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兔App之死:外企海龜,妄念太大,不接地氣
赤兔App快要死了,從2015年6月24上線到兩年後的7月,ceo離職,這個App還沒怎麼推廣就快要死了。這款App剛出來我就用了,但是太不接地氣,我反饋的bug一年了都沒改過來,結果今天再看新聞已經「繳械投降」,應該是快要下線了。
我看了下赤兔App在百度手助的下載量68萬,很可憐的數字,估算下10%的轉化率估計就幾萬個,這款頂著linkin的光環,頂著海龜各種背景高大上的ceo,從一出來就各種雄心壯志的在新聞上pr,結果出人意料,即將下線。
做為一個赤兔剛出來我就用過的產品,說說我對赤兔之死的感受。
產品名字一語成讖
首先說下產品名字就比較逗比,赤兔之死的故事估計大家早就知道,用這種故事或者成語做名字,結果結局大都如故事或者成語如此,我們可以想想曾經的打車軟體——搖搖招車,初期進入共享打車領域的時候,一度領先於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誰知不久的後來就宣告死亡。這個真和中國的成語遙遙無期諧音的打車App,其結局真成了遙遙無期。
赤兔App今天的結局,也真和中國的古典故事:赤兔之死相似。所以,不能不說外企本土化的想法,簡直一語成讖啊,而且這種高度讓我等互聯網屌絲無法理解。
不重視App推廣, KOL線下活動無法引流用戶
其次,說到推廣,從百度的下載量看,估計這款App就沒怎麼推廣,因為兩年多了,下載量還是68萬,甚至連刷下下載量的工作估計都沒做,這種對App推廣工作都不屑於做的外企真是太有逼格了,可能他們覺得只要把李開復之類等一大群海龜拉過去,搞幾場大型的線下活動,App的用戶量就會火箭式的飛漲,可是他們忘記了,真正的職場人士大多都比較苦逼,每天做地鐵擠來擠去,和那種高大上的東西太遠,而相比脈脈就非常聰明,直接在北京地鐵上投放廣告,拉來了6000萬用戶。對App推廣的不重視,導致了赤兔App不接地氣,這個也就註定了今天的結局。
那麼,赤兔App上線那麼久,他們在幹嘛?說說我接觸到的,就是發pr和做活動,因為除了能看到兩年前發到各種PR和近期的各種不好的報道,剩下的就是能經常看到赤兔的高管邀請各種高大上的海龜,比如李開復等做線下演講,猜測是想通過職場高大上海龜kol引流,估計效果不怎麼樣,真正去聽演講的是慕名kol而去,下App有什麼用,而互聯網的追星可不是娛樂圈的追星,並不一定是kol用什麼App粉絲就用什麼App,可以看出這種kol引流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不然,百度手助的下載量怎麼才68萬。
這種不接地氣,不紮根真正職場人心的活動和沙龍,就像一群CEO在一塊吹牛逼一樣,對真正的職場人士和入門小白起不了任何作用。
再次,說說我對赤兔App運營的感受,這款App剛出來的時候,筆者就使用過,然後就發現了一個bug:就是加過的好友又會出現在未加好友里再讓加一遍,當時反饋了一次,沒人回,後來又反饋了一次,有人回說在處理,再後來我都快忘記這個bug了,估計過了幾個月吧,又上去用,結果還是如此,這種效率真是太慢了,直到後來再也沒用過,直到這次看到鈦媒體的報道:CEO離職,向微信繳械投降。
對標微信,妄念太大
通過鈦媒體對其的報道對其CEO的採訪片段,我們可以看出一二。
「我從來不用微信」,就在一年以前,沈博陽還在媒體溝通會上這樣簡單粗暴的拒絕媒體朋友的加微信好友請求——在他看來,自己要挑戰的,或許正是微信這一看似難以戰勝的對手。「我覺得微信做的不好,如果想聯繫我,來赤兔加我。」沈博陽的執著讓眾人錯愕,這個年代難道真的還有人可以拒絕微信,徹底不用這一市場佔有率超過90%的王者產品嗎?很明顯,不管別人怎樣,但沈博陽向來堅持如此。
可以看出CEO把赤兔的競爭對手定的很高,對標對手是微信。這個高度也真是太狂妄了,在中國敢把微信當對手的真沒幾個,甚至連市值幾千億美金的阿里巴巴都望而卻步,可能是赤兔海龜團隊的太高大上,根本不屑於微信這種App,甚至依託Linkin的背景,覺得可以秒殺一切,結果呢,不盡人意。
這種不能認真的面對中國本土國情,不真明白自身強弱和對手勢力,狂傲的依靠自身的光環和牛逼的外企背景,痴心妄想藐視對手的外企產品,註定都是失敗而歸。
因為在中國的互聯網世界裡,不僅要明白規則,還要懂得在夾縫中生存發展,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不然一切都是死路一條,無論是外企,還是國企,只要一旦踏入中國的互聯網世界,你都要摘掉身上的光環,更加接地氣的去走中國互聯網創業者走的路,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