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暗黑系首飾鼻祖,Chrome Hearts也得靠邊站!3分鐘穿越300年!
最近我的朋友黃老漢咬牙跺腳,花了2000軟妹幣買了一枚克羅心戒指,就是下面這枚。
他說克羅心的哥特體刻字是他的摯愛,透著暗黑系珠寶的神秘。
聽完後,我默默拿出了500元買的1902年古董十字架。
他低頭看了看戒指上醒目的F*CK YOU,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常說日光底下無新事,大牌的設計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前人的影子。
今天就用3分鐘,帶你梳理一下300年的暗黑系首飾。如果能長點知識,順便獲得點兒靈感,就再好不過了!
1 斯圖亞特時代(1603-1714)—MEMENTO MORI
斯圖亞特時代相當於咱們的明末清初,這個時代後半段中國的老大是康熙爺。
哀悼首飾的流行,始於一位國王的殉難。跟咱的太平盛世不同,這時的英國很亂。先是內戰,之後國王查理一世下課,1649年被送上了斷頭台。這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處死的英格蘭國王。
在國王的死忠粉的眼中,他是一位無瑕的殉道者,所以他們佩戴國王的肖像戒指以示效忠,跟腳底紋反清復明是一樣的。
注意戒指背面黑白色的琺琅骷髏,是不是把死亡表現的特別的露骨直白?一點兒也沒讓人覺得安慰,反而覺得這是不可逃避的宿命,令人不寒而慄。
為啥要把死亡表現的這麼露骨?
剛過去沒多久的中世紀以死亡為主題的藝術對斯圖亞特時代的人來說耳熟能詳,比如著名的「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這幅畫是惡搞嗎?顯然不是,那時平均壽命低的可憐,三十歲就算高壽了。中世紀幾次黑死病就幹掉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死亡磨練的心紅膽壯志如鋼的歐洲人,也懂得了苦中作樂。
所以那個時代的人普遍覺得:活著意思不大,不知道那會兒就吹燈拔蠟,他們更關心死後去天堂還是地獄,畢竟那裡才是永久的家。
所以代表死亡的骷髏、代表生命短暫的沙漏、代表墳墓的鐵鍬和鶴嘴鋤,都是這時首飾的常見題材。提醒世人生命短暫的「MEMENTO MORI」(人終有一死),也成了哀悼首飾的官方唯一指定用語。
黃金琺琅Memento Mori戒指,16世紀中期
黃金琺琅哀悼戒指,1661年
黃金琺琅哀悼首飾(slide),約1640年
這些首飾與其說是安慰生者,倒不如說是一種警示:「人生苦短,沒工夫懶,想上天堂,跟緊教皇」。
2 喬治時代(1714-1837)—Gone to Bliss
18世紀早期,古羅馬城市龐貝、赫庫蘭尼姆相繼被發現,這些保存完好的古代遺迹讓一直崇尚古典文明的歐洲人high爆了。
溫故而知新,歐洲人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主義結合自身特色又升華一下,起了個名字叫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聽著挺高大上,其實跟《新白娘子傳奇》(Neo-Legend of White Snake)是一個套路。
與中世紀的耿直寶寶相比,古希臘羅馬人對死亡的表現含蓄的多。他們善於運用象徵手法,比如倒立的火炬、骨灰瓮和古希臘式的台柱等代表生命的流逝,骷髏成了過氣網紅。
古羅馬浮雕裝飾,注意倒立的火炬
古羅馬骨灰瓮
18世紀墓碑裝飾,兩側是倒立的火炬,中央是骨灰瓮
歐洲人突然覺得過去的設計簡直low到地心了,於是這些2000年前的爆款被他們大量用在哀悼首飾中,通過象牙微縮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時的哀悼首飾感情豐沛,男人看了會沉默,女人看了會流淚。表達對逝者祝願的GONE TO BLISS(類似一路走好),是這個時代最常見的標語。
黃金鑲象牙微縮畫哀悼胸針,18世紀後期,注意骨灰瓮與台柱的搭配
微縮畫哀悼胸針,18世紀後期,注意寫著Gone to Bliss的飄帶
象徵手法更是大量出現哀悼首飾中。
黃金鑲象牙微縮畫哀悼戒指,約1760年
船錨代表希望,寄託了生者與逝者未來終會相逢的美好願望。
黃金鑲象牙微縮畫哀悼戒指,約1760年
一隻折斷的玫瑰花苞,說明有一個孩子不幸夭折了。
3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IN MEMERY OF
維多利亞時代開始於1837年,再過3年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時尚是個輪迴,歐洲人漸漸厭倦了新古典主義的教條呆板,覺得土生土長的中世紀的哥特藝術其實也可圈可點。
於是19世紀早期哥特風格逐漸走紅,史稱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又叫新哥特風格(Neo-Gothic)。
雖然復興的是中世紀的藝術風格,但骷髏依舊被雪藏,喬治時代流行的微縮畫也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無處不在的 「IN MEMEMORY OF」(懷念)。文字常常是哥特體,但邊框還能看到洛可可風格的影響。
黃金琺琅哀悼胸針,約1840年
黃金琺琅哀悼胸針,約1840年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頭髮的迷戀達到頂峰,用鹼煮過後的頭髮被編織成各種立體造型,比如代表愛的蝴蝶結以及象徵永恆的蛇等。
因為頭髮不會腐朽,那時的人認為與不朽的靈魂相連,所以佩戴頭髮首飾,就是把逝者留在了身邊。
頭髮編織蝴蝶結胸針,約1880年
頭髮編織蛇形手鐲,約1880年
最後,維多利亞時代哀悼珠寶之所以流行,其實與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英年早逝很有關係。
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婚後非常恩愛,有九個子女,但一開始女王對這個德國來的表弟沒多少好感。
阿爾伯覺得女王真有個性,被深深的迷住了,開始了瘋狂的追求。1840年兩人結婚,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1861年12月阿爾伯特親王因病離世,從此女王退出大眾視線,脫下華服,開始了長達40年的寡居生活,直到1901年與世長辭。哀悼珠寶也隨之興盛。
阿爾伯特去世的第二年,維多利亞女王發行了一枚家族徽章。徽章上是兩人的肖像,阿爾伯特在更顯眼的位置,尺寸比女王稍大。
擇一人白首,不過如此
——————————————————————————————
最後,用四句話總結300年以來的哀悼首飾特點:
斯圖亞特愛骷髏
喬治時代畫中游
維多利亞編頭髮
款款深情永長留
推薦閱讀:
※重構認知 | 當Jewelry Design不再被稱為「珠寶設計」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Cartier:朕的每個idea都能讓你乖乖買單,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