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職官甲
根據穿戴者的身份,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的鎧甲可以分為四類,一,皇帝鎧甲,二,宗室鎧甲,三,職官甲,四,軍隊基層官兵鎧甲。
本文討論的是職官甲,乾隆時期,穿戴職官甲的人包括以下幾類:一,低級貴族,這些人地位較低,不能穿戴宗室鎧甲,所穿甲胄和高級官員形制相同;二,中央及地方各級行政文官和各級武官,清代以弓馬立國,因此文官也有制式鎧甲,皇朝禮器圖式中對各級文武官員穿用的鎧甲都有記載,每一級文官都有法定的甲胄樣式;三,八旗系統高級官員,清代存在八旗系統和行政系統兩套班子,八旗里的低級官員穿戴的鎧甲不被納入職官甲的體系,而中高級官員則根據級別穿戴不同類型的職官甲胄。
▲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代甲胄
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了三種職官甲和七種職官胄,另外,王府長史胄和王府護衛胄的穿戴者也穿戴職官甲,因此本文將這兩種胄也計為職官甲胄的組成部分。
書中沒有明言職官胄的胄體材質,按清代甲胄的一般形制推測,可能為鐵質或皮革髤漆,也有可能兩種材質都有,關於覆碗等部件,圖式中沒有明言材質,因此筆者判斷其應為鐵質(如果為銅質一般會專門指出)。
根據圖式中記載,職官胄均裝有護頸,同時護項、護耳、護頸的結構一致,均為布面鐵甲結構,同時三者的布面材質也都一樣。
不同等級官員的胄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胄頂和胄體附帶部件的雕花,以及護項、護頸、護耳上的刺繡上。
清人戴胄時,為了避免鐵胄摩擦帶來的不適,會先戴上棉質的胄襯保護頭部,職官胄的胄襯均為石青緞表藍綢里,紅絨結頂。
▲清代的胄和胄襯(非職官胄)
三種職官甲均為鐵甲,表面、內里、邊緣的顏色材質均相同,三套甲的部件數目都是十一件,大部分部件為布面鐵甲結構,部分甲的下裳使用明甲結構,不同級別的甲的區別體現在甲身刺繡和護肩處甲片的花紋上。
這九種胄和三種甲的具體形制如下:
職官胄一
胄體為鐵質或皮革髹漆,胄頂為鏤花金葉結構,安裝兩根鵰翎,兩根鵰翎安裝完的效果為分叉的燕尾狀;盔纓為貂尾製成;胄體附件(盔盤、舞擎、盔梁)均髹漆,上鋟有金質雲龍花紋(鋟金即鎏金)。
▲鵰翎的來源之一-金雕
在古代,髹漆時如果沒有特地說明的話,一般指的就是黑漆,因此盔盤、舞擎、盔梁的最終效果是黑底金花,胄體如為革制,則髹黑漆或朱漆,如為鐵質,則為鐵的原色(銀白色)。
護耳、護項、護頸的布面組成均為石青緞面、藍布里、無邊緣,綉蟒紋五團;甲釘為銀釘,系帶為石青緞帶。緞是絲織物的一種,使用緞紋組織,布即棉布,石青是一種接近黑色的深藍色,清代不少服飾均採用石青色。蟒紋即龍紋去掉一爪,清代的龍紋為五爪,即爪子有五根指頭,這種五爪龍紋除非特賜,否則臣子是不能使用的,臣子們日常使用的龍紋都是四爪,為了和五爪龍紋區別開,這種紋路被稱為蟒紋。
▲蟒紋示意
職官胄二:
胄與第一類胄相似,但胄頂為蜜鼠尾,盔纓為朱氂,氂即氂牛尾,朱氂就是染成紅色的氂牛尾,蜜鼠即黃喉貂,是一種喜歡吃蜂蜜的小動物,東北地區稱之為蜜鼠或蜜狗子。
▲黃喉貂
職官胄三:
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薰獺尾,盔纓為朱氂,「薰」是黑黃相間的意思,薰獺尾即毛色為黑黃相間的獺尾。
職官胄四:
胄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獺尾,盔纓為朱氂,胄體附件的雲龍花紋為銀質。
▲水獺
職官胄五:
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豹尾,盔纓為朱氂,胄體附件的雲龍花紋為銀質。
▲金錢豹
職官胄六:
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獺尾,盔纓為黑氂,胄體附件的雲龍花紋為銀質。
職官胄七:
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獺尾,盔纓為朱氂,盔盤、舞擎、盔梁均為素麵,無髹漆和鋟花,護耳、護頸、護項無綉蟒。
王府長史胄:
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猞猁尾,盔纓為黑氂,胄體附件的雲龍花紋為銀質。
王府護衛胄:
與第一類胄相似,胄頂為猞猁尾,盔纓為紅氂,胄體附件的雲龍花紋為銀質。
▲猞猁
中華文史網的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里的「隨旗行走之世爵及品官胄制」詞條中說,職官三到職官七這五種胄,在胄體為革制時髤漆為硃紅色,但筆者沒有找到其他資料或實物可以佐證這一說話,因此暫時存疑。
職官甲一:
甲衣均為布面鐵甲結構,二護肩、身甲前後、二護腋、前擋、左擋、兩裳各綉蟒紋一團。甲衣的布面組成均為石青緞面、藍布里、石青倭緞邊緣(倭緞是一種表面起絨的緞子,織法源自日本),甲釘為銀釘,甲絛為石青色。護肩和身甲的連接處各有20片鐵甲片,甲片均髹漆鋄金龍。鋄金與鎏金不同,鋄金時,需要先在鐵器上做出需要的花紋,然後在需要鋄金的地方刻上細密的紋路,再用金箔貼在文路上,通過大力撞擊的方式,讓金箔和鐵結合在一起。
▲護肩處甲片示意
職官甲二:
甲與第一類甲相同,但護腋、前襠、左襠均無綉蟒。
職官甲三
甲與第一類甲相同,但下裳為明甲結構,有四道甲片,護腋、前襠、左襠、兩裳均無綉蟒,護肩和身甲的連接處無髹漆,鋄銀龍。
▲乾隆大閱圖中身穿職官甲胄的官員
九種職官胄分別對應九類官員,這些官員所帶的胄襯形制相同,所穿的甲均為三種職官甲之一,九類官員及他們穿戴的甲胄如下:
