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Everything Now:大師們的手藝沒有丟,但方向呢?

LCD Soundsystem的歌曲「Dance Yrself Clean」的標題可以很巧妙地概括Arcade Fire的「Everything Now」的風貌:讓人「dance」是他們的直接目標和實踐媒介,而通過「dance」讓人從現代性的污水中變得「Clean」則是他們的根本目標。其實,舞曲沒有錯,反抗現代性也沒有錯;問題是,該怎樣構建兩者間的聯繫呢?這一次,他們給自己出了太難的題目,最後也沒有拿出具有足夠說服力的答案。

如果說這些天來歐美樂壇發生了什麼引起轟動的事情,那Arcade Fire發行萬眾期待的新專輯「Everything Now」肯定算是一件——此前將先行發布的專輯同名單曲「Everything Now」評為Best New Track的Pitchfork給這張專輯整體評出5.6分的低分也算作一件。

反一反常態,好話說在前頭——「Everything Now」絕對沒有那麼糟糕。起碼,在音樂細節上,你所能挑出的不足之處是有限的,因為Arcade Fire確實是大師級的樂隊,而大師一旦成為了大師,其手藝就幾乎不會丟失。這張「Everything Now」依然有令人驚嘆的單曲——比如上文提到的專輯同名曲「Everything Now」:亮耳的復古音色的鍵盤反覆演奏主旋律,主歌部分人聲與節奏組的層次處理得恰到好處,節奏組的演奏給人以跳躍感的同時又不至於蓋過Win Butler在演唱時竭力呈現每一個弱音。在5分03秒的長度里,吉他、合成器、長笛、弦樂與宏大的人聲合唱依次登場並隨時交叉出現,整體繁複而有序,呈現出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層次感與結構感。配合歌詞內容來看,整首「Everything Now」似乎重現了消費主義主導下的現代社會裡一種令人恐懼的無休無止的渴求感:我們已經擁有很多東西,然而我們不僅什麼都還想要(「everything」),而且是馬上(「now」)就要。在「Signs of Life」中,Arcade Fire對於各式節拍和鼓點的變幻層疊已接近LCD Soundsystem的最佳水準(這回LCD Soundsystem可不是專輯製作人之一),副歌部分甚至有些讓人回想起早期的Michael Jackson;所謂的「signs」似乎可以構成一種雙關,作「符號」解,可看作現代社會中人對事物甚至是人自己所賦予的種種未必準確、有時甚至充滿偏見的標籤與符號,作「跡象」解,又可推理是這種現象使世界與真相的生命力消亡,我們最終得到了一個完全物化的世界,no signs of life。Arcade Fire甚至在歌曲的首尾分別加入了警笛聲,這更強化了主題與現實的聯繫,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暗示。對氛圍感濃重的搖滾樂有所偏好的樂迷也無需失望,實際上的專輯終曲、長達6分半鐘的慢板歌曲「We Dont Deserve Love」儘管缺乏「Neighborhood #1」式的驚人力量,卻在多種合成器音色交織而成的器樂演奏中展現了Wussy式的甜美與力量水乳交融的綿延感,為專輯畫上了一個頗為大氣的句號——一句「What could we deserve」頗為引人深思。專輯中段的曲目質量實在一般,筆者本以為「Chemistry」是首和「Signs of Life」一樣具有科技與情感雙關意義的歌曲,然而事實證明它只是首融入了雷鬼節奏的小情歌,而且副歌寫得過於簡單;完全由電吉他和貝斯打底的「Good God Damn」給人的感覺不錯,然而全曲的情緒起伏也未免太過平淡,尤其是至此聽眾已經接受了連續幾首並不出彩的歌曲的洗禮,此刻乍聽之下本以為迎來了一首質量優良的曲目的救場。不過這幾首歌曲終究未到不可入耳的水平,放在其他人的專輯裡,也可算作不過不失的filler。就算是本年度最受好評的專輯「Melodrama」,相對開場與尾段,中段的內容也是略顯平淡空洞,相比之下「Everything Now」不過是塌陷得嚴重了一點;而且話說回來,開場高規格、中段續寫精彩且尾段升華主旨的,那張專輯大概只能叫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或者Abbey Road。總之,要說「Everything Now」不能成為任何意義上的2017年度最佳專輯,當然是合情合理的;但要說它連及格分都拿不到,我覺得有失公正。

如上所述,Arcade Fire做音樂的手藝並沒有完全丟失;那麼,他們真正丟失的,似乎是自己的方向。 「Everything Now」這張專輯有兩大標籤:舞曲以及現代性。這兩個方向並非Arcade Fire首次涉足:對舞曲、電子音樂的探索,從他們的上一張專輯「Reflektor」就已經開始,而那時他們並未招致如此多的惡評;至於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探討,更是他們從出道起就在思考的課題——這也是一直以來評論家高看他們一眼的原因之一。雖然在「Everything Now」之前,Arcade確實未曾將這兩個方向完全並軌;但這並不代表這兩個方向是絕對不兼容的。舞曲也是可以拿來說點「正事」的:如Bruce Springsteen的經典專輯「Born In the U.S.A.」中,「Working On the Highway」、「Dancing In the Dark」等曲目都包含了明顯的舞曲元素,集中展現了美國工人階級在並不樂觀的社會形勢中的樂觀一面。

