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水彩色卡教程,別家沒有...
【只聊五毛錢的】
前面出的幾篇花卉教程,都是在用極少的顏色和直呼名諱的狀態下完成的顏色教學指導,可心中總覺不妥,怕大家找不準色調,最後的成品有所偏失。
故此,我尋思了幾天,想著得做一份水彩顏料的色卡出來。看了網上很多色卡模版,有畫成圓形的、方形的、水滴形的都很漂亮,可我覺得24色的顏料只畫出24色,應該是遠遠不夠的,我得做一份細針密縷的色卡,於是就有了這套「24色顏料變96色色調」的色卡。
今後的教程中我會用這套色卡的代碼,即便再複雜的調色我也可以用「紅梅3+群青2+岱赭1」之類的代號傳遞給你,就算你的顏料品牌和我不同,但也能快速且準確的找到相近色。
【我的工具】
1、吳竹顏彩:某寶上搜一下找個買的人多的店就可以;
2、白色瓷盤:一個普通的白色盤子,之前還被我媽用來盛菜的,被我徵用了;
3、玻璃瓶子:之前是用來裝八角桂皮花椒的;
4、布面復古水彩本:我自己設計的,手上還有幾本;
5、3張水彩紙:從水彩本中取出,紙是寶虹300g細紋32k(A4一半);
6、一把短尺:用來畫框的;
7、自動鉛筆:晨光0.5mm,畫花的線稿也用它;
8、毛筆:秋宏齋家的「蒲公英」,適合畫細節;
【上乾貨】
|畫線框|:畫框不難,難的是尺寸,所以我把長寬尺寸都標明了,整體是縱8格,橫5格,見圖:
|標寫名稱|:先看一下吳竹顏彩本身的排列順序,然後在左側豎列上按其順序填寫名稱和編號;
|準備上色|:大家看到我把一個顏色分了4個深淺的色調,其實還可以更多,但是分的越細用水的比例就越微妙,就很難用語言去準確表達,所以我覺得分4個剛好。
接下去是本文的精髓,務必看仔細。
|我是如何劃分4個色調的|:色調用我簡單的解釋可以稱作為一種顏色的深淺,那麼一個顏色的深淺顯然可以通過加水量的多少去實現,越稠越深,越稀越淺。
當毛筆在瓷盤上攪拌著不同稠度的顏料,我正思考著用什麼詞語去表達我筆尖上的濕度質感,這時看了一眼我的早餐牛奶,有了!
﹠第1個色調:最濃/質感定義為「酸奶濃度」;
蒲公英毛筆插入水罐中拿起不滴水的狀態(沒有此毛筆的同學可以找一個和它類似筆頭長度的,這樣含水量差不多)
融化顏料,不斷滾動毛筆,直至毛筆蘸滿顏料;
放在瓷盤上攪拌,你會感覺到黏黏的質感,和稠酸奶的稠度很像;
平塗到色卡格子里,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塗,這個濃度的顏色其實反映的就是顏料最本身的色彩,毛筆上的水份只是為了融化固體顏料;
但大家注意也不要濃到像油畫顏料一樣有厚度感,這個酸奶濃度雖然濃但也只有一層的厚度,你可別弄成莫斯利安的濃度,那太厚了,咱們一般酸奶喝喝就夠了。
﹠第2個色調:中/質感定義為「純奶濃度」;
把剛才的毛筆插入水罐中洗乾淨再拎起來不滴水又飽含水份的狀態,充分攪拌剛才濃的那坨酸奶狀顏料;
這個稠度質感和我們的純奶很像,顏料是可以流動的,但顏色濃度都還在,刷在紙上也不用擔心邊緣乾的很快。
﹠第3個色調:淺/質感定義為「純奶與水之間的濃度」;
把剛才的毛筆插入水罐中洗乾淨再拎起來不滴水又飽含水份的狀態,充分攪拌剛才那坨純奶狀顏料;
這個稠度質感顏色明顯看出來變淡了,水份比顏料要多了,但又不是完全都是水,就像牛奶快喝完了加點水兌一下的濃度。
﹠第4個色調:淺白/質感定義為「水濃度」;
把剛才的毛筆插入水罐中洗乾淨再拎起來不滴水又飽含水份的狀態,不要去攪拌全部顏料,只需拉開邊緣一角往外攪拌一下;
這個稠度質感幾乎都是水,只是微微有一點帶紅,這種色度在白紙上遠遠一看以為沒有上色,但是通常可以用在花瓣最後一層罩色上,使整體更加和諧。
一個顏色畫好,可以用紙巾直接擦去瓷盤上的顏料,馬上變乾淨,這也是推薦大家用白瓷盤做調色盤的好處,因為它不吸顏料又能均勻的融化顏料展現色彩,不像塑料材質的調色盤,會殘留吸附上顏料。
按上面的教程,大家可以一格一格塗畫下去,左邊的顏料也是按對應順序排列的,方便有些同學用別的顏料品牌去比對,找到相近色;
我另外還拍了綠色和紫色的4個色調調配過程的照片,供大家參考;
順序都按:
1、酸奶濃度;
2、純奶濃度;
3、純奶與水濃度;
4、水濃度;
【NO.54鶯綠-4色調繪製過程】
【NO.139紫-4色調繪製過程】
為了方便大家的使用和對比,我將3張色卡的高清圖片放在我的公眾號【茅夫人手繪慢生活】,大家回復【色卡】兩個字自動領取吧!
推薦閱讀:
※沒耐心的父親與孩子一起塗鴉的故事
※寫給吃瓜群眾的西方繪畫找北指南(四):滿頭黑線?
※Chagall|倒車是很危險,可也不能只會發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