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類產品的分析和思考。

希望這篇文章,對身為UI或UE設計師的你,做產品分析時的思維結構有所幫助。要明白,設計師不僅僅會畫圖,還要擁有產品思維,不然所謂的話語權都是白扯。

眾所周知,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交。常見的社交類產品包括: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微信、提供知識社交平台的知乎、全民直播視頻社交的映客,以及從約附近的人,到視頻直播的陌陌,等等...

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在做社交類產品分析時,習慣性分析它們的產品策略、功能框架、視覺語言,等方面。

但是我們往往忽略掉一個最本質的問題,那就是:人們為什麼要社交?希望從社交中獲得什麼?

人們為什麼要社交?

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簡單調研,大家的回答是:

把這些答案歸納一下,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怕孤獨;2.被認可。

1.怕孤獨

因為自然的選擇,讓習慣群居的人類生存下來。反過來說,人類沒有能力在自然界獨居(相對老虎這類獨居動物)。

所以,自然在我們的大腦里製造一種機制:當我們長期收不到同類向我們發出的信息時(任何形式的),我們就會覺得焦慮,會感到孤獨。

映射到現在的生活中,我們時不時打開微信看有沒有人聯繫自己,我們喜歡加入一些圈子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希望認識/渴望了解一些陌生人,等等的行為,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孤獨感。

2.被認可

我們害怕被忽視、被遺忘、被拋棄,而更渴望獲得認可。

比如:一隻被拋棄的猴子,脫離了群體之後,它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非命,會遭到別的動物攻擊。而得到認可的猴子才能在部落里更好的生存,找到配偶,繁衍後代。

一代代倖存下來直到我們,所攜帶的基因就是「在意別人看法和認可」了。

映射到現在生活中,當我們在社交平台上,發自拍、曬包包、秀恩愛的目的是什麼?

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肯定。所以就有了大家所熟悉的功能「贊」和「頂」。

總的來說:解決孤獨感和尋求認可,是我們一切社會化行為的核心動力。

目前社交產品有哪些?

我們常見的社交類產品,可以大致分為兩個維度:a.熟人社交;b.陌生人社交。

1.熟人社交

熟人社交,指在線下或者固定的載體建立過信任的朋友。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微信,QQ。

熟人社交產品,基本圍繞著三種場景:跟某某某聊會兒(消息);找到某某某(通訊錄);好無聊啊,大家都在幹嘛啊(朋友圈/q空間)。因此,微信和QQ底Tab的核心功能就是這些。

那麼它如何幫助用戶從中獲得認可呢?獲得認可其實就是:a.增加獲得認可的機會;b.降低獲得認可的門檻。

當我們用微信發朋友圈時,更引導用戶發圖片/視頻,而不是編輯成本過高的文字(鼓勵你發動態,增加獲得認可的機會);而且在Feed流里,對動態的「點贊」優先於「評論」展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降低獲得認可的門檻)。

得到認可/渴望被認可,用戶才更願意分享(xuan yao)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ming pai bao bao)。

產品還會利用人們渴望得到認可的心理,增加付費功能。比如:QQ登錄時長的等級展示,開通會員後名字加紅制定特權,以及開通黃鑽展示更多訪客。滿足人們渴望得到認可的虛榮心。

以上是熟人社交產品,它們的特點是:信任和強關係,而且遷移成本高。所以市面上熟人社交產品做起來的寥寥無幾。

2.陌生人社交

陌生人社交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解決信任的問題。市面上有很多產品,基於:a.興趣愛好;b.地理位置;c.短視頻/直播; d.婚戀,等等的方式,進行互動。

a.興趣愛好

由於陌生人社交要解決信任問題,而擁有共同的愛好、觀點、價值觀,是建立信任的基礎。目前有很多產品此入手,例如:豆瓣、same、貼吧、知乎、微博等等...

它們都是以話題或興趣小組為主,讓陌生人加入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圈子後,漸漸的建立關係鏈,高效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知乎,在問題的左下角展示多少人關注。其實是告訴用戶,只要你願意回復,我們已經有9w多人在等待你的回答!(降低用戶獲得認可的門檻)。

微博發布動態時,右下角默認選擇的是「給全部人看」,增加曝光率。(增加獲得認可的機會)。

它成為了一個娛樂的聚合,你可以純聊天,還可以看看直播,美女看膩了你還能玩兒會桌游,桌游傷腦筋,那麼你可以去參加派對,一條龍服務,總有一款適合你(圍笑)。

映射到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它做的其實是,線上陌生人轟趴館。

打開APP後他會給你自動匹配和你同時在線的世界各地的用戶,而你們雙方只能看到彼此的年齡,性別和國籍,並且選擇是否聊天。

接受視頻後,對方就會出現在畫面里。對,沒有一絲絲防備,沒有一絲顧慮,真的是活生生的一個人,就出現在你的眼前。(刺!不!激!驚!不!驚!險!)