所以,為什麼拿「舞曲」說「正事」到了Arcade Fire這裡就行不通了呢?問題就出在他們最想說的「現代性」上。在此處,Arcade Fire給自己出了一道太難的題目。「現代性」其實算是一個文學性較強、而難於用音樂表達的課題,可是說到底Arcade Fire產出的又還是音樂而非詩集。在Arcade Fire的前幾張專輯中,關於「現代性」的探討的出現之所以並不突兀,是因為他們在音樂上花費的筆墨足夠濃重,可以平衡歌詞上對「現代性」的探討所帶來的生澀感——他們此前的專輯,不是音樂元素的密度特別大(如「Funeral」中有多種樂器出現、同種樂器以不同音色反覆出現),就是總體長度特別長、曲目內容特別豐富(如「The Suburbs」),音樂上的宏大感與文學上對物慾橫流、感情淡漠的現代社會特性的批判可謂相得益彰。沒有音樂上的宏大感,就沒有Arcade Fire那前四張——或者嚴格點說,前三張——思想深刻的大師級流行音樂作品。

在「Everything Now」中,文學與音樂間的失衡來源於舞曲元素和電子音樂的進一步介入。筆者在上文對舞曲的功用的描述是「說點正事」,此中的「點」字相當重要:說到底,作為音樂的舞曲,基本功能就是助興伴舞;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甚至不那麼鼓勵人去思考。因而,舞曲可以用於「說正事」,卻並不適合作為專輯中心思想的載體,尤其是「現代性」這樣宏大的議題。「Born In the U.S.A.」之所以經典,的確有前文所述的「Working On the Highway」等曲目的功勞,但更有硬搖滾風格的開場曲「Born In the U.S.A.」中以美式硬漢形象示人的Bruce Springsteen唱出對時勢深刻洞察的功勞,更有抒情慢板曲目、專輯的終曲「My Hometown」散發淡淡家國憂思的功勞。這一次,Arcade Fire大概是覺得轉型的時機已然成熟,徹底地轉向了舞曲與電子音樂;整張專輯中只有「We Dont Deserve Love」勉強算得上帶有抒情色彩。筆者並非意欲說明,想「說正事」,就一定要傳統地抒情、一定要搖滾;電子音樂確實是現當代音樂的未來。只是事實證明,關於「現代性」,Arcade Fire用新興的電子音樂交出的答卷遠沒有他們用搖滾樂交出的答卷那樣具有說服力。雖然專輯中的一些曲目能說明「Everything Now」不像部分樂迷所說帶有極簡主義傾向,但似乎Arcade Fire對電子音樂的想法確實比較簡單。另外,就像上文提到過的那樣,「Everything Now」的中段近乎「塌陷」。專輯的首尾都有相當拿得出手的舞曲元素和電子音樂主導的曲目,而專輯中段卻填塞了許多質量中等的曲目——筆者第一次聽到「Put Your Money on Me」的副歌時,感嘆「終於聽到了能吸引人注意的曲目」;然而定睛一看,其實此時專輯已經進行到了尾段。

說到專輯中段,位居全局正中的「Infinite Content」算是很有意思的曲目。粗略讀過整張專輯的歌詞,筆者發現「Infinite Content」確實可以視作專輯的「分水嶺」,就像「Melodrama」中的「Liability」一樣:「Infinite Content」之前的曲目,思想內容偏放縱;而其之後的曲目,思想內容偏反省。這樣一來,兩首曲風迥異的「Infinite Content」並列放在專輯正中,也算是Arcade Fire在專輯結構上的考量。然而與「Melodrama」不同的是,「Everything Now」的上部與下部間音樂色彩的差異並不明顯,頂多說下部的節奏被稍稍放緩、電子音牆被削薄;兩首「Infinite Content」之間的對比度要遠遠大於專輯的上下部之間的對比度。這就令人十分困惑:鄉村民謠風格的「Infinite_Content」所開啟的下部,更像是上部的續集而非下部——所以為什麼要製造兩首「Infinite Content」在聽感上的割裂感呢?而若打破這種結構觀念來看「Everything Now」,「Infinite Content」的存在就更加不知所謂了——重複的歌詞、簡單的旋律,這兩首曲目沒有任何理由成為獨立的單曲。雖然Arcade Fire從未產出過高度結構化的概念專輯(「The Suburbs」屬於半結構化的專輯),但筆者大膽假設,如果Arcade Fire能將「Everything Now」做成一張結構性較強的概念專輯,那麼文學性上的增色也許多少能彌補專輯在音樂性上的缺失——大概Arcade Fire也這麼想過,才留下兩首聽上去像skit的「Infinite Content」,以及首尾呼應的「Everything Now (continued) 」。

是徹底轉向舞曲、電子音樂,加強專輯結構的構建;還是保留音樂的自然,不讓文學意義上的結構限制了音樂的意義?你可以在「Everything Now」中發現Arcade Fire在兩個方向間徘徊的痕迹,因為他們最終也沒有將其擦掉。

LCD Soundsystem的歌曲「Dance Yrself Clean」的標題可以很巧妙地概括Arcade Fire的「Everything Now」的風貌:讓人「dance」是他們的直接目標和實踐媒介,而通過「dance」讓人從現代性的污水中變得「Clean」則是他們的根本目標。其實,舞曲沒有錯,反抗現代性也沒有錯;問題是,該怎樣構建兩者間的聯繫呢?這一次,他們給自己出了太難的題目,最後也沒有拿出具有足夠說服力的答案。


推薦閱讀:

為什麼鳳凰傳奇的歌聽起來都比較low?
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是怎麼來的?
如何評價張學友的《雪狼湖》音樂劇?
如果這是我此生寫的最後一首饒舌歌,那我該如何記載呢?
張國榮:謝謝你風雨內,都不退願陪著我

TAG:音乐评论 | 流行音乐 | ArcadeF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