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用「幾何觀」看不確定性

「As far as the laws of mathematics refer to reality, they are not certain; and as far as they are certain, they do not refer to reality.」

「當數學論及現實的時候,它們不確定;當數學確定時,它們不涉及現實」

-- 愛因斯坦

現在,我來問一個問題,一個系統的狀態是相空間中的一個點,那麼,對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或者說一個「大概」的狀態,怎麼表示?

這其實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我們對任何一個系統的觀察都是有精度的,而不可能做到100%準確。根據我們的觀察精度不同,我們就只能在一定的範圍內模糊地認知一個系統。因而,我們所認知的系統狀態也不是一個精確的狀態,而是一片模糊的範圍。

比如說,我們用一個±1毫米精度的刻度尺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那麼我們對這個位置的測量誤差就會在±1mm之間。當我們得到一個粒子的位置為278.0mm的時候,我們並不確定這個粒子的真正確切的位置,而其實我們真正知道的是,我們有100%的信心確知這個粒子的位置位於277~279之間的某處,但是在這之間位置到底在哪裡?我們並不能完全確定,因為我們最後一位小數是估讀的。

例如,我們進行了100次獨立的測量,每次測量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它的一個可能的分布大致如下:

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測量,得知粒子所處的位置的概率。這個圖示,粒子在278mm這個位置是具有最大概率的。但是,在[277, 279]這個區間中,每一點都是有可能的,區別只是可能性大小不同而已。

同理,對於一個系統,當我們對它進行測量,得到一個它狀態的結果,也有同樣的不確定性。當我們說,「系統的狀態為A」的時候,其實有很多隱含的意思並沒有說出來。假使我們測量的精度為a,那麼,「系統的狀態為A」的嚴格含義其實是:「系統的狀態在A-a與A+a之間的某處」。

我們已經知道,系統的每一個確定狀態,對應著一個確定的相點。那麼,這樣的一個模糊狀態,對應著什麼呢?是「一團」模糊的點。而一個系統模糊的變化歷程,對應的就是一條模糊的曲線。什麼是模糊的點,什麼又是模糊的曲線呢?

直觀來講,你可以想像一幅畫,裡面的每一條線條,都是用非常細的鉛筆畫成的,那麼這個圖形,就看上去非常銳利和清晰。如果每條線都是用很粗的鉛筆畫成,那麼它就會顯得很模糊。在用幾何觀考慮動力學的時候,也是這樣符合直覺的,一個細小的點,一條銳利的線,表示的就是很確定的狀態和它的變化,而一個很粗的點,和一條很粗的線,表示的就是不確定的狀態和它的變化。下面我來具體說明一下:

你可以想像一下,對某一個系統,我們對它的狀態進行多次測量,每次測量都是一個確定的結果,我們把這個結果對應的狀態點標記在相空間裡面。由於測量的誤差,每次測量的結果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偏差,因而,每一次我們得到的狀態點的位置都會有所偏移。如果我們忘掉以前測量的結果,繼續不停地做出測量,然後把每次的狀態點都標記在相空間裡面。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很多個點在空間中分布的圖,如下圖左邊,是一個300次測量點放在一起的圖形。這些點究竟哪一個才是系統「真實」的狀態呢?我們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為每個點都是一次測量的結果,而我們每一個測量結果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我們只能推測,這些點鐘的哪一個點更可能是真實的狀態。很容易理解,空間中出現的點越密的地方,就更加可能是這個系統的「真實」狀態,而出現的點越稀,則可能性就越低。還記得我們前面討論的拋硬幣嗎?當我們做出很多次測量時,測量結果的「稀疏」和「緻密」程度,就體現出真實狀態出現的概率大小。所以,我們根據這300次測量,我們可以預期,這個系統的真實狀態出現在哪裡,以及出現在這個地方的概率是多大(如下圖)。

在上面的例子中,這個系統的真實狀態在一個區域的中間某處,越靠近中心的位置,可能性越大,越靠近邊緣,可能性越低。系統的狀態已經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團「雲」。「雲團」所覆蓋的體積,就是系統狀態可能出現的範圍。「雲團」越稠密的地方,系統狀態在此處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我們可以把這團「雲」叫做「概率雲」。

形象一點,你可以把每一個確定的點想想成為一個削尖了的鉛筆畫成的點,而把這團模糊的雲想像成為一個「粗鉛筆」畫出來的點,或者是宣紙上氤開來的一個墨點。這個「墨點」所覆蓋的範圍,就是系統狀態可能的取值範圍。這個系統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態中,每一個狀態對應一個相點,而這些相點的集合(點集),就是這個墨點。在物理中,我們把這個墨點形象地稱之為「粗粒」。相對於「粗粒」,我們把一個確定的狀態點叫做「細粒」。

