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屁股後面,藏著關於飛翔的另一種可能

早些年,有部眠眠很喜歡的科幻美劇,叫做《危機邊緣》(fringe),大概從第三季開始,主角們發現了另一個平行世界,那個平行世界的地球上,80%都和我們這個地球差不多,但也有一些明顯的差異,比如下面這樣的景象:

在《危機邊緣》里是這樣解釋的:某個歷史節點的偶然性,會對後來的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又不會完全影響到宏觀而言的時間線,這大概就是……歷史的行程吧(笑……)。

今天眠眠想聊的,就是上圖裡那種,曾經在上世紀初的歐洲紅極一時,卻又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消亡的黑科技:飛艇。然而,或許沒有太多人注意到,這種技術可能會在不遠的未來複興,重新改寫關於飛翔的歷史。

01

嚮往飛翔,可能從來就寫在了人類的基因里。

雖然古希臘宗師阿基米德早在公元前245年,就發現了浮力定律,但直到啟蒙運動之後,才有人真正考慮到利用它來實現飛翔的夢想。

1670年,被稱為「航空之父」的神父弗朗西斯科·拉納·德·泰爾(Anthony Francesco Lana de Terzi)提出了一個名為「空氣船」的設想,通過給船身安裝四個大銅球,再把它們抽成真空,或許讓它可以浮在空中。然而,他沒有考慮到大氣壓力會導致銅球變形的問題,因此這個設想只能在真空中實現。

直到1783年,一對法國造紙業出身的蒙哥爾費兄弟(Montgolfier)利用麻布和紙造出了熱氣球。這標誌著「你是想上天啊?」再也不只是一句罵人的話。人類終於有了第一款可以上天的飛行器。

一年之後,法國軍官兼數學家芒斯納埃(Jean Baptiste Marie Meusnier)就想到,熱氣球只能升空,之後就只能像大海里的小船一樣隨波逐流了,如果把氣球改造一下,加上一個螺旋槳推進器,再把形狀從球形改為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橢球形,也許就能創造出一個可以在空中水平移動的飛行器了。

沒錯,這就是第一艘飛艇的雛形。可惜的是,芒斯納埃沒有足夠的經費實現這個設計,因此真正製造出第一艘飛艇的,是另一對法國人,羅伯特兄弟。

然而羅伯特兄弟的飛艇也有著自己的問題,因為沒有設計泄氣閥門,當飛艇上升到高空時,內部氣壓過大導致氣囊撕裂。直到1852年,又雙叒叕一個法國人亨利·吉法爾(Henri Giffard)第一次設計成功了人類史第一真正可以上天的飛艇,從此名垂航空史。(法國人是有多麼想上天啊……)

然而問題很快又來了,這個靠蒸汽機為動力的飛艇,它飛不快啊……(畢竟蒸汽朋克它只是個科幻設定……)

於是,第一波技術革新開始了,隨著電動機和內燃機的發明,飛艇裝上了新型的動力裝置。1884年,法國人……查爾斯·瑞納德(Charles Renard)製造的「法蘭西」號飛艇,完成了第一次全程可以操控的飛行,飛艇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02

隨著飛艇的不斷發展,對它的體積也有了更大的要求:只有更大的飛艇,才能飛到更高的空中,承載更多的貨物。然而矛盾在於,當時的飛艇氣囊的材料是由不透氣的編織物製造的,這種「軟式飛艇」很難保證懸掛重物卻不被撕裂,也因此發生過不少事故。

在這個時候,一名德國人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念:也許我們並不需要一個完整的軟式結構,我們也可以來硬的。他創造性地設計出了一種硬式結構:氣囊框架完全由剛體的金屬製造,氣囊的內部再放進去很多小的氫氣氣囊,就可以大大增強氣囊的強度。

這個德國人,叫做費迪南德·馮·齊柏林伯爵(Ferdinand von Zeppelin),沒錯,也就是著名的「齊柏林飛艇」的締造者。

理念雖然出來了,但是問題也是存在的:剛體結構所需要的金屬,必須非常輕才可以。所幸這個時代,有一種新的黑科技金屬可以大規模生產了,這就是……現在毫不稀奇的……鋁

1891 年,貴族出身的齊柏林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把全部的能量都投入到了硬式飛艇的製造上。通過建立了「飛艇飛行推進協會」,他籌集到了第一桶金,並於1900 年試飛了自己歷時9年精心打造的硬式飛艇:LZ-1號

