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3個男生同時做了「一周CP」 | 氪研所

「一周CP」,CP 是 COUPLE 的縮寫,意為配對,一周CP 即兩個陌生人通過平台認識、並共同度過一周的「情侶時間」。期間平台往往會設置各種任務來幫助「CP」實現熟悉度的增加和感情的增進。

這本是常見於校園的一種「交友方式」,卻在今年被越來越多的玩家當作一種商業項目來運作,包括市場的先行者「概率論」、「Hi一周CP」,包括近期的入局、將時間調整為2天的「48小時CP」。為什麼「一周CP」會如此火爆?它的模式能否長久?它的體驗和成功率如何?它的未來會怎樣發展?

兩周前,氪研所的觀察員氪小桃在一周內參加了「hi一周CP」和「48小時CP」的活動,認識了3位男CP。

文 | 氪小桃

感謝 | 氪研所、36氪記者羅彬萌

一、

「我還沒約過,你要不幫幫我?」

我的一周CP金桔,在加上我微信的13個小時之後,這樣問我。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許是看我沒有什麼反饋,他緊接著打著哈哈說了句「開玩笑」,便又岔開了話題。

在這個節點之後,我們的聊天時間就呈指數趨勢下滑,「尬聊」程度也疾速陡升。他說後悔自己和女孩交往從來「不走腎」,他還說想借著CP活動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女生,聽著這麼自相矛盾的話,我知道,可能我只是他試探的目標之一。

只是,失敗了。

二、

「你也在北京,什麼時候請我吃飯?」

新田是我遇到的第二個CP,「尬」是我和他聊天的最大感受:

加我微信五分鐘,問我什麼時候請他吃飯;一個小時後,勸我「如果喜歡我就一定要主動哦」;加我一天後,開始用照片向我展示他的一天,並且問我帥不帥......

每次不知道怎樣回復的時候,我只能「哈哈哈哈」帶過。之前有人說你和誰的聊天記錄中「哈哈哈」最多,你就一定喜歡這個人。

嗯......我覺得好像不太准,哈哈。

三、

「不好意思,剛剛在忙。」

任航,我的第三個CP,大忙人,忙到我恍惚以為我們之間有時差。

每一次我給他發完消息,至少隔了兩個小時才會回我,伴隨一句很禮貌的「不好意思」。在我們開始聊每天的任務時,他經常會突然從微信上消失,隔了幾個小時回了我一句「不好意思,剛剛突然有事」。

我很理解他,但是卻忍不住生他的氣,這簡直是浪費我一次寶貴的CP機會好么!他的狀態讓我感覺他是7X24小時全年無休的忙,以至於我好奇地問到了他的職業。「新媒體」,他匆匆地打下了這三個字。

我怔了一下,嗯,一瞬間我就理解了。

沒錯,這就是我與三位「一周CP」發生的故事。

目前,「CP試驗」市場有三位主要玩家:

概率論:「CP試驗」最早的嘗試者,目前定期舉辦,已進行至9.0版,並推出情侶版。公眾號上線不到兩年,在5月獲得了青銳創投的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

hi一周CP:2016年10月開始運作,迅速規模化,現已擁有一款「一周CP」APP。

48小時CP:新世相孵化的線上活動平台,「一周CP」模式的新嘗試。

在本期氪研所體驗中,我們主要體驗了「hi一周CP」和「48小時CP」兩個活動,文內的對比也以這兩個活動為主。

一周 VS 48小時

「hi一周CP」和「48小時CP」活動模式相似。

第一步,報名。報名成功後,活動的主辦方會根據簡單的要求進行隨機匹配;

第二步,加群。進入為這些CP開設的「房間」,每個「房間」的人數大致會保持在100人左右,並設定房主;

第三步,開始布置任務,並安排打卡、發布新任務、撰寫體驗等環節。

報名體驗

二者的報名環節都很簡單基本,雖然填的東西不少但也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准入門檻較低,而且,在與其他參加的小夥伴的交流中我也得知,填寫的稍微敷衍一些也並不會影響被選中的幾率,但二次申請的通過幾率就很小。

可見在前期這兩家平台的宗旨還是獲取更多用戶,盡量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

「hi一周CP」和「48小時CP」的報名表對比

「hi一周CP」和「48小時CP」的報名信息都側重於個人興趣愛好,除了這兩個,我還參與了「概率論」的報名。與這兩家不同的是,概率論的報名表除了基本信息外,只有兩個問題——介紹自己和參加緣由,更為簡單。但很遺憾,我沒有通過概率論的篩選。(主辦方看到可以給個解釋......)