第一類甲胄組合,職官胄一,職官甲一
第一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領侍衛內大臣(中央警衛局下轄警衛處處長,正一品),八旗都統(集團軍總指揮,從一品),前鋒統領(中央直屬偵察團團長兼政委,正二品),護軍統領(首都警衛師下轄團的團長兼政委,正二品),直省總督(直省二字解做「直隸」+「各省」,總督相當於省委書記兼省軍區政委,可兼管多省,從一品或正二品),直省巡撫(省長,正二品),直省提督(省軍區司令,從一品)。
第二類甲胄組合,職官胄二,職官甲一
第二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內大臣(中央警衛局下轄警衛處副處長,從一品),內大臣上行走之公侯伯(「上行走」為清代稱呼,可解做臨時充調、非正式職務之意,內大臣上行走即官職並非內大臣,但可行使內大臣權力的官員,公侯伯為爵位名稱,內大臣上行走公侯伯即被賜予內大臣權力的公爵、侯爵、伯爵),散佚大臣(中央警衛局下轄警衛處處長的高級助理,從二品),和碩額駙(皇帝妃嬪所生女兒的丈夫),郡主額駙(親王嫡女的丈夫)。
第三類甲胄組合,職官胄三,職官甲一
第三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隨旗行之公侯伯子男(參加大型活動時,高等貴族不按八旗旗色站位,而是分為左右兩班,而八旗編製里的普通貴族則需站在自己所在旗的區域,隨旗行之公侯伯子男即八旗編製內的普通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普通文武一品官員,普通二品文官,八旗副都統(集團軍副總指揮,正二品),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 奉恩將軍、(均為低級宗室),縣主額駙(親王世子嫡女、郡王嫡女的丈夫),直省總兵(地方守備部隊的軍長,正二品)。
第四類甲胄組合,職官胄四,職官甲二
第四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文三品至文五品的官員,驍騎參領(集團軍直屬騎兵團營長,正三品)郡君額駙(貝勒嫡女的丈夫),縣君額駙(貝子嫡女的丈夫),鄉君額駙(鎮國公嫡女、輔國公嫡女的丈夫),直省副將(地方守備部隊的師長,從二品)。
郡主、郡君等宗室女子的爵位均為各級貴族的嫡女而設,如為庶女,則依次降二級,如親王嫡女為郡主,庶女則降二級為郡君,與貝勒嫡女同。
第五類甲胄組合,職官胄五,職官甲三
第五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侍衛(皇帝的保鏢,有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之分,分別為正三品、正四品、正五品、正六品),鑾儀衛屬官(鑾儀衛即負責皇帝出行儀仗的機構,最高領導為掌鑾儀衛事大臣,相當於儀仗隊總負責人,正一品)
第六類甲胄組合,職官胄六,職官甲三
第六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前鋒參領(中央直屬偵察團營長,正三品),前鋒侍衛(中央直屬偵察團副營長,正四品),護軍參領(首都警衛師營長,正三品),護軍侍衛(首都警衛師副營長,正四品)。
第七類甲胄組合,職官胄七,職官甲二
第七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有:文六品至文九品的官員,直省參將及以下的軍官(參將為地方守備部隊的團長,正三品)。
第八類甲胄組合,王府長史胄,職官甲三
第八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為王府長史,即中央派駐王府的管家,正三品。
第九類甲胄組合,王府護衛胄,職官甲三
第九類甲胄組合的穿戴者為王府典儀(負責王府禮儀工作的官員,有四品、五品、六品三個級別),王府護衛(王府的保鏢,有頭等、二等、三等之分,分別為從三品、從四品、從五品)。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這些甲胄組合的形制僅僅是理論上的,即使是在皇朝禮器圖式制定之後,清軍的甲胄狀況仍然比較混亂,從存世實物和藝術品來看,乾隆時期的甲胄雖然大體符合圖式一書的描述,但不少實物在細節上都存在出入。
▲紫光閣功臣圖-兆惠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高級官員由於身份高貴,規則對他們的約束力較弱,因此他們可以相對自由的安排自己的甲胄細節,二,古代一件甲胄的使用壽命長達數十年,而甲胄本身的價值也比較高,即便是中央政府確立了規範,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給人員完全換裝。
因此本文的意義主要在於對圖式所載的部分內容進行一個整理,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一個參考的方向,或者說,本文中所說的這些盔甲,當時的官員皆有穿著,但當時官員穿著的盔甲,卻不限於本文中記載的這些形制。
微信公眾號:丑橘先生 新浪微博:喝啤酒的小老虎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康乾盛世或是偽造,世界百萬人口城市,清朝竟一個都沒有
※清朝,皇帝怎麼稱呼先皇的繼皇后?
※李鴻章為何會被很多人認為是賣國賊?
※聖人還是暴君?這四件事或將顛覆康熙形象
※滿洲八旗入主中原的秘密武器—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