LZ-1號的長度達到128米,直徑11. 2米,浮力氣體為氫氣,飛行壓力高度400米。在氣囊與蒙皮之間有間隙空間,減少氫氣摩擦。為了防止超熱所致超壓,還在氣囊上側設置排氣閥。飛艇由兩台的戴母勒(Daimler)電機驅動,為了飛艇的起降,齊柏林還在斯坦茨湖上建造了浮動廠房,使得 飛艇可以直接降落在湖面上。

不過眠眠認為,任何一項新科技的量產化之路,都不會一帆風順,無論是喬布斯的iPhone,還是馬斯克的特斯拉,在初代產品中都會有各種問題。齊柏林的硬式飛艇也是如此,初期建造的LZ- 1、LZ- 2號,在技術上都存在各種缺陷,直到1906 年研發的LZ- 3號飛艇才終於一鳴驚人。

這艘劃時代的飛艇在艇首和艇尾各安裝了一個駕駛舵,又在飛艇的兩面安裝了兩扇翼狀平面,終於成功達到了技術預期。多次的成功試飛表演,更是為齊柏林收穫了最大的潛在客戶:德國政府。可以說,正是由於當時手握經濟大權的德國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讓齊柏林飛艇在後來大放異彩。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時的德國人會這樣重視飛艇技術呢?

首先,當時的德國舉國上下,都尋求一種民族認同感。我們剛剛也看到,飛艇技術基本都是法國人搞出來的,但是此一時彼一時,自從1871年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帝國之後,德國人非常需要喚醒本國的民族意識。

而硬式飛艇這種黑科技,毫無疑問是國家實力的最好展現。

因此才會看到,在LZ- 3號進行的多次飛行表演中,包括德國內政部、陸軍部、海軍代表,甚至是皇太子等政界要人都進行了參觀,他們都對這種速率可靠、飛行時間長、載重量大的新式玩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非常願意砸錢。

其次,當時的德國教育體制,提倡教學和研究並行,對學術引導的創新非常看重。而且還有著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包括齊柏林本人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這一批人才畢業後很快成為了各種工程師,為德國的工業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正是擁有這種人才庫,才讓硬式飛艇技術能夠快速發展。

最後的一點,如今看來當然也很明了……那就是,人家德國想打仗啊。可以說,在整個一戰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德國那麼狂熱地追求新的戰爭技術,從他們二戰時拚命研發坦克作戰就能看出來了(關於這一點,眠眠還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總結一二戰中德國人開發的黑科技。)更何況,在那個飛機才剛剛被萊特兄弟發明出來的20世紀初,飛艇這種能實現空中打擊的新玩意,毫無疑問誰掌握了誰就能擁有更強的制空權。

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齊柏林的硬式飛艇,才被德國打造成為一個拳頭產品。

03

1908年,齊柏林在政府的幫助下,創建了「齊柏林基金會」和「齊柏林飛艇公司」。一年之後,他又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民用航空公司——「德意志飛艇運輸公司」,這標誌著飛艇從發明階段到實用階段的過渡。

1909年5月,萬眾矚目的載客飛艇LZ-5號從博登湖起飛到比特費爾德,共航行了38個小時,1194千米,實現了24小時以上連續飛行。

1910年6月,飛艇運輸公司開通了第一條定向商用航線來進行載客運輸,這成為人類航運史的一個里程碑。用於客運運輸的LZ-7號飛艇,是當時最先進的空中載具,可乘載20位乘客往返於法蘭克福、杜塞爾多夫等地。

一直到一戰爆發前夕,「齊柏林飛艇公司」共生產了從LZ- 5到LZ- 25號共計21 艘飛艇,「德意志飛艇運輸公司」共飛行了273600公里,安全運載了超過350000位乘客。可以說,齊柏林的硬式飛艇在商用領域開啟了「飛艇商業時代」

甚至在齊柏林本人離世之後,齊柏林飛艇公司依然興旺。繼任他的雨果·埃克納(Hugo Eckener)更是一手把公司打造成為了一個商業帝國。

1928年9月,歷史上著名的LZ-127「齊柏林伯爵號(Graf von Zeppelin)」飛艇成功升空。1929年8月8日,這艘長達237米的龐然大物搭載著包括雨果·埃克納在內的16名乘客從美國新澤西出發,在29日完成了11743公里的環球航行,這在當時的航空界成為了傳說……