值得注意的一點,這三家的報名表中,都沒有要求提供照片、身高、體重等信息。

社群對比

這兩個活動都擁有自己的「房間」。相比較而言,「hi一周CP」群的活躍度遠高於「48小時CP」社群活躍度。這其中,有兩方群主本身運營社群能力的區別,但更多的原因可能在於,兩個活動的時間差別。

「hi一周CP」社群截圖

在「hi一周CP」的群中,群主的活躍度是最高的,隨時隨地會出現在群里活躍氣氛。叮囑大家打卡、帶領大家玩遊戲、分享自己參加活動的經歷......從群里的成員反饋來看,這樣的活躍也帶動了其他成員積極的發言,使得群成員的歸屬感更強,而這無疑增大了成員對平台的粘性和對這次活動的認真性。

48小時社群截圖

相較而言,48小時CP的群略顯沉寂了些,在群成立後,群主的存在角色僅限於「反覆地發布群規」、「有秩序地公布任務」以及「不斷提醒著打卡」,而和群成員的互動較少,從群內看,參與者的反饋也並不積極。

但這或許與48小時有關,畢竟活動只有48小時,在CP完成任務的同時,還會有多少時間可以給微信群呢?而這種「速食性」,也多少削弱了「房間」存在的意義。

任務對比

任務,毫無疑問是「一周CP」最核心的部分。體驗來看,「hi一周CP」的任務偏向於傾訴和講述,而「48小時CP」的任務更偏向於合作和活動。

「hi一周CP」的任務(每期不完全相同):

1.和CP說自己的五件事

2.發一段走心的自我介紹

3.介紹自己一句口頭禪、一個昵稱、一個缺點、一個技能、一個習慣

4.分享旅行故事或者最嚮往的城市

5.拼接兩人小時候的照片,並說一說什麼覺得自己長大了

我和我的第一個CP金桔做的這幾項任務,除了第五項任務略顯尷尬,其他的幾個都有聊到,但並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所謂「走心」的自我介紹,也就是簡單地把自己的生活、性格說了下。在發生了前文尷尬的對話後,也沒法進行第五個任務了。

因為個人配對CP有一定的差異性,我也詢問了和我參加一期的幾位小夥伴,他們也跟我聊了聊體驗這期任務的感受:

@ 王圈圈 女 20歲

在這幾個任務中,我和CP聊的比較好的是第四個話題吧。我說我想去紐西蘭,他就馬上找到了紐西蘭特別美的星空圖片發給我,還推薦我可以去特卡波!還給我分享了他在日本的故事,說他在奈良被小鹿欺負的故事,真的這個環節還挺美好的。但其他的,不是太好聊。

@ 涼宸 女 22歲

看到「走心的自我介紹」這個任務後,我很走心的打了一大段給他,我覺得我們之間要有一次比較鄭重的介紹。他很驚訝的對我說,你的這一段寫的簡直就是我!哈哈,剩下的任務都被我們兩個聊到天南海北去啦。

@Edwin修 女 19歲

我其實是一個不太願意和陌生人分享的人,我還是有一點點防備心的。所以這些任務我基本都沒有做,都只是聊一聊現在的事情,沒有涉及從前和未來。

@ 神神的魚 男 21歲

我和我的CP在看到任務之後都沉默了很久,覺得有點無聊又有點小尷尬。最後我們兩個就著吐槽這些任務開始聊天了,非常投機。

48小時CP(每期不完全相同):

1.說出朋友圈封面的故事

2.腦洞拼圖

3.互道晚安並為對方唱一首歌或者聽一首歌

4.為對方完成一個心愿

相較於「Hi一周CP」偏文字敘述向的問題,「48小時CP」更偏活動向。就我自身而言,我非常喜歡【朋友圈封面】這個任務,也都和我的後兩個CP完成了,雖然他們並沒有對這個環節表現多麼大的興趣,但這種形式感還是很棒的。落眼於生活中不太被關注的點,不有意去挖掘經歷和故事,是「48小時CP」任務的優點。或許是處於只有48小時的考慮,所以主辦方設置的任務不那麼注重故事,而更注重兩個人的契合。

