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道德經》第十六十七十八章 歸根復命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削減到極微弱,保持內心這種空虛寧靜的狀態。萬物雖同時生長、發展,我只看它們源起於何方,最終歸於何處。

萬物雖變化紛紛,亂象芸芸,但最終都將回歸於它們生命的起點,回歸於一個相同的根源。得知其根,當知為無象無名無動時,此時為靜。守其根,處其靜,則復歸於生命之源起。

復歸於生命之源起,當能知萬物生、存、往、復的運作規律。這個規律恆久不衰,恆定不變,此為「常」。明白了這個規律,則為「明」。不明白這個規律就主觀妄為,則凶。

萬物都遵循著這個規律,所以明白了這個規律,就能統御天下萬物而無一棄之,此為「容」。能「容」者,必公正,以這個客觀的規律不偏不倚的對待天下萬物。

公正而又能容,故可以為聖人,為天下人之王。王行道於天下人,故有天之德;天行道於萬物,故有道之德。依託於道,則能獲得長久;持守於道,則終身都不會有失敗的危險。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國君,百姓只知道有這麼個人的存在,因為從來都不會受到他的侵擾,過著自然而然的生活。

次一點的國君,百姓會很親近他,讚美他,因為感受到國君對他們的仁愛。

再次一點的國君,百姓對國君很畏懼,因為感受到國君對他們的嚴苛。

最次的國君,則百姓開始謾罵他,詛咒他,希望他早些完蛋,因為承受到國君對他們的侵害。

一個人先有信用不足,而後才會有別人對他的不信任。如何才能不讓自己信用不足?正是要重視自己的語言而不要輕易許諾於人,不要隨便發號施令。如此,則功成事遂,百姓都會說:「我們本來就是想這麼乾的啊。」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被廢棄了,人們才會宣揚仁義;人們都開始投機取巧了,大家才會互相欺詐;六親互相不和睦了,才會提倡父慈子孝;國家昏亂而奸臣遍地了,才會彰顯出忠貞之臣。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交流探討歡迎關注公眾號(道家大師兄),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我們所做的事到底有何意義?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我們常說要「順應自然」,那什麼是自然?
《莊子》駢拇:仁義是人天生就有的嗎?

TAG:道德经书籍 | 老子人物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