所以我說,理想的一個確定狀態是一個點,但是,現實中我們所能辨識的狀態,是一個粗粒。

一個粗粒包括了所有可能的系統狀態,我們只知道系統的狀態在這個粗粒當中,卻不知道在這個粗粒中的哪一個部位。因而它是不確定的,我們的精度越高,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可能的範圍縮得更小,因而就得到一個更小的粗粒。反之,精度越低,我們就得到一個更大的粗粒。粗粒的體積叫做「相體積」。相體積的大小,就說明了系統狀態的確定性。體積越小,確定性越高。

用一個粗粒,來表示一個系統的可能狀態分布,就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問題。與細粒相比,粗粒有很多新的性質:

  • 細粒是一個點,沒有大小,而粗粒是一個區域,有大小和體積;
  • 細粒沒有形狀,而粗粒有形狀;
  • 細粒是一個確定狀態,而粗粒是無限多個相互靠近的狀態的集合。

那麼,這裡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我們對一個粗粒,怎麼來對它未來的演化做出預言?

既然粗粒是無數個狀態點的集合,我們就需要考慮所有這些點未來的演化。每個點代表了這個系統的一種可能狀態,我們必須要針對每一個初始狀態來計算它的未來演化軌跡。這樣這些軌跡中必然有一條是「真實」的演化軌跡。我們把粗粒用集合的形式表示:

粗粒={狀態點1,狀態點2,狀態點3,……}(無窮多個狀態點)[1]

那麼,粗粒的演化,就是每一個狀態點演化的集合。也就是說,在相空間中,所有這些相點都在移動,那麼這個粗粒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些相點的「組團」移動。由於每個相點移動的方向和速度會有所不同,表現出來的,就是這個粗粒在平移的過程中,還會伴隨著不斷的形變(拉伸、壓縮、扭曲、等等等等)。關於粗粒在相空間中的移動過程,你可以想想成為一滴油在水中的移動過程:油滴是由內部的無數個油分子組成,每一個分子自身都在發生移動,它們的「組團」移動,就構成了油滴的整體移動。

一個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既然一個確定的系統狀態演化軌跡是由狀態點「點動成線」得到的,那麼,一個以粗粒表示的系統狀態的演化,就是「粗點動成粗線」。或者說,「粒動成繩」。

這裡,我用了「繩」來比擬一個粗粒的演化軌跡。「線」和「繩」有何區別呢?與細粒和粗粒的區別相似,「線」「繩」的區別有:

  • 線沒有粗線,而繩有粗細和也有截面積;
  • 線的沒有形狀,而繩有形狀(圓繩、扁繩等等);
  • 繩是無數多條線相互編製在一起形成的「線簇」。

我們知道,一個粗粒中包含了無數個狀態點,而從每個狀態點出發,未來都會有一條唯一確定的演化軌跡線,這些線互相絕不相交,也不會分叉。這些軌跡線聚集在一起,就是我們所說的「繩」(線簇)。

假如說我們現在要預測一個系統的未來軌跡。對系統的現在狀態,我們只能在粗粒的範圍內辨識,而系統的真實狀態隱藏在這些狀態點當中,超出了我們的辨識範圍。因而對系統的未來預測,我們也不知道這條「繩子」中的哪一條線會是系統真實的演化軌跡,我們就只能用這條繩子的走向來大致知道系統真正軌跡線的走向。

這裡我們必須知道的是,我們用一個粗粒來描述系統的狀態,它的含義是,這個粗粒包含了所有的系統可能狀態,而我們不能確切知道這個狀態在哪裡;但這並不是說系統狀態本身在相空間中就是瀰漫開來的一團(這意味著一個系統同時具有多種狀態或具有不確定的狀態!這在經典物理圖景中顯然不可能)。因此,當考慮到我們對系統認知的不確定性時,它的演化不再用相點軌跡來描述,而是用粗粒軌跡簇來描述了。這不表示系統的狀態本身不確定,也不表示系統的未來是不確定的。事實上,從每一個確定的狀態出發,都有一個確定的未來。系統的狀態是粗粒中的某一點,系統演化的軌跡是軌跡簇中的某一條。至於在哪一點?那一條?抱歉,我們老眼昏花,只知道它存在,但不知道它在哪兒。

比如說,相空間中的兩個點,分別代表狀態1,和狀態1』。這兩點非常靠近,但是在我們看來是不可辨的,它們之間的區別超出了我們的觀察精度。由於觀察精度所限,我們「誤以為」,它們的狀態是相同的,即使有所不同,也不是我們所能覺察到的。這兩個狀態演化歷程,從1和1』出發,必定也會有所不同。由於兩者十分接近,我們姑且認為,它們的軌跡應該會保持接近的狀態(如下圖,前者演化一段時間後變為2,後者變為2』)。而這兩條相互靠近的軌跡線,也是我們無法區分的。