同樣,我也邀請了幾位同期參與的小夥伴,說了說他們的感受:

@ 姜柯 女 21歲

我的朋友圈(封面)一點故事都沒有,所以在看到任務一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說什麼。索性我編了一句「一顆紅心向太陽」送給了我的CP。我的CP當時就誇我「一身正氣」。

@ 庄大清 女 20歲

我一直想做拼圖任務好久了!那天我的CP其實還蠻忙的,但是因為我反覆微信轟炸他,他還是乖乖的拍了五次照片,最後拼出來的超級喜歡。

@ LTY 男 21歲

我和我的CP做完最後一個任務,就沒有聯繫了。

「我好像沒有什麼心愿......」「好巧啊,我也是」「哈哈」

@ 山崎 男 22歲

還是比較喜歡這樣以活動方式承載任務的,不是那麼喜歡對著陌生人講故事,這樣的活動會讓我感覺輕鬆一點。

據主辦方透露,無論是「hi一周CP」、還是「48小時CP」,其面向的用戶,都是大學生及大學畢業四年內的人群。而確實,在我接觸的用戶當中,的確大部分都是大學生群體,也有少數工作一兩年的用戶。

我自己也是還未畢業的大四狗,在接到這個選題之前,還是非常興奮和及其期待的(畢竟腳踏三隻船的機會不多哈哈哈)。但在參加完之後,卻不免有些小失望。被匹配CP的質量、活動任務的無聊與尷尬、社群的表面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唉,導致我都有點對這類社交的「新形式」失去了信心。

不過,在我參加後的幾期,這兩個平台活動參與的人數仍不斷上升。據最新數據,「hi一周CP」一期的參與人數已達十幾萬人;概率論以比較「嚴苛」的方式篩選,一期也有3-4w人參加;而後起之秀「48小時CP」經篩選過後的參與人數每期也保持在5000人左右。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選擇參加一周CP?他們的體驗如何、還會繼續參加嗎?一周CP看似是一個社交類活動,但是它的社交性到底有多強?

整體活動體驗

@ 王圈圈 女 20歲

其實,我本以為會出現一些能夠拿來存儲和分享的故事。但是可惜,沒有碰上我的小概率。整個體驗在尷尬的任務,尷尬的聊天中結束。

@ L_yuan 女 22歲

如果可能,我還是會參加的。參加一周cp的活動,為的是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去增進感情的。任務很容易完成,不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又還切實有趣。這七天過得還算愉快,認識了不少各個地方的人,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

@方可 男 23歲

我的一周CP經歷應該是我最無趣的一段時光之一了。任務的完成從最開始的走心,到後來的敷衍了事。活動很好的一點是,真的以「趣味相投」的標準進行搭配,我們有相同的愛好,嚮往同一座城市。只是,我們沒能因此而聊到最後。

@ 木木 女 21歲

我的CP後來變成了我的男朋友。當初抱著好玩的心態加入的活動,因為當時真的很無聊。但是沒想到,不光認識一幫朋友,還收穫了一個男朋友,嘿嘿。

@ 呼呼哈 女 22歲

之前參加一周CP的活動初衷就是覺得好玩兒+好奇,覺得在大千世界這麼多人里跟一個陌生人能組成CP蠻奇妙的。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是我當時的CP做飯很厲害,知道我喜歡哈利波特還特意寄了一套新版的書給我。

@ 雪碧 男 22歲

現在回想,這個活動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可能就在於:看看自己同年齡段的人都在做什麼,從自己的一方小世界探出頭,去窺他人。

從一周CP到真正CP的概率?

從參與者的反饋可見,多數選擇參加一周CP活動的人,除了無聊,多少還是會對發生一些意外而又美好的事情帶有期待。主辦方們正是抓住了這個心理,不斷在對外的宣傳、推送中用精緻又不失現實的故事們包裝整個活動,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男生女生們。

推送中的精緻故事

參加過「hi一周CP」的文醬表示,「我覺得女孩子都會對這種意外式浪漫有一些嚮往吧,萬一我就在這次活動里邂逅了我下一任男朋友呢!」一周CP的成功率我們暫時還無法知曉,但是根據氪研所觀察,至少在我們所在的房間中並沒有成功成為情侶的例子。相反,有不少在活動期間聊的甚是火熱的CP,在活動結束之後也慢慢不再聯繫。

「哪怕只是在滴滴上拼車,都可能會認識另一半」,36氪記者羅彬萌表示,一周CP的平台只是把這樣的概率放大。但是這仍不妨礙,在這個平台上遇到「真正CP」,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無法沉澱的社交關係?

