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2年打磨而成的「少年時代」在歐美國家備受推崇,到了中國估計又要被馮小剛們「群毆」了!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四娃

「時間都去哪了」這首歌之所以一夜爆紅大概就是因為在感嘆時代發展這點上唱出了所有人的心聲,從56K的貓速到成千上百兆的帶寬讓幾乎每個人都在講述著萬丈高樓一夜起的傳奇故事,當下最流行的書籍不是每天都會更新上萬字的網路玄幻小說就是教你如何快速成功的勵志教材。而導演也在張揚浮誇的年代學會了在電影中使用各種迎合市場的技巧,不管小投入還是大手筆唯一追求的目標都是能在最短時間內收穫最大的回報率,好在總有些「電影瘋子」不斷挑戰人們對快速消費時代的認知。

比起德國導演維爾納·赫爾佐格(Werner Herzog)拍攝「陸上行舟」時為了完整再現效果把一艘重達340噸的蒸汽式航船用推土機搬到山頂,以及日本導演黑澤明為了烏鴉在麥田飛舞的四十秒鏡頭耗時半年來講,敢冒著苦心經營的電影很有可能打水漂的危險而一口氣拍下男孩12年成長經歷「少年時代」的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無疑是最瘋的。影片獲得了108位影評人在「爛番茄」清一色點贊,IMDB用戶評分9.0Metascore綜合評分高達99,以及豆瓣評分8.5這個幾乎「零差評」的成績,被《紐約時報》稱為「本世紀的非凡傑作之一」。不過與其贅述影片究竟有多好而讓其拿獎到手軟,四娃更想講講它的別出心裁和獨到之處。

」和時間賽跑「般的拍攝風格

小說家習慣用過去時寫作而電影則慣用現在進行時演繹,不過最熱衷也最擅長「時間」課題的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在喜歡在電影中卻玩了一把站在過去向現在進發的路數,這樣的拍攝方式毫無疑問也毋庸置疑會對電影有著直接的加分作用。作為美國影壇知名獨立導演的理查德?林克萊特雖然也拍過全球贏得超過1.3億美元票房的「搖滾校園」,但更多的熱情和才情還是集中在被文藝青年們津津樂道的「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上,通過對男女主人公從初遇與定情到9年後的重逢以及婚姻生活給兩人帶來變化等前後跨越18年的拍攝完成了電影史上罕見的時間遊戲。

熟悉導演作品就不難可以發現其擅長跟蹤和描述成長軌跡並通過分階段剖取呈現的慣用伎倆,而如果偏愛導演對時間這個概念近乎痴迷的執著並欣賞「愛在三部曲」細膩而話嘮的風格想必一定也會喜歡本片的主題與拍攝手法。據說導演拍攝本片的初衷則源於「我無法讓一個7歲的孩子在一瞬間長成一個14歲的少年」的後悔,以至於他為了不打擾小演員的正常生活而讓劇組每年暑假的抽出幾天來拍攝一小段並結合自己的想法製成了這部看似講述成長實則記錄時間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最後的場景是男主開著車子離開小鎮上大學的場景,而2016年新片「各有少年時」的開頭恰好是同為男主角的傑克開著車子聽著音樂去大學報到的鏡頭,想必導演的這個前後銜接如此好的刻意安排又是打算重操舊業拍續集的節奏了。

當然,導演為了達到「去戲劇化」的效果而在拍攝中儘力屏蔽掉所有具有標誌性或深遠意義的事件,比如自己的女兒扮演小男孩梅森姐姐薩曼莎卻因叛逆準備中途棄劇甚至希望父親角色「寫死」時,林克萊特卻以「太過戲劇化」的理由拒絕了女兒的請求,而影片也因沒有用多個演員扮演不同年齡段主角而給人帶來主角的容顏隨時間流逝而呈現出的種種真實變化。有小男孩梅森從6歲的胖嘟嘟小孩逐漸長成有點陰鬱的愛攝影的文藝少年的成長,有父親從頭到尾都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的刻畫,也有母親在不斷改變的髮型和身材中展現出的不甘於做中產階級郊區家庭主婦的堅持,總之有人生活得越來越好而有人卻比以前更糟。