隨後,從德國經過日本到巴西和北美的定期國際飛艇航線也相繼開通,通過大型客運飛艇建立起大西洋兩岸的空中客運走廊。甚至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時代,這兩條航線仍然生意興隆。

1931年,齊柏林伯爵號飛艇成功進行了北極科學考察,之後多次往返北極。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會特別邀請齊柏林伯爵號進行訪問,美國還為此發行了紀念郵票。從1928年到退役的1937 年,「齊柏林伯爵號」飛艇先後做過650次飛行,載客18000人無事故。

怎樣,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原來就在一百年前,人們竟然還可以用這種夢幻的方式出行……

04

相比於商用發展,齊柏林飛艇在軍事上的發展更加迅速。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軍方就對飛艇有著很強烈的興趣。他們認為至少兩點可以通過這玩意來實現:一是高空預警和偵察,二是對敵方地面目標進行轟炸。而在當時,雖然其他國家也投入了飛艇在軍事上的運用,但他們大都採用的是軟式飛艇,只能實現反潛艇和海岸巡邏的作用。至於真正的旗艦機硬式飛艇,咳咳……只有德國人才擁有這種技術。

從1913年起,國防部每年給齊柏林飛艇公司一定的資助,並將其編入陸海軍,而獲得的代價,就是齊柏林公司必須接受軍方的完全領導。

一戰爆發之後,德國人就利用飛艇頻繁地穿越戰線執行轟炸和偵察任務。但是當時戰爭初期,齊柏林飛艇存在一個致命問題:它的飛行高度太低了,一般僅有2000米左右,因此不斷地被敵方的地面炮火和飛機擊落。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飛艇做得更大,讓它可以上浮到更高的空中。可以說,整個一戰期間,就是一場飛艇上浮高度和高射炮射擊高度的大比拼(這個後面眠眠再講)。

於是,1915年時齊柏林公司又研發了更加龐大的新產品——LZ-38號飛艇。它的氣囊容積比戰爭初期的飛艇增大了約7000立方米,達到32000立方米。大尺寸帶來的好處自然多多:LZ-38號飛艇的飛行高度提高到了3000-3300米,最高甚至可達3500米。

大塊頭還有另一個好處:它可以攜帶更多的炸彈了……LZ-38的載彈量達到了2到3噸,這相當於當時一個轟炸機中隊的載彈量。

提升是立竿見影的。從1915年春到1916年,新式的齊柏林飛艇共生產了21艘,它們如同空中的巨無霸,被德國軍隊不斷派往西部和東部戰線。從倫敦、巴黎,到安特衛普、明斯克,戰場上很多大城市都挨過它們的轟炸。以至於當時在倫敦街頭的人們,只要一看到空中那龐然大物投下的陰影,就會嚇得到處逃竄,如同見到了巨型的惡魔……

怕歸怕,實際上飛艇的轟炸能力還是相當有限的。主要的問題就是操控性實在太差了,遇到空中瞬息萬變的氣流影響,想要精準命中目標就會變得相當困難,更不用說再來個烏雲啊啥的……

雖然英國人從一戰初期就堅定地點了發展飛機的科技樹,但是他們也看出了飛艇的一些好處:一是相比於當時的飛機,飛艇還算是皮厚肉糙的,氣囊上即便挨一梭子子彈也不會立刻墜毀,頂多留一串彈孔罷了。二是飛艇飛行的噪音很小,可以趁著夜晚過去轟炸,不像飛機嗓門那麼大,還沒飛到人高射炮都準備妥了……

因此,英國人雖然嘴上不屑,但身體上還是很誠實的,皇家海軍也搗鼓了上百艘SS(Sea Scout)式小型軟式飛艇,主要用於反潛和海岸巡邏。後期英國也造出了自己的硬式飛艇比如R23、R31、R34,當然了,一眼就知道是山寨誰家的……

當飛艇在戰爭前期大放異彩時,各種關於飛艇黑科技的構想也層出不窮:比如,有人甚至設想過飛艇和飛機相結合,在龐大的飛艇頂部加裝甲板和跑道,使飛機可以在上面起飛降落,這簡直是婦聯2里空中航母的原型。

