也得不到,害得自己只能跟著叔叔過。

而有些人卻可以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就能衣食無憂,比如我叔叔,每天除了玩電腦,就是看書,有時還可以陪自己出去玩。有錢人就是好,什麼都不用操心。

H看了,心裡很不是滋味。

他沒想到自己廢寢忘食的寫作,會被孩子誤認為是一種休閑。

他當時特別想跟孩子吼一句,什麼叫有些人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卻可以衣食無憂?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幹的人,是你親生父親!正是因為你父親什麼都不幹,只知道酗酒才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我是同情你,才會把你接過來。

我天天累成狗,還要擠時間陪你玩,我容易嗎? 至此,H也終於知道了,為什麼老師看他的表情會不一樣。

故事中的主角畢竟只是個孩子,閱歷不夠,知見不足,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也很正常,不應苛責。

但這事還是讓我想起了兩個問題:

其一、關於善良與感恩

於施予方而言,心甘情願的、基於善意的付出,就不要想著回報,否則你會很痛苦:隨心的付出,就要接受隨心的結果。雖然這不免殘忍,甚至有些不人道,但接受不接受,都只能如此。

就像法師開示的:不管對方是不是騙你,只要自己是心存好意,做了就做了,各自因果各自背。

而於受惠者而言,懂得感恩卻是必要且必須的,星雲大師說過:感恩的人生才懂得付出,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貴。

這是於個人而言。

而於社會而言,用感恩回饋善意,善意才能更好地延續,繼而把我們身處的周遭導向正向循環。

想想看:

當你每次讓座都得不到對方的哪怕一句謝謝,甚至把這當作理所當然,你會作何感想?

當你為了朋友的事東奔西走,求爺爺告奶奶,結果事情沒辦成,對方不但不感謝,反而蔑視、責怪你,你一定也會憋屈以至火冒三丈吧?

不過設身處地的事。

其二、貧窮的根源

佛學講貧窮是源於過去世或今世的偷盜和慳吝,但不信佛的人未必能接受。

那說說知見。

蒙蔽我們眼睛的,是我們的知見。我們總是囿於自己的見識與思維桎梏,因而總是見不到真相,或者執拗地,把自己看得到的表象當作是真相,就像故事裡的孩子。

但貧窮的原因遠比這個複雜。

有一本書叫《稀缺》,作者是哈佛教授穆來納森。

他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和窮人的焦慮是類似的:窮人缺錢,他缺時間。

之後,穆來納森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發現了一個存在於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

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研究後又證實,這些都是表象。

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

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會形成「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註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從長遠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帶寬」負擔——

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任務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

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結論是:只有以「餘閒」牽制稀缺,對「帶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這個結論與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里所闡釋的結果遙相呼應:窮人之所以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和認知,也缺乏利用資源的能力。

兩者說的,其實都與認知有關。前者更用稀缺說明了窮人的認知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正是源於貧窮本身——因為窮得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認知和控制力了。

我對研究成果的解讀是:窮人長期缺錢,陷入對錢的「稀缺頭腦模式」,於是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耗費在「掙錢」上,而忽視了錢是果,而不是因。

因是什麼呢?是高質量的輸出/服務。這是需要不斷投入一些或許沒有短期收益的事情如學習、自我投資等的(其中當然包括我們的基礎教育,以及個人智識的積累以及能力的養成等)。

而現實往往是:為了不被溫飽所困,營役和勞碌已經耗盡了窮人所有的「帶寬」,再無多餘精力去思考、提升別的事情了。

惡性循環,就是這麼形成的。

在我看來,這是對於貧窮最究竟、最現實的解讀,也是階層躍升之所以那麼難的原因了——畢竟,讓窮人在所余不多的時間裡再搗騰出時間,在所剩無幾的精力里再擠出精力,去學習,去成長,絕非易事。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學習和提升是窮人脫離窮困唯一正當、合理的路徑。

如文首故事裡的孩子,惟有藉由教育和歷練,他的認知水平才會上升,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再把別人給予的溫暖,異化成對世界的不滿與怨憤,與此同時,認知的提升,也才能讓他以後脫離貧窮的概率更大一些。

總之,窮人終歸只能通過學習(包括學校基礎教育和生活歷練)來建立正知正見,繼而正行,才能有機會走出貧窮的怪圈的。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我也是窮人,一起學習,共勉。


推薦閱讀:

Scalers:如何成為人上之人?看三百年前的知識網紅怎麼說
財富自由人士的理財經
如果你有40億美元的話
哪些人的財富是從明代、清代有錢的祖先那裡繼承到現在的?
如何投胎才容易投胎到有錢又長得帥的人家?

TAG:人生感悟 | 生活感悟 | 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