雖然導演坦言劇本甚至台詞都切實存在但對於生活閱歷的詮釋其實更多來源於演員帶來的即興發揮,而導演為搭建典型的離異美國家庭更是將故事背景置於位處深南方的德州城市奧斯汀,並為男主安排了性格各異的父母以及一個早熟的吵鬧姐姐。母親的扮演者帕特麗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因在黛安基頓導演「戀戀野花」中飾演的失聰女子而備受注目,本片中真實自然地演技更是讓她拿下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父親的扮演者伊桑·霍克(Ethan Hawke)更是從「愛在三部曲」開始就一直跟著導演混,本片中更是繼續憑藉若隱若現的古典氣質和搖滾樂手般的不羈外形博得了不少影迷的歡心。

一反好萊塢商業電影敘事傳統

電影的開拍時間是2002年,那一年姚明整裝待發奔赴NBA,國內首富還是榮智健,而阿里巴巴的盈利也不超過10萬元;轉眼已過去十五年之久,姚明獲得NBA乃至全世界的認可後黯然傷退,榮智健開始接受調查,而馬雲已伴隨各色各樣的神曲帶領阿里巴巴站在了亞洲財富榜的頂點,但這部電影卻剛剛殺青。在影片三個小時的時長中不光是主演們從身高外形到性情的改變,周遭的美國社會以及社會歷史和藝術品位的風水輪流轉也被不加掩飾的記錄在內,比如從布希到奧巴馬,從9.11到經濟危機,從電玩到更新換代的iPhone以及「小甜甜」布蘭妮和威瑟樂團變成了西羅·格林和傻瓜朋克樂隊。

當然如果認為拍攝方式是片子成功的唯一原因那就對它太不公平了,影片的敘事手法上也一反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傳統。總結來說就是全片只是梅森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小片段,幾乎沒有什麼戲劇性的衝突甚至連完整的情節都不存在,但如果你真認為導演花12年時間拍一個流水賬就未免太小看他了。影片開場便是6歲的梅森躺在草地上暢想黃蜂的由來,然而隨著母親與親生父親的離婚以及不斷的改嫁,小主人公梅森也因和小夥伴們結交又告別外加與初戀相愛又分手的生活中不斷開啟新的人生階段,而從叛逆到與外界講和而經歷的第一次吸大麻徹夜不歸也讓看似平淡的故事在不動聲色中變得越來越複雜。

影片中梅森成長的第一階段基本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高中畢業就懷孕的母親讓這對姐弟的生活並沒有太多保障,外加骨子裡的不成熟讓她擅自決定了搬家離開伴侶等重大決定而從未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以至於童年時讓人忍俊不禁的姐姐和梅森也開始有了些許叛逆的跡象。好在醒悟後的母親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重回大學深造並隨後與大學教授展開新一輪的戀愛,但不變的是她仍然深陷輕易被自信健談且似乎博學多識男人吸引的「擇偶怪圈」中無法自拔,以至於匆忙地進入婚姻後才發現男人身上極度自大自私的致命缺點。他開始強迫薩曼莎進行家務勞動以及嚴格控制梅森完成「額外作業」的時間,隨後更是將酗酒謾罵家暴摔酒瓶當成家庭便飯,以至於連帶著教授的親生兒女都只能默默承受並在事後彼此宣洩慰藉。

好在經歷了姐弟倆與開朗樂觀的親生父親相處都不復往日直來直去,以及抱怨母親又因與教授離婚而擅做主張將他們轉學到更加陌生的環境後,故事還是進入到了因母親恢復單身而難得溫馨的第二階段。親生父親開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指路燈,不光教導已成長為亭亭玉立少女的姐姐薩曼莎如何避孕,還和梅森一起徒步在野外游泳野營。豈料成功當上大學教授的母親卻因重蹈覆轍嫁給了她的學生而讓這段愜意草草結束,內向敏感梅森也開始對現實生活的失望而試圖在攝影世界裡獲得力量與滿足感,甚至對世俗功利的言論表現的比較淡漠也可以說是有著某種反感。