還有人設想,可以把飛艇製造成空中的大型醫院,便於傷員和病人的運輸,同時,傷員們在頂部的療養艙里休養,可以吸收到更多的陽光便於康復。

至於其他的創意,很多都是荒誕不經的,嗯,眠眠就不用說下面這貨了:《紅色警戒》里的基洛夫飛艇……

05

然而,當年看似前途似錦的飛艇,卻如同一顆隕落的流星,在一戰後期迅速衰亡了。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是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一系列飛艇事故:

1930年10月5日英國最新式的R101號飛艇首次遠航,從英國的卡靈頓出發,飛往印度的卡拉奇(當年還屬於英國殖民地)。然而剛剛飛躍英吉利海峽來到法國的博韋上空時,就遭遇了當地的陰雨和暴風天氣,飛艇抑制不住地向下跌落,最終猛地一頭撞向了地面……

瞬間燃起的大火將R101號飛艇燒毀,艇上全部人員54名中有48名遇難,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中兩位還是事關飛艇事業命運的朝廷大員:英國航空大臣湯普森和英國民航局長布勞徹。

這場空難令整個英國上下都震動了,英國國會最終宣布不再使用舊有的R100號飛艇,包括新研發的R101號飛艇也終止生產。這標誌著飛艇的民用事業在英國基本宣告終結。

同樣的厄運也在美國發生,1933年5月和1935年2月,兩艘美國製造的大型飛艇「阿克倫(Akron)」號和「梅肯(Macon)」號也接連失事。美國人也知難而退了。

1935年之後,在藍天之上繼續飛翔的龐大身影,只剩下了最後的一種:德國人的齊柏林飛艇。

在飛艇民用事業的最後關頭,德國人依然孤軍奮戰著,他們準備製造出一艘前所未有的超大型飛艇,試圖逆天改命。這艘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蕭條背景下,由納粹政府出巨資完成的巨型飛艇,有著一個響亮的名字——興登堡(Hindenburg)號

興登堡號飛艇之名,取自一戰中德國陸軍元帥,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它完全無愧於超級飛艇的稱號:全長達到了不可思議的245米,是波音747的三倍半,接近泰坦尼克號的長度。艇身的最大直徑達到了41.1米,整個氣囊容積更是有著20萬立方米的數據。這艘代號LZ-129的龐然大物,徹底震驚了全世界。

一張圖足以說明興登堡號的龐大……

巨大的身材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載重量,興登堡號飛艇可以攜帶19噸貨物。然而雖然塊頭如此之大,和其他飛艇比起來它飛得還並不算慢,巡航速度達到了121公里/小時,這妥妥要歸功於那四台1100馬力的邁巴赫發動機(說起來兩家大廠的聯繫可謂千絲萬縷。後來邁巴赫有三款豪車都以齊柏林飛艇之名命名),續航時間也達到了連續8晝夜。這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人類飛行器保持在空中停留的紀錄。

興登堡號的艇身依然是用硬鋁結構實現的,為了製造這麼大的尺寸,齊柏林公司特意從英國那艘出事的R101殘骸上買來了5噸的硬鋁。這些硬鋁所建造的,是飛艇內部15個巨大的環式隔板,其中最大的環式隔板有一個摩天輪那麼大,隔板通過假設在彼此之間的縱向鋁梁相互支撐,構成了這隻「飛天巨鯨」的金屬骨架。16個棉瓦質地的充氣袋被分隔在這些隔板之間,這些氣袋的材料都是後來的輪胎大廠固特異(Goodyear)公司專門研發的,取代了之前飛艇常用的動物腸衣材料。

飛艇的外部是用棉製的混合材料建造的,並塗有反射材料,主要是為了防止高空中紫外線和紅外線的損害作用。至少從當時設計角度而言,興登堡號看上去是相當安全的……

興登堡號建成之後,很快就被投入到了商業運營之中。在當時,購買一張從法蘭克福橫跨大西洋直達紐約的飛艇票,需要高達4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7000美元,純屬有錢人的享受)。然而,任何一個享受過這趟6、70小時飛行之旅的乘客,都會覺得絕對值回票價。興登堡號的乘客區簡直可以用豪華來形容:知名設計師弗里茨·布魯豪斯設計的內飾,牆壁上鑲嵌著名家的油畫,更不用說那媲美酒店客房的卧室,一覽下方景色的觀景台,別家飛艇沒有的梨木地板吸煙室,配備鋼琴的餐廳……

