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住別墅,你會怎麼回答?

最近抽時間又看了一遍央視《朗讀者》,把12期節目全部重溫了一遍。

其中,第四期嘉賓李亞鵬提到他和女兒之間的對話,讓我頗有感觸。

李亞鵬說:「這兩年我就會時不時地問嫣兒,『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是什麼?』嫣兒本來聽不太懂,我就說,每個人來到世界上是有任務的。我每次在早餐上逮住她問三四次,把她問急了,她就說,那你呢?我說,我也找了很多年才找到,我希望來到這世上,能讓世界變得美好一點點。嫣兒聽了我的回答,想想之前自己說的畫家啊、設計師啊,說之前那些都不算,我再想想。」

董卿問李亞鵬:「嫣兒今年才十歲,現在就問這些會不會太早了?」

李亞鵬說:「不早,我小時候就是這樣被我父親提醒的。」

"現在就問這些會不會太早了?」

董卿的疑問,或許也是生活中大多數父母的疑問。

我們總覺得,10歲以內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不用和他們聊人生、聊未來、聊夢想,這些話題應該是長大以後的事吧。

我們總以為,10歲以內的孩子,只對吃喝玩樂感興趣,對這些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話題不會感興趣。

其實,我們低估了孩子。

我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學騎自行車的情景。

自行車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當你不會騎時,怎麼努力都會翻車;當你會騎了,怎麼隨意都不會摔倒。

我剛學時,眼睛總是盯著車把手,偏偏把手不聽話,總會突然一歪,我就連人帶車摔倒在地。

每每此時,父親總是提醒我:「騎自行車時,眼睛要看前方的路,不要總盯著眼皮子底下的車把手。越盯著車把手,車越容易摔倒。」

父親的方法確實管用。當我學會將目光從車把手移向前方時,不知不覺中找到了一種平衡感,自然就學會騎車了。

我講這個學騎自行車的故事,其實是為了說明,孩子的人生路,也像騎自行車,如果只盯著眼前,或許欲速則不達;如果學會看前方,人生路會越走越寬廣。

套用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們和孩子聊天時,「不要只聊眼前的瑣碎,還應聊聊未來和夢想」。

我記得,大女兒還在讀幼兒園時,有一次陪她散步,路過一個高檔小區,她一臉羨慕地問我:「媽媽,為什麼別人可以住大房子,我們只能住小房子?」

我知道女兒是在羨慕高檔小區中的別墅,這時,我可以簡單地打發她說:「因為我們沒錢。」但我沒有這樣打發她。

我說:「因為每個家庭的經濟收入不一樣,每個家庭都要量力而行。如果有很多錢,當然可以買大房子,但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工作和收入,暫時還買不起大房子。媽媽覺得,我們現在住的三室兩廳也很不錯啊,比媽媽小時候住的兩室一廳寬敞多了。我們要知足哦。」

女兒點點頭,但還是問了一句:「媽媽,那我們什麼時候才有錢買別墅呢?」

我說:「錢可以花在不同地方,爸爸媽媽想用錢帶你和妹妹去更多想去的地方,買更多喜歡的書,學更多想學的興趣愛好。如果你很想住別墅,只能靠自己了。」

女兒一臉茫然,說:「可是,我還小啊?」

我說:「雖然你現在還小,但你可以從現在開始學知識,學本領,如果你有足夠能力和才華,長大後就能擁有一份比爸爸媽媽收入更高的工作。到那個時候,就有可能買別墅咯。」

女兒追問:「比爸爸媽媽收入更高的工作有哪些呢?」

我向女兒列舉了一些她能理解的工作,比如醫生、律師、大學教授、服裝設計師……

女兒忽然興奮地說:「媽媽,我喜歡畫畫,我將來要當服裝設計師,設計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

這個晚上,我們從大房子聊起,不知不覺聊了知足、努力、奮鬥、夢想……

從此以後,大女兒再也沒有羨慕過別人住大房子。或許,她已經明白,想要住大房子,不能靠爸爸媽媽,要靠自己的學習和努力。

前幾天,和一位對教育頗有想法的朋友聊天。她說:「看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溝通好不好,只要問她一個問題,你最近一次和孩子聊得很嗨,是何時?」

「聊得很嗨」,不是指父母對孩子下一連串「指令」,孩子照做就是,而是和孩子天南地北地聊,住進孩子的心裡,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請記得,不要因為忙而三言兩語敷衍孩子、打發孩子,每天留出半小時,和孩子聊聊那些事關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話題吧。

只有一個「三觀」明朗、懂得未來的孩子,才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關於作者:

呂瑜潔,浙江紹興人,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

2017年1月,出版了親子教育暢銷書《我的心裡住著一個孩子——寫給女兒們的50封信》。在關注親子關係與親子溝通的同時,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推薦閱讀:

二胎生不生,關鍵看你能不能想明白這一點
華裔學生成績出色,我們做對了什麼?
起跑線理論正確嗎?為什麼?
小孩子撒謊且死不承認,暴戾而且極具攻擊性應該怎麼辦?

TAG:儿童教育 | 育儿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