而梅森成長的第三階段在母親買了大房子而終於可以過不被他人拿捏的自在生活後開始有了戀情的介入,但卻與熱衷於潮流且對互聯網社交感興趣的女友不斷產生隔閡甚至以被戴綠帽子結束了美好的初戀。但不管此後的人生還會出現多少「中間狀態」亦或是還將體驗多少關於愛情與理想的考驗,至少結尾處的每個人都有著些許的轉變與改觀。當年把人萌翻的正太小男孩長成了下巴布滿胡茬的18歲男孩,他的姐姐則從鼓著小肚子唱布萊尼歌的活潑小女孩變成聽ladygaga的叛逆少女,而與12年間換了3個不省心老公的媽媽相比,他的生父則從一個開龐蒂亞克GTO的拉風男人變成了開著道奇MPV的居家男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雖然時間跨度很長且有一種悠長舒緩到散漫的感覺,但電影並未刻意用「五個月後」「一年後」「十歲時」等強調明確時間點的字幕來刻意表現少年的長大,反倒用一些重大事記背景以及看似尤為自然的細節變化來展現不同結算的時間分割。最為突出的便是父親帶孩子外出郊遊的情節來區隔成長階段,用郊遊目的地外加交談內容的不同來間接表述著孩子的成長以及不可避免的心態變遷。而最為戲劇性的則是上個鏡頭還是爸爸給梅森講如何跟女孩子打交道,而後一秒就自然過渡到他跟女孩在親熱互動之中。以這種連貫的方式連接十二年的敘事手法,無疑讓故事像生活般在不知覺中一點一滴走過甚至看起來與自己所經歷的人生如出一撤。

突破固有戲劇性限定

縱觀影史其實這種角色和演員一同成長的故事已有過先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ois Truffaut)繼「四百擊」之後將安托萬的故事又在4部電影中延續了20年,邁克爾·艾普特(Michael Apted)執導的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更是拍攝已達半個世紀之久,但無論是切入的視角還是導演的野心其實據本片還差的很遠。在四娃看來影片最大的價值也是最獨到之處,其實不是歷時12年之久也不是用原班人馬記錄少年的成長,而是在整個拍攝的過程中沒有試圖加入更多的戲劇性元素。甚至除了對真實生活做了稍許藝術化的處理外幾乎沒有對少年的成長軌跡有任何的干預,更沒有人為的編造或強加入自帶噱頭的戲碼。

換句話說在其他電影中司空見慣的衝突矛盾點都沒有發生,影片中充斥的基本都是離婚搬家、戀愛失戀等平庸且瑣碎的雞毛蒜皮和家長里短,甚至因沒有父母的複合以及姐弟倆關係的修復而淪為近乎於流水賬的故事。但影片展現出來的每個事件段落都是有選擇的或者說是經過一定提煉的,也就是這個看似波瀾不驚且沒有驚心動魄的成長卻在不經意間把一些可能發生在不同生命群體身上的故事都抽象到男主梅森這一個體身上,以至於每個觀影者都能在這橫跨12年的165分鐘內找到曾經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離異或再婚,比如兄妹間的慪氣爭吵和重歸於好,再比如戀愛性啟蒙以及不斷夾雜其中的搬家升學。

所以這部用時間堆砌的電影在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事,又好似什麼事兒都沒發生一般。影片的最後梅森在老爸啰里啰嗦一大堆的談話中說出了所有人都想也都會思考的問題:這一切的意義在何?其實導演也不太懂甚至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他借父親之口說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人生究竟有什麼狗屁意義也沒有人知道,但這些都不重要,你開始用心感受且一直用心感受下去就夠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

來一起小打小鬧吧!


推薦閱讀:

一個既拍毒販,也拍市長的紀錄片導演
《少數派Ⅱ》:生活不止苟且,還有夢想(AD)
如何評價紀錄片《成為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 ?

TAG:少年时代电影 | 成长 | 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