在當時,能夠搭乘興登堡號飛艇出行的,毫無疑問都是絕對的上流人士。然而,他們在享受著極致的待遇時,卻並不知道興登堡號其實存在著一個致命的隱患……

其實早在最初時,興登堡號的設計方案是用安全的惰性氣體氦氣來提供浮力的。然而在當時,氦氣是相當之珍貴的(即便在現在也差不多),因為它只能在大型石油工業的蒸餾廠中被大量生產出來。而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具備這個生產實力。

為了控制氦氣的出口,美國政府還在1927年特意頒布了「氦氣管制法案」來進行管控。齊柏林公司一開始試圖說服美國人網開一面,同意他們獲得出口特許,然而卻遭到了拒絕。沒辦法,你不讓咱用,那就只好找替代品——氫氣了。

眾所周知,氫氣的安全性和氦氣相比,簡直是天囊之別。這也是為什麼興登堡號用了那麼多的防火防爆措施的緣故。然而氫氣也有它的好處:畢竟它比氦氣還要輕啊……因此,可以節省下更多的空間作為客艙。再加上德國人從來都沒有在運營氫氣飛艇時有過任何事故,因此,至少看起來興登堡號是相當安全的。

嗯,20多年前時人們大概也是這樣認為泰坦尼克號的……

06

其實直到1937年5月之前,興登堡號的確可以稱為安全的飛行物。畢竟僅是1936年一年,興登堡號就已經在大西洋兩岸往返了17趟,其中10趟是從德國去往美國,另外7趟是從德國到巴西。這一年裡,興登堡號的總航行里程數達到了308323公里,載客量2798人次,完美的運營記錄也鼓舞著齊柏林公司開闢新航線的熱情。

1937年5月3日這一天,興登堡號離開了法蘭克福飛往美國,這趟飛行的91名乘員包括36名乘客和61名機組成員(其中有21名是實習成員)。當然了,興奮異常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命運……

當飛艇橫穿大西洋時,就遇到了強勁的風暴,因此比預計時間更晚些,才到達了大洋彼岸的美國東海岸。當經過波士頓時,艦長馬克斯·普魯斯(Max Pruss)得知目的地萊克赫斯特(Lakehurst)有一場雷暴雨,因此決定在曼哈頓島上空再多做一會停留。本來嘛,飛艇又不是飛機,只要燃料還夠,想在天上多待一會根本沒事。何況是經過紐約這樣的大都市上空呢?這繞場曼哈頓一周的飛行,讓無數紐約街頭的行人駐足觀看驚嘆不已。

直到下午四點時,飛艇依然漂浮在紐約和新澤西交界地帶的海邊,等候天氣好轉。直到下午6點22分時,馬克斯得到了前方消息,雷暴雨已經結束了,因此他立刻調轉艇頭,向著目的地萊克赫斯特飛去。這時距離預計的降落時間,已經延誤了接近半天……

因為拖延了太多時間,為了能夠按照日程返航歐洲,興登堡號沒有充裕的時間調整,只好通知在地面等候的遊客取消登艇參觀了安排。這些遊客各個都非常沮喪,但大都還抱著一線希望等在原地,觀看飛艇的降落。

在講述興登堡號的降落之前,眠眠先給大家科普一下飛艇的降落過程,畢竟,它和飛機降落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

在飛艇試圖降落時,需要通過無線電和標誌信號與地勤人員取得聯絡,並確定地面的溫度和風況。隨後地勤人員會在地面點燃帶顏色的煙火,給予飛艇以風向的指示。如果天氣適合,飛艇調整航向後會將尖端微微朝下,以對準地面的系留塔(mooring tower)。所謂系留塔就是上面很多圖裡都有的,專為飛艇降落停靠所配備的高塔。當飛艇下降到合適的高度時,會從艇身各個位置扔下繩索。然後六十名成年男紙會拽著這些繩索,把飛艇拖向系留塔,並緊緊地系在塔上。

在開發出專業絞車之前,其實給飛艇栓繩子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曾經就有好幾次發生了因為忽然起風,飛艇上浮,把拽著繩子的工作人員直接拖上半空中的情況……

好了繼續說回興登堡號,當它開始降落時,已經到了當地時間的晚上7點。馬克斯調整飛艇的高度到了200米左右,準備完成一次「高停靠」。所謂「高停靠」,是飛艇的降落方式之一,會在相對較高的位置丟下繫繩,好處是會減少需要拉繩的地面工作人員,但壞處是需要更多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高停靠」基本是美國飛艇的常規降落手段,但對於興登堡號而言,這僅僅是它第二次執行這種降落方式。

就在飛艇不斷下降的同時,地面上忽然有目擊者發現,艇身上的某個部位開始起火了!