優點:

1.讓用戶以更真實的狀態面對彼此,再也不能拿著精心修了半個小時的照騙騙人了;

2.為用戶提供排他性的點對點同步交流場景,這種方式解決了之前說的男女不匹配的問題,因為用戶必須1對1的互動,因此,使他們更加投入和關注與當下的聊天。

缺點:

1.門檻兒高。人們對於跟陌生人視頻還是會有一些心理壓力的。

比如:我在試用這個產品,第一次點擊屏幕上的「接受」後,一個黑人的大臉佔滿我整個屏幕時,給我這個90後阿姨嚇得手機砸到桌子上,你們腦補一下。我只能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好奔放;

2.缺少破冰環節。直接將兩個陌生人暴露在視頻裡面,其實用戶心理障礙也挺大的。上來就得尬聊。

國內也有類似的產品,叫Tiki。它們加入一些萌萌噠的濾鏡,這樣做有利於獲得對方的認可,同時提升匹配的成功率。

視頻社交類APP,除了即時陌生人視頻,還有一種形式,錄好了發出去。對方也只能以視頻的方式回復你,或者直接打賞回復。比如:哈嘍。

d.婚戀社交

婚戀社交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信息的真實性和匹配率較高。因為來這種平台上的用戶,基本都有自己明確的求偶需求,所以對用戶的註冊信息要求門檻繪比較高。比如:貴圈。

可以看出,信息里會包含很多現實條件,比如:身高,年齡,收入,等等(增加獲得認可的機會)... 同時必須提供本人的身份證。

一伴APP,也是類似,其中個人信息里還包含車,房情況。期望結婚的時間等...

婚戀社交產品面臨的問題:成功後的用戶基本就徹底離開這個平台了(除非用戶又離婚了)。

如何產生下一個成功的社交產品?

1.差異化

這裡指的是和微信的差異化。微信這種巨頭,社交產品很難被繞開,像前幾年對標微信的「來往」,投入那麼大的成本,還是沒成功。

其實聰明的做法就是:微信做熟人關係,陌陌,做陌生人社交;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釘釘,是一種工作方式;微信只能是簡短文字和固定圖片數量分享,美篇,做長篇圖文混排分享。

大家都想從社交領域分一杯羹。

2.符合95後

從近兩年火爆全球的閱後即焚的Snapchat,到驚險刺激的即時一對一直播Monkey,再到最近比較火的引領新玩法的視頻社交產品抖音(雖然抄的是Musical.ly,但還算挺成功),都有個明顯的共同點,核心用戶群很年輕。因為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最強,荷爾蒙最旺盛,內心最躁動,最容易產生與陌生人社交的衝動。

總結:

總的來說,社交類產品都在解決用戶的孤獨感,和滿足用戶渴望獲得認可的需求。而不同的產品形態(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又有著很多交集。

從產品層面:熟人社交類產品(微信、qq)會想嘗試拉攏陌生人在自己平台認識,因此有了搖一搖,附近的人;陌生人社交(陌陌、探探、知乎)也在想近辦法把已有的關係鏈沉澱下來,製造各種玩法。說白了,大家其實都在爭奪用戶的時間。

從用戶層面:孤獨的人們會在陌生人社交中滿足了獵奇心理,又會回到熟人社交,厭煩了熟悉的圈子,又想去陌生人社交中,尋找新的價值。所以,社交產品玩兒的就是人性吧。

這篇文章,希望給身為UI或UE設計師的你,做產品分析時提供一個思路。文章中沒有羅列常規的分析產品的方法論,分析模型,等等...感興趣的自己可以去找相關書籍和文章學習,么么草。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OSFhQMXd2RV9GYUhyVV8wOXlBb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新浪微博取消 140 字的限制,其實並不是要回到博客時代!
產品死亡原因:負擔過載
悅跑圈產品分析報告v1.2
所謂的「產品感」到底是什麼?能不能培養?
信用卡APP產品分析

TAG:社交产品 | 用户界面设计 | 产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