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們為何不做新能源車?
我國新能源車推了這麼多年,直到2017年合資企業的新能源車型產銷量依然寥寥無幾,自主企業車型佔比超過90%,且最近一年雙積分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先是大眾和江淮合資,後有福特與眾泰擬成立合資公司,雷諾日產與東風成立合資公司,各種外資合資開始借用外力實現積分合規。
我們不禁想問,這麼牛逼哄哄的跨國企業,為何就不自己造新能源車呢?
答案顯然是:合資或進口賣新能源車,賣一台虧一台,實在沒法玩兒啊。
以下我簡單說明一下:
一、新能源市場情況分析
表1.2017年新能源車價格情況
PHEV大部分都為緊湊級以上車型,主流產品指導價一般為20-27萬之間,成交價為16-23萬。
從目前市場格局來看,新能源汽車產品定價劃分明顯,主要產品為微型電動車(A00),產品成交價在五萬左右,小型車(A0)次之,成交價6-10萬,緊湊型車PHEV佔比更高,成交價16-23萬,緊湊型電動車則為12-19萬。中型及大中型車市場競爭不充分,主要為比亞迪旗下產品,銷量較好車型成交價在20-30萬。
表2.2016-2017年新能源車銷量情況
從市場格局看,純電動車領域A0和A00級別車型佔比高達70%以上;插電式混合動力中A級車佔比高達85%以上,純電動車指導價區間集中於15-20萬區間,且17年企業給予大幅優惠和補貼,實際成交價格遠低於價格區間,PHEV指導價區間集中於20-30萬元。
可見新能源車型級別和價格區間均較為集中,若車型定價高於此區間,則將面臨較大的銷售壓力。
二、新能源車盈利能力分析
企業合規需要生產新能源車,而大部分國內車企在開發新的新能源車型時,都需要通過改造現有的燃油車平台。改造現有燃油車的成本主要包括加裝電機、電池和電控系統,同時刨掉發動機成本等,故通過同平台傳統車和新能源車對比分析,可大略分析出新能源車盈利能力。
新能源車生產成本=三電+傳統車平台+均攤(研發、固投)+生產
其中設PHEV電池系統2元/度,EV電池系統1.8元/度,電驅動系統成本為1-2萬,傳統能源車EBITDA率取10%左右,逆推生產成本,折舊與攤銷費用參考國外相關研報,初步得出各車型盈利能力。
表3.2017年典型新能源車成本核算
其中高爾夫EV和PHEV定價尚未公開,參考目前行業銷量較大的同級別車型,給定其指導價格27和25萬。
從測算結果可見合資企業的新能源車型虧損嚴重,其中寶馬X1 PEHV單車型虧損達2.8萬/輛,高爾夫PHEV僅僅也僅是達到盈虧平衡,主要的原因還是電池電機等成本較高,同時為了維護品牌價值,必須做A級以上車型並高定價,產銷規模沒法上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研發等費用均攤太高,導致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何合資企業抵觸引入新能源車型的原因,當生產新能源車變成了純粹迎合政策的新聞,企業自然也就失去了繼續推進的動力。
最搞笑的是,2016年全國外資和合資裡面,賣新能源車最牛的是保時捷,一共賣了2400多輛PHEV凱宴和帕梅,其中帕梅PHEV版本定價甚至低於歐洲,性價比極高,也驗證了若不考慮成本,人們還是喜歡動力更強更平順的新能源車的。
推薦閱讀:
※馬力即是正義,推薦幾款25W以下超200P車型
※B級車這麼多,為什麼我偏選了一台新凱美瑞?
※侯車市孟鏑:汽車自媒體的「三」自生存法則
※15萬元全搞定 軒逸/朗逸等4月熱銷家轎如何選?
※聚會玩車!吳佩頻道首屆粉絲賽道嘉年華圓滿落幕
TAG: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