飛艇上的人們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艇身後部傳來的巨大而沉悶的爆炸聲,令他們驚恐起來。然而高懸空中的他們,顯然沒有任何辦法阻擋災禍的降臨。很快,飛艇的後半部分就被巨大的火焰包裹住了……燃著大火的飛艇變成了垂直狀態並急速下落,最終這個110噸的龐然大物重重撞在了地面,不斷泄露而出的氫氣依然助著火勢繼續升級,很快興登堡號就只剩下了一個大火中破碎的鋁製骨架……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由於地面人員的勇敢搶救,91名乘員中竟然有64人死裡逃生,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蹟。其中一名14歲在飛艇廚房工作的小男孩,在飛艇著火時恰好被頭頂一個爆裂的水箱拯救了……水流幫助他逃過了迅速捲來的火焰,使得他幸運地生存了下來。並且,他也是在興登堡號全部乘員中活得最久的一位,一直到2014年才離開人世。

在場的電視塔記者則用直播的方式,記錄了這個人類航空史上的悲劇一刻,大量興登堡號在熊熊大火中墜毀的照片,在第二天各大報紙的頭條出現,這也標誌著飛艇工業最後的輝煌也喪失殆盡了……

07

關於興登堡號的失事原因,一直是個謎。

主流的說法是,雖然飛艇採用了一些特殊材料,但是依然無法保證導電性。當興登堡號在經歷了3天的飛行,又穿越了大量高電荷的雨雲之後,它的表面已經完全浸濕,飛艇上積蓄的大量靜電均勻地分布在整個結構上。而就在災難發生前11分鐘時,天空的風向突然轉變,馬克斯為了儘快讓飛艇降落,沒有選擇讓飛艇緩緩調整方向,而是讓其向左進行了急轉彎。

於是,在突然轉向形成的壓力下,飛艇4號氣囊附近的一根拉索斷裂了。

緊接著,氣囊被撕裂,氫氣開始大量泄露出來。就在空難發生前8分鐘,馬克斯艦長發現飛艇尾部出現下沉的跡象,因此命令機組人員扔掉壓艙的水袋,以保持飛艇的平衡。然而這時,興登堡號仍在不斷泄漏著氫氣。

災難發生前4分鐘,興登堡號上的機組人員放下纜繩。此時,地面的目擊者注意到,飛艇頂部靠近尾翼的地方出現了詭異顫動,可他們並不知道,那正是氫氣從氣囊中溢出的跡象。

就在飛艇拋下繫繩之後,飛艇金屬框架上的電荷通過潮濕的繩子傳到了地面。原本導電性能就不佳的飛艇外皮上,仍然聚集著大量在飛行過程中以及惡劣天氣下產生的靜電。此時的靜電電壓,已經達到了非常危險的程度。

通過潮濕的繫繩連通了到達大地的通路,靜電以最短的路徑釋放著電壓,在飛艇外皮與金屬客艙之間形成了靜電火花,從而點燃了泄露的氫氣。於是,悲劇發生了……

雷暴天氣條件下形成的靜電火花,點燃了泄露的氫氣,最終導致了爆炸和燃燒的說法被大多數專家所認可,但是依然有一些人覺得事情沒有那麼巧合。他們傾向於……興登堡空難是一場陰謀……

齊柏林公司當時的總裁雨果·埃克納(Hugo Eckener)博士就堅持這一觀點。他認為一定是有人蓄意破壞了興登堡號,其目的是挑起事端,進而引發美德之間的國際衝突。

倖存的艦長馬克斯也支持這個說法,他甚至還指認了一名重大嫌疑者:一個叫做約瑟夫的德國雜技演員。懷疑的原因是他當時帶了一隻牧羊犬登艇,聲稱狗狗是他的家庭成員,但是全程都只是將他栓起來,幾乎沒有在旁照料它。再考慮到他雜技演員的身份,完全可以爬上繩索安置炸彈什麼的……

