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玩遊戲?致所有用心良苦的父母

權威媒體的批判加上遊戲發行商的保護,就可以讓小孩子不玩遊戲了嗎?

近日裡,關於人民網對《王者榮耀》的犀利評論,和騰訊繼而推出的針對未成年人的「健康遊戲防沉迷系統」,新聞評論甚囂塵上。

有批評這套系統治標不治本的,有批評奸商販賣賬號的,也有批評遊戲本身的。

半個月時間過去,騰訊的防沉迷系統多次更新升級,顯出了關愛未成年人的滿滿誠意。

但是,今天威廉試著搜索了一下「王者榮耀+防沉迷」

必應搜索引擎關於「王者榮耀 防沉迷」的第一條結果,發人深省……

與此同時,威廉也注意到其他諸如「優等生沉迷王者榮耀成績一落千丈」、「父親不讓玩王者榮耀導致孩子跳樓」、「母親怒摔兩部手機,以防女兒玩王者榮耀」的報道,也被翻出來熱炒:

於是,威廉今天又試著搜索了一下「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

結果嚇得威廉趕緊預約了一個腦部CT:

心情複雜,有感而發。威廉今天就想說一說這個被專家教授們嘔心瀝血研究了十幾年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沉迷」打遊戲?

請不要摔手機、砸電腦、關禁閉、抽嘴巴,讓我們理性地來探討這個問題。

正所謂以史鑒今,要說解釋人類的行為,威廉覺得歷史就是最好的參考書

自人類誕生以來,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皆是藝術家們通過作品來刺激觀眾的感官,以此來向觀眾表達自我、建立溝通、繼而引發共鳴的。

一如文字催生文學、膠片催生電影,上世紀末,隨著人類的科技發展,一種融合了視覺、聽覺、觸覺的新媒介出現了。

電子遊戲之所以被稱為「第九藝術」,也正是因為如此。

這個新生兒註定將比電影更加受歡迎,因為觀眾不再是坐在座椅上冷眼旁觀,而是通過觸覺設備加入到電影之中,成為電影的主角。

而我們這些80末、90初一代的中國人,恰巧見證了中國電子遊戲產業的從無到有、發展興衰,見證了這種藝術形式真正在普羅大眾之間流傳開來。

我們是真正玩著遊戲長大的一群人。

如果雷神楊永信教授讀到這裡,估計要摩拳擦掌,準備電一下我這個執迷不悟、大放厥詞的網癮老少年了。

可就算要被楊教授一套帶走,威廉也依然要說,其實我們玩遊戲的原因很簡單:

我們就像是第一次看到裸體雕塑的希臘人、第一次走進漆黑的電影院的美國人一樣——我們是「電子遊戲」這種最新藝術形式的第一批觀眾。

而裸體的石頭人、伸手不見五指的電影院、光怪陸離的液晶屏幕,都會讓第一次見到的人害怕。

正像是雕塑之於公元前的希臘人,電影之於20世紀的美國人一樣,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們都需要一個媒介,來幫助他們從少數走向多數。

雕塑的媒介是神廟,電影的媒介是電影院。

而對於遊戲來講,這個媒介是家庭遊戲主機。

但是,由於許多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原因,這個媒介的普及,大陸比西方晚了十幾年。

而晚了十幾年的代價,就是當中國人突然面對以電腦和網路為依託,野蠻生長的電子遊戲的時候,就像日本武士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槍炮——上一代缺乏認知,下一代瘋狂濫用。

在世紀之交的中國,那時大哥大還不能打王者榮耀,小霸王還是學習機,而家用電腦普及率極低。

所以電子遊戲的啟蒙儀式,大多數中國人是在煙霧繚繞的網吧中完成的。

而啟蒙過後,由於跟琴棋書畫相比,電子遊戲由於其低門檻和強互動的特性,開始隨著互聯網和網吧在中國迅速傳播,也讓中國的小孩子迅速沉迷。

遊戲對小孩子致命的吸引力,將涉世未深的他們也吸引到魚龍混雜又無人監管的網吧,因此導致學校和家庭對他們再無吸引力可言。

於是家長老師們覺得,是遊戲傳播了網吧,而不是網吧傳播了遊戲。

只要沒有遊戲,天下太平。

於是他們對「遊戲」二字畏之如虎,一味封鎖打壓、明令禁止,導致孩子們想玩到遊戲的方式只有繼續偷偷跑去網吧。

如此一來二去的惡性循環,直到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角色不同罷了。

《魔獸世界》換成了《王者榮耀》,網吧換成了手機。

於是乎,十幾年來,電子遊戲就變成了利欲熏心的商人、教子無方的父母、疏於職守的老師們最完美的替罪羊——電子遊戲是海洛因,我也沒辦法啊。

沉迷遊戲四個字,變成了無藥可救的近義詞。

這個千古奇冤的罵名,直到兩億中國人在玩著王者榮耀的今天,竟仍然被不斷提起。

但威廉要說,這樣的「沉迷」其實無可厚非。

就像70後沉迷武俠小說、80後沉迷日本漫畫一樣,每一個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降妖伏魔、懲奸除惡的英雄夢

而在遊戲世界裡,你不必再去頂禮膜拜那些蓋世的英雄們。

因為你就是英雄,你可以親手擊敗那些讓你恨得咬牙切齒的壞蛋。

對於90後來講,他們是代表聖光的騎士、是永不為奴的獸人,起身反抗邪惡的天災,擊敗荼毒世間的巫妖王。

而對於玩著《王者榮耀》的00後孩子們來講,他們就是一騎當千的趙雲、就是百步穿楊的黃忠。手指輕輕滑動,就可以破陣殺敵、天下無雙。

你能怪他們沉迷嗎?