那麼,在初始點1附近的一個粗粒中的所有點,都與1』一樣,它們與1的區別都超出了我們的辨識能力。同理,這些點中每一點出發的演化軌跡,我們也就無法區分。這些點匯合成的線簇,就是我前面說的那條「繩子」,如下圖1所示。我們只知道真實的軌跡(類比於編成繩子的一條纖維)在繩子當中,但是我們無從知道它在繩子中的那個地方。由於我們的解析度太低,我們只能看到這一整條繩子,而編織成這條繩子的每一條纖維,我們看不到。在我們的肉眼凡胎下,我們分不清這條繩子的精細結構,我們覺得,這條繩子的走向,就是系統軌跡的走向。

這條繩子有多粗?這是由我們的觀察精度所決定。我們的精度越高,我們能夠分辨的繩子就越細。我們可以跟蹤大概的軌跡,但是我們永遠不能精確跟蹤到那一條「真實的」精確軌跡,只能不斷逼近它。

到此為止,我們的感覺仍然良好:一條繩子的演化,和一條線的演化,似乎也沒啥特別不同,不過是一條粗一點的線而已嘛。其餘都一樣!

但是,這裡有很多複雜性我們還沒有看到。最重要的,與狀態點相比,粗粒在動的同時,自己也會發生形變:他可能會膨脹、縮小、扭曲等。同時,與軌跡線相比,「繩子」也就會很不一樣,它可能一會兒圓,一會兒扁,等等。

考慮這樣一種情況,我們想像一下,假如一根繩子散掉了,然後它的每一根纖維雜亂地散開,那麼,我們再來看這條繩子,它是分叉的。由於我們的解析度所限,我們分不清繩子和線,所有我們就把「繩子」的分叉誤以為是「線」分叉了。而軌跡線分叉意味著什麼?就是系統的未來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它的未來不再是確定的了!

雖然理論上,我們沿著繩子中一根纖維都能確切找到它唯一的走向,但是從整根繩子的一頭出發,我們就面臨著後面不同的走向。相應地,雖然決定論的物理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系統只有唯一的未來,但是在我們的「老眼昏花」看來,它的未來卻面臨著各種選擇。

下圖1表示了這樣一種情況,它發生系統的走向相對於初始位置極端敏感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兩個相距很近的相點,也會演化出完全分離的軌跡)。系統從點1開始演化,由於我們的觀察精度,我們只能分辨出包含了這個點的一個範圍,它包括了無數種可能。當系統向2演化的時候,在我們解析度所能鎖定的初始範圍之中,三個不同的起點,它們相鄰非常近,只是略微偏離了一點點,以至於我們誤以為它們是同一個點。但是它的軌跡可能就走向了2、2』或2」。它向2,2』,2」這三個方向的演化都是確定的軌跡,但是並且沿著1向5演化的整個過程中,中間任意一點都有這樣的性質,即它旁邊非常接近的一點會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雖然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軌道都是唯一的,沒有任何分叉,但是由於我們精度的有限性,我們就覺得系統在不停地分叉分叉,系統的未來面臨著無數種選擇,因而絕難確定系統的走向。

這看起來非常像我們前面講到的非決定論演化方式(圖2)。除非我們有無限精度,否則,圖1就與圖2的表現非常類似:我們無法確定它的未來走向。區別就是前者是決定論規則下的演化,而後者是非決定論規則下的演化。這裡就出現了一種決定論規則所確定的,但是表現出一種貌似隨機的行為。

上一篇:5、用「幾何觀」看世界

下一篇:7、茶杯與甜甜圈之辨

專欄:魔鬼眼中的自然界

[1] 事實上,在考慮這個粗粒的演化時,我們是在同時考慮無數個獨立的系統。粗粒中的每個相點定義了其中的一個確定的系統。而對這其中的每一個確定的系統,我們就可以根據動力學方程方便地做出計算和預言。

這些系統並不真實存在,而是我們為了理論出來的方便想像出來的。所有這些系統的集合,被稱作「系綜」。此時你並沒有必要深究,所以我只做一下說明。

一個系統的狀態對應於相空間中的一點,相應地,與粗粒相對應的,是系綜。

系綜是統計力學中的最核心概念之一。


推薦閱讀:

洪嘉君的Live -- 胸痛?別緊張,不一定是心梗!
水滸「密碼學」:梁山神運算元算天機,江州黃通判通地孤
那些給寵物做絕育的主人,是真愛么?
病毒可以被馴化嗎?怎樣嘗試和一枚病毒交流?

TAG:自然科学 | 自然哲学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