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記「有用的」讀書筆記?| 狗熊有話說

先問一個問題:你最近讀的一部書是什麼?能用幾句話簡單介紹一下么?

可能這個問題對你來說很簡單,那麼我們升級一下:你去年讀的書里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本?能簡單描述一下它的內容么?

或者再升級一下:你在三年前的 2014 年,讀的第二本書是什麼?能描述它的內容么?

如果你的習慣是讀完書就放下,沒有做任何的記錄與輸出,那麼我可以斷定以上三個問題,你至少會有一個是回答不出來的。記錄與輸出,是讓讀書變得有效率的最好方法,但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輸出,是指將書的內容整理後形成自己的觀點或內容,然後以不同的需求輸出為文章、插圖、音視頻等形式,或是講述給他人分享。而記錄,則是指將書的重要內容、相關信息、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這才是閱讀後整理的第一步,而不是輸出。閱讀記錄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最大的一個誤區?

關於讀書筆記,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誤會的一點就是:讀書筆記是給自己看的,不是也不需要是完整的文章。用理科生熟悉的概念來打比方的話,讀書筆記是資料庫,存儲的是原料,而輸出的內容則是前端的頁面。讀完一本書後,首先應該先整理出讀書筆記,然後才會有其他形式的輸出。

舉個例子,讀書筆記是你的菜品半成品庫,書評文只是做出的一道菜,你可以做很多道不同的菜(文章、微博、視頻、播客、思維導圖),但它們的原料都來自於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內容應該是卡片化或是模塊化的,也就是說讀書筆記的內容是動態的,是會生長的。你可以自然堆砌、隨時添加,後面添加的不該影響前面的內容。

讀書筆記不是一次性弄完就不管了,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複查與更新。當有新的內容添加時,可以使用堆棧或隊列方式添加新的內容和感受,加上時間標籤。當你復讀一本書時,這種習慣就非常有效了。

可能你喜歡實體的本子,喜歡用筆寫讀書筆記,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專門用一個本子來做讀書筆記,最好使用活頁式的本子與便利貼,這樣便於增刪整理。但我個人建議將讀書筆記電子化,可以用 Evernote 類的筆記管理軟體來管理。

讀書筆記可能有哪些內容?

讀書筆記通常可以包含以下部分:摘記、內容摘要、個人感受摘要、知識地圖、相關文獻鏈接、圖片,接下來我們詳細來逐項說明。

摘記最為容易理解:也就是直接把原書中你覺得重要或是精彩的文字摘錄到你的讀書筆記中。電子書的摘記會容易一些,但現在也有很多方式可以快速地摘錄紙質書的內容,我會在 知乎 Live:如何高效閱讀書籍並有效輸出 里和大家分享。

摘要(summary)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對閱讀效率和理解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什麼是摘要呢?簡單來說就是像豆瓣打開任何一本書的介紹頁,都會有一小段關於這本書的介紹。你的讀書筆記里,摘要是第一部分。關於摘要,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你得用自己的語言來寫摘要。如果是虛構類的書,可以寫情節和主題的摘要。如果是非虛構類的書,可以寫結構、主題和重要概念的摘要。

除了內容摘要之外,還可以記錄個人感受和體會的摘要。也是要注意簡潔明了,不用太講究詞語句式。

知識地圖:通常情況下,知識地圖可以用思維導圖作為主要形式。關於繪製思維導圖作為輸出要注意些什麼,我會在 知乎 Live:如何高效閱讀書籍並有效輸出 里詳細分享。

相關文獻鏈接:通常書籍都會有一些涉及到的知識點、概念,或是事件、人物等等。如果那些內容是有網頁說明,比如維基百科詞條頁的話,那麼可以直接保存鏈接就行了。這樣一是可以讓筆記本身更簡練,二是如果網頁內容有更新,那麼你的筆記因為保存的是鏈接,所以也會自動更新。對於一些技術領域的概念來說(比如 VR 或 AR 之類),這種更新可能會很頻繁。

圖片:很多書除了文字比較重要之外,涉及到的圖片也很重要,比如設計書中的案例。這些圖片也可以保存在讀書筆記里。電子書可以通過截屏的方式獲得圖片,紙質書則可以用拍照或掃描的方式獲得。圖片對於之後你的輸出來說會起到很大的幫助,特別是你的輸出如果是要在網路上發布的文章的話(文章配圖就有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讀書筆記要有那麼多內容啊?那這讀書筆記得花多少時間?該不會比讀書的時間還多吧?這倒通常不會。不過如果真是碰到好書,多花點時間做讀書筆記還是很值得的。錢鍾書先生就說過,他經常花掉閱讀原書數倍的時間來做讀書筆記。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一份讀書筆記通常需要 1-3 小時,或者為讀書時間的 30-50% 比較合適。但只要你覺得有必要,多長時間其實都是可以的。

做完讀書筆記後,什麼時候會需要複查讀書筆記呢?大概有下面三種情況:

  1. 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忘了這本書講什麼的時候
  2. 當你需要輸出的時候
  3. 當你閱讀另一本相關領域的書時

現代人很多時候都是要在很短的時間裡得到一個及時的反饋,所以建議大家使用電子化的形式保存讀書筆記,最好是雲端可查詢的,比如 Evernote,這樣偶爾在急著需要查一下關於書的信息時,你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手機就能完成。

