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戰狼2》大家都慫,但是這種只顧眼前利益,盡做些「斷子絕孫」的事兒,真讓人瞧不上

這只是低價的一部分,在三四線城市還有很多零元購票的情況,其實,這就是變相在買票房。

關於低價策略,我先普及一下電影票價的基本常識:

影城作為售票B端,相當於分銷商,影城拿了片方的電影,類似分銷商拿了工廠的貨,這個過程中影城和片方會談一個協議,協議內容很多,其中一條就是「最低發行價」。最低發行價的意義在於規定了商品的最低價,以穩定市場。

從2014年起,貓眼、格瓦拉等第三發售票平台的崛起,開啟了低價大戰,也就是所謂票補大戰。2015年是票補大年,所以票房看上去虛高了很多,貓眼也藉機控制了巨大的線上售票市場。這也導致院線對2014年任意放縱貓眼作大很不滿,因為貓眼撼動了院線手中最大的王牌-排片權。

低價策略就像上圖說的那樣,比如最低發行價在一二線城市2D的電影不會低於30-25元,3D電影不低於35-30元,也就是說,理論上每一張電影票的售價是不允許低於這個最低發行價的,但是第三方平台為了搶佔市場,提出了票補政策,也就是在它們平台上可以花9.9這樣的價格來買得電影票,而最低發行價的差價(最低發行價減去9.9的差價)由貓眼一樣的平台出錢補齊,這就是票補。

低價/票補策略核心是用低價吸引觀眾在平台上購票,培養用戶習慣,影院又不會虧損,又能增加售票量,消費者又得到實際的優惠,似乎是個三贏的情況,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1.「補貼大戰」作為中國特色互聯網思維,越發的顯示出弊端

最好的例子就是滴滴打車,低價補貼圈住用戶,但是不可能無底洞的投錢,所以2016年開始提價,不但提價,早高峰還要溢價,司機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找個地方還得自己開導航等等問題,使得嘀嘀打車用戶量在下降,頂多把滴滴打成當個平台,更多的還是喜歡打計程車。

這是一個沒能證明的模式,在電影市場上,這更是一顆毒瘤。《資本論》開篇就介紹了由市場定價是最合適的方式,一張電影票的價格定價是合理的,低價策略導致消費者覺得一張電影票就只值9.9,這就相當於經濟市場中做空,把價格故意做低,讓市場覺得就只值9.9,等第三方平台像滴滴一樣想賺錢了,低價沒有,恢復了原價,市場就會混亂。

#2.目前的低價策略已然涉及違法行為了

剛才說的票補情況,2015年前大量票補的錢均是貓眼第三方平台出的,這是第三方為了搶佔市場做的正規市場動作,但是當貓眼作大了之後,態度很強硬,所以2015年之後票補的錢多由片方來出。片方給貓眼真金白銀來做低價,然後衝進票房,這已經涉嫌買票房的違法行為了。除了違法,又養了貓眼,任由貓眼作大,繼續攪屎,只會越搞越亂。這也間接導致了國內電影一直很糙很爛的原因:

整個電影市場只想著賺錢,在國內電影市場沒飽和以及國內觀眾整體審美不足的情況下,怎麼爛的電影都能圈錢(近兩年市場已經有所改觀,《戰狼2》現象也很好的說明這樣的趨勢),老老實實寫劇本,拍電影,花個三五年攢一部好看的電影賺錢太慢了,所以大家都用流量小鮮肉,市場上爛片雲集。

所以,這種低價行為不但涉嫌違法,還涉嫌擾亂市場,連帶拖了國內電影的整體水平,十惡不赦。反正想賺錢的等禍害完市場,撈夠了錢,直接撤場,留下爛攤子也不知道多久能恢復起來,這也不光是電影市場的弊端,也是現在中國眾多市場都存在的頑疾吧。

一方人糟蹋一方水土。

面對《戰狼2》,大家都慫,因為它收割票房確實太兇殘了,但是慫到亂了方寸,慫到違法亂紀,慫到了只顧眼前利益,慫到做些「斷子絕孫」的事兒,是真讓人瞧不上。

推薦閱讀:

三部新片都打敗不了《戰狼2》,還嚇跑了3000萬觀眾
影院的票房焦慮怎麼解決?一座300億的非票收入金礦她想與影院共享
Anitama日本電影市場周報2017.11.11-12:今年兔子好多
20160919北美上周末票房:三英大戰《薩利機長》【北美票房】

TAG:电影 | 电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