1962年時,一個叫做阿道夫·荷林的美國前法官提出了新的假設:他認為其中一位叫做埃里克·斯佩爾(Eric Spehl)的機組成員才是真兇。

他的判斷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斯佩爾的女朋友信仰共產主義,並且是反對納粹團體的。

2,起火點的附近的4號艙是限制區域,只有斯佩爾等少數幾個乘員可以接近。

3,有人發現4號艙在出事之前很久就有被人為破壞的跡象。

4,斯佩爾是個業餘攝影師,他很可能利用閃光燈來作為點火裝置。

不過不論如何,斯佩爾在空難中已經死去,誰也無法獲取真相了……關於興登堡空難的真正原因,只能作為一個謎團繼續讓人猜測下去。

08

雖然隨著飛機製造業的飛速發展,飛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新時代里,這個龐然大物依然有著存在的巨大價值。

首先是軍事領域,飛艇具有先天的隱形優勢:噪音低、雷達反射面小,飛行高度高。同時,飛艇以天為單位的飛行時長,也遠遠不是飛機可以比擬的。因此,飛艇可以起到類似衛星的作用,在高空中進行長時間的偵察和預警探測。

另外,飛艇的燃料消耗比,相對於飛機而言非常低,因此飛機那種造得起飛不起的毛病,對於飛艇而言……不存在的。最後,飛艇不像飛機,只能搭設固定的跑道作為起降線路,現代飛艇的起飛降落都相當自由,這就使得它的組網非常簡單靈活,很快就能投入起飛偵察。

這些都是現代飛艇作為軍事上的作用,其實在民用方面,飛艇也有它的作用。比如最常見的……商業廣告飛艇:龐大的艇身加上飛行高度,就是最好的廣告招牌。另外,在中國著名現代大橋,湖南矮寨大橋的搭建中,也利用了飛艇作為拖拽懸索的工具。

其實,在國際上近年來現代重載飛艇的研發,同樣是一個新興的黑科技領域。英國、美國等飛艇技術強國都已將重載貨運飛艇列入長期發展規劃,在過去的20年來,眾多優秀的重載飛艇設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改變了人們對於飛艇的老觀點。

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英國的Sky Cat飛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P-791飛艇、美國全球航空公司的Aeroscraft飛艇,以及最最吸引眼球的,英國混合航空飛行器公司的AirLander 10飛艇,也就是著名的「大屁股」……

相比於過去包括齊柏林在內的飛艇,現代重載飛艇有兩個技術上的重大改進:

一是不再僅僅依賴於少數一兩種動力,而是將各種動力混合使用。雖然主要還是依靠輕於空氣的浮升氣體產生靜升力,但與此同時利用高氣動升力外形和矢量推進器等多種升力源提供動升力,採用混合動力源的方法顯著提高了飛艇的運載能力。除此之外,現代飛艇還結合了傳統飛艇技術和固定翼、旋翼飛機技術等,使得過於長期被詬病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另一大改進,就是現代重載飛艇應用了基於氣墊船技術設計而成的氣墊著陸器(air cushion landing system,ACLS)。當飛艇安全著陸後,ACLS能夠在飛艇與支撐面之間形成真空的密封空間,使飛艇像吸盤一樣牢牢地吸附在地面上,形成一個穩定的平台。再也不需要過去那種危險的系留塔了……

通過這種ACLS黑科技,不僅使現代飛艇具有短距離滑跑起降的能力,而且在艇上裝備的大功率動力系統和矢量控制系統的配合下,還具有地面活動的高操縱性,極大地降低了飛艇對地面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只要較為平坦空曠的場地,比如草地、沼澤甚至是水面,都能實現飛艇的起降和移動,再也不受過去那些地形限制了。

因此,眠眠想說,未來的飛艇作為飛機的補充,依然是關於飛翔的另一種存在。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眠眠冰室(mian013),專註於冷知識和黑歷史的科普向解讀。


推薦閱讀:

沒有港澳通行證拒你 國航沒毛病 戰狼不背鍋
迷航後,先滑翔後上升是否可以比平飛獲得更多航時或更長航程?
復興航空GE235機組遇到了什麼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飛機最終墜落?
如何看待石家莊愛飛客航展小鷹500墜機事故?

TAG:历史 | 航空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