實戰:製作《美國眾神》的讀書筆記

說了那麼多,接下來我們來實戰一下吧。如果你讀完了一本虛構類的書,整理讀書筆記的步驟是怎樣的呢?虛構類書籍的讀書筆記要怎麼下手呢?你可以從下面的清單開始:

  • 摘錄原文
  • 作者與作品信息(豆瓣、goodreads、維基百科)
  • 內容和主題摘要
  • 個人的感受摘要
  • 他人的精彩評論或文章(豆瓣、知乎鏈接)
  • 相關文獻鏈接(相關作品、流派等)
  • 圖片

比方說我前段時間讀完的小說《美國眾神》,我會先花幾分鐘將我在閱讀時摘記的原文拷貝到讀書筆記中,然後我會去豆瓣和 Goodreads,把這本書的基本信息複製到筆記里。再之後,我會自己寫一段一兩百字的摘要,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描述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和主題。這段描述盡量客觀些。再之後我會記錄一下自己在閱讀時的一些個人感受和體會,通常是用清單列表的格式,這樣會簡潔很多。在之後如果需要你簡評一下這本書,那麼把內容摘要和個人感受稍微修改一下,多半就可以了。這幾個步驟大概會花掉一個小時左右。

接下來就是資料搜索時間。我會去收集與書相關的信息,把他們保存到讀書筆記里。比如我對於作者尼爾·蓋曼很感興趣,我就會把他的維基百科鏈接拷貝到讀書筆記里,順便也會把對他影響較深的拉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的作者)的鏈接拷過去。然後我找到他寫的一篇短篇《綠字的研究》,並把鏈接也附在讀書筆記里。接著我在知乎找到一些非常不錯的評論,同樣地,直接將鏈接貼到讀書筆記里。書里提到的 「岩上之屋」 和 「岩石城」 是兩處真實存在的景點,它們當然也有鏈接,嗯,貼到讀書筆記里!在收集信息鏈接時,我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相關的圖片,這時我就順手將其保存下來,貼到讀書筆記里。這個過程大約 45 分鐘吧,如果手快一些的話,可能 30 分鐘就可以完成了。

最後我會將這本書的脈絡和涉及內容在腦海里梳理一遍,然後製作一份思維導圖。之所以要把思維導圖的製作放到最後,是因為經過了前面兩個步驟,我對於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及結構已經在腦海里有了一份大概的框架了,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檢驗我對於這本書是否是真的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在 45 分鐘左右。關於思維導圖的製作技巧,我會在 知乎 Live:如何高效閱讀書籍並有效輸出 里和大家具體分享。

OK,大功告成,一份關於《美國眾神》的讀書筆記就算是做好了!當然就像是上面說的,讀書筆記不是固定的,有可能之後會添加新的內容。另外也會根據需要不定期地複查讀書筆記。但那個就比較簡單了,因為你的基礎工作已經在這一次就完成了。全部耗費時間 2.5 小時,還算可以接受吧?

那麼非虛構類書籍的讀書筆記又該怎麼記呢?除了按上面整理虛構類的清單進行之外,非虛構類的書籍還應該著重注意兩個元素:結構和專有概念。結構是指書的結構,或是書里涉及的重要概念的結構(比如《搞定 GTD》這樣的書,結構就是指 「GTD」 的工作使用流程)。可以通過列提綱或是思維導圖的方式來梳理書的結構。建議不要用拷貝的方式,最好是自己整理一遍,哪怕是重新錄入一遍也有增強理解的效果。專有概念是指書里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你最好用摘要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語言將其複述一遍。

其他關於讀書筆記的補充

我的讀書會員社群 「狗熊月讀」 的微信群里,有會員姜小喵同學分享了自己製作的讀書筆記,但我覺得她的筆記更像是手帳。這樣的筆記非常精美,也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完成,我很喜歡。但對於我心目中的讀書筆記來說,整理它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讓自己儘可能地汲取書中的營養,並且能夠結合書的營養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比起美觀,讀書筆記更重要的是高效。

姜小喵的讀書筆記

我的讀書筆記

最後再回顧一下這篇關於讀書筆記的文章的要點吧:

  • 讀書筆記是給自己看的,不是也不需要是完整的文章。
  • 讀書筆記通常可以包含以下部分:摘記、內容摘要、個人感受摘要、知識地圖、相關文獻鏈接、圖片
  • 讀書筆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複查與更新。

本文屬於我的分享計劃:「高效閱讀」 中的一部分,其中還將涉及如何有效輸出、製作讀書思維導圖等內容,如果你對如何高效閱讀感興趣,想要提高自己的書籍閱讀能力的話,歡迎來參加我於 8 月 19 日舉行的 Live 分享: 如何高效閱讀書籍並有效輸出 。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狗熊有話說(BearBigTalk)和新浪微博:@i 大狗熊


推薦閱讀:

如何處理自己讀不下去的書?
6個高效的學習原則讓你的學習欲罷不能
「我學會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改變這一切,從高效能閱讀開始吧!
讀史方法紀要(3)勤讀名家專著

TAG:读书笔记 | 读书方法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