寫到這裡,威廉我不得不感謝我開明而睿智的父母。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們給了我一個加設密碼的家用電腦,讓我可以在乾淨衛生的環境里玩遊戲的同時又得到了必要的限制和監督。

他們也鼓勵我接觸遊戲以外的興趣愛好,並積极參与

他們的諄諄教導讓威廉今天可以用自己做成反例,來說明一個「沉迷遊戲」的少年非但沒有被遊戲摧毀,反而被遊戲升華

大概是10歲的時候,我爸託人在家中電腦里裝了一個當時如日中天的遊戲《金庸群俠傳》——於是我只用了一秒鐘就「沉迷」了。

遊戲里自由奔放的敘事手法和極為形象的武功招式激起了我對武俠小說的巨大興趣。

於是我一邊玩遊戲,一邊開始如饑似渴地拜讀金庸老師的全部著作。

我媽很支持我,經常陪我閱讀,給我解釋那些我不認識的詞。

之後我一發而不可收拾,「金古梁溫黃」一部部讀過去之後,我發現,我開始「沉迷」讀小說。

中文的武俠小說讀完之後,時值我「沉迷」於龍與地下城規則的美式RPG遊戲《冰風谷》和《博德之門》。

於是我便開始去讀西方人的「武俠」——同齡人還在看《還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的時候,我開始「沉迷」《魔戒》、《冰與火之歌》。

那一年還沒有最強美劇《權利的遊戲》,《冰與火之歌》的中文譯本很難買,但我老爸還是幫我買到了。

再之後,我又開始讀歷史題材、偵探題材、科幻題材、懸疑題材的小說。直到17、8歲的某一個午後,我又發現,我竟然想當一個作家。

而我有了這個想法後,第一部嘗試寫的小說,改編自我玩了無數遍、嚴重「沉迷」的漢堂經典RPG系列《天地劫》。

我的第一個讀者就是我媽。

還有,我小時候不喜歡運動,但因為《實況足球》而「沉迷」看球踢球,時至今日仍是阿森納的忠實廠工;

我的英語啟蒙讀物是一款叫《彌賽亞》的英文遊戲,之後的人生中,我的英文積累有一半來自我「沉迷」的那些英文遊戲,因為不懂那些英文我就沒有辦法破關;

我因為《文明》系列遊戲而「沉迷」歷史和地理,歷史課是我唯一一門考過全校第一的科目。

同樣的例子在威廉的生命里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可以說,正是遊戲造就了今天的我,一個更好的我。

這就是我玩遊戲的原因。

雖然是一個關於我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其實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

如果沒有他們有針對性地給我買各種各樣的遊戲,我可能不會有現在這些各種各樣的興趣,更不會在這裡寫字。

是他們的決定左右了我所接觸到的一切。一如《碧血劍》的主角不是袁承志,而是袁崇煥。

在威廉看來,無論是中國的「限制」規則,還是西方的「分級」制度,都不是給孩子們設定的,而是給孩子們的家長設定的。

威廉身邊有兩個身為人父的朋友,我們稱他們為G和C好了。

G也是一個資深玩家。從孩子還未懂事的時候他就給孩子的設備加了家長鎖。他的兒子從小就只能玩到他精挑細選的遊戲。

《王者榮耀》推出後,他兒子全班同學都在玩,但他的兒子的手機卡並沒有上網流量,所以他的兒子並不能在學校里發微信或打遊戲。

但他會每晚親自帶著老婆兒子玩王者榮耀,排位上分,並不失時機地給兒子講解遊戲裡面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每每看到他朋友圈分享那些寓教於樂的遊戲故事,威廉總覺得為人父、為人夫,莫過於此。

而威廉的另外一個朋友C,倒是樂得將自己的賬號和設備都丟給孩子,因為這樣小孩子一整天都會變得安靜聽話,大人也落得逍遙自在。

簡簡單單的兩個父親的故事,惡魔全都藏在細節里

威廉在此大膽猜測,過度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的、發現孩子打遊戲就把孩子胖揍一頓的,這樣的父母,在中國也不是少數。

所以,才有了「母親怒摔兩部手機,以防女兒玩王者榮耀」這樣的文章見諸報端。

無知是憤怒的源頭,而憤怒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招致更多問題。

其實小小的手機不能決定你孩子的未來,父母才能。

錯不在手機,不在王者榮耀,不在電子遊戲,而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們為什麼玩遊戲?

因為天生好奇的我們人類,這輩子註定要「沉迷」一些事物。

這種沉迷讓一個人到達巔峰,也讓一個人沉下深淵。

而決定我們走向哪條路的明燈,有兩個名字:一個叫爸爸,一個叫媽媽。

孩子們不需要《成長守護平台》,也不需要《健康遊戲公告》。

他們需要的東西再簡單不過:

陪伴,理解,溝通。


推薦閱讀:

從凱瑟琳看男人的本性
搞定《Armello》AI之後,就此走上人生巔峰!
求名詞解釋「蒸斯林」?
詭秘、觸手、喵星人!別再自以為了解你家的貓了!
從暴雪嘉年華的「小」改動看魔獸的「大」動作

TAG:游戏 | 网络游戏 | 沉迷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