在一周CP出現之前,這樣的玩法其實在貼吧早已存在,常見於各個大學的貼吧。貼吧的活動其實可以算在熟人社交之中,因為是建立在熟悉場景下的社交關係,所以會給人更強烈的信任感,成功的概率也更高。於是,這種模式也就成為了校園社交的一個切入口。

而對於一周CP,36氪記者羅彬萌表示,這其實是陌生人社交的玩法之一,由於其弱關係鏈的特點,無法沉澱強社交關係。很多人在活動結束後,即使曾經聊的不錯,也會慢慢變成朋友圈的點贊之交。「48小時CP」的參與者呼呼花說,「在結束之後,好像就沒有再繼續下去的理由了,大家都有彼此的生活,就疏遠了。」

就氪研所體驗來看,我們認為這兩個平台沒有完全利用好自身的環節,來加強CP之間的粘性。陌生人社交,天然具有弱粘性和低頻次的缺點,而短時間、無照片、隨機匹配這樣的模式主打「噱頭」,又增加了這種不確定性。所以,強社交關係自然很難沉澱,而所謂「遇到一個對的人」,不過是平台給用戶的美好願景和很多年輕人的幻想而已。

不過,這種模式正因為這種「小概率」和「不確定」才性感,不是么?

一周CP還能火多久?

靜香,是我在活動中認識的一個女生。當被問到會不會再來參加一周CP的活動時,她很明確的表示「不會,嘗試一次看看是什麼樣子就可以了 」。這其實也是「一周CP們 」的通病,儘管拉新容易,但留存很難。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就是一次性活動,滿足過一次好奇心就可以了。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這樣的模式不可行。目前我國單身人口近2億,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單身男女市場待挖掘的可能性十分巨大,一周CP的背後的大流量是它可以持續下去的資本。而36氪記者羅彬萌認為,一周CP活動不具備長久價值,只是一個熱點。

一周CP能火多久不好判斷,但是如果一周CP維持現有模式,不尋找更好的方式進行轉型,那麼它的生命力只會不斷消逝。

而據氪研所觀察,一周CP模式現在仍處於一個早期教育用戶並擴大市場的階段,在各個平台用著ugc包裝起來的精美故事收割一批又一批少男少女心的同時,他們也在積極地尋找下一個方向,下一個同樣以這批具有一定消費力的年輕人為主角的方向。比如「概率論 」也在進行多樣的「社交實驗」,除了一周CP外,還有「忘憂酒無」、「三天尋找另一個自己」等活動,也嘗試過線下的社交活動;「48小時CP」也在新一期的活動中和全國20多所高校達成了合作,借用一周CP活動拿下大學生群體,再去不斷開拓符合他們的產品形態,或許是其最終目的。

概率論稱其為「社交試驗站」

整體看來,不完善的活動機制、無法保證真實性和安全性以及無法沉澱社交等種種問題導致活動留存率、復玩率不高,從傳統意義上來講,一個活動如果本身不能給用戶提供價值,便是一個偽命題。

但無論一周CP的體驗怎樣,擁有巨大的流量,就是它在商業上最大的價值。雖然現在並非過去「流量為王」的時代,但流量的獲取仍然是任何互聯網產品成功的必要條件,何況,社交天然具有線下的場景,這又增加了這個模式未來的可能性。

有人把一周CP和速食愛情畫上等號,我們覺得,其實這並不正確。一周CP和新近出現的陌生人語音交換一樣,是創業者探索出的又一陌生人社交的新產品。只是,形式感更強了。

社交一直是眾多創業者眼中的「香餑餑」和「心頭病」,需求旺盛但玩法卻很難革新。但無論社交產品的形式感和風潮如何變化莫測,有兩樣東西則在年輕人當中長久存在:

荷爾蒙和好奇心


推薦閱讀:

Quantum Mechanics as a Metaphor
Teaser#1
鞅與停時與賭徒必勝策略與生男生女(下)
FDL#2

TAG:概率论 | 互联网 | 社交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