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什麼跑?一切為了兒子們...

香港需要尋找未來,大陸需要尋找未來,大中華區需要尋找未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但是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地產、金融可以,教育、科技也可以,對我來說,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虛假的道德說教……李嘉誠不會跑,也不願跑,更跑不了。

-李嘉誠

最近兩天,李嘉誠動作頻頻,先是412億港幣加倉歐洲,三天後145億港幣賣香港資產。再次「脫港入歐」的李嘉誠這次到底有什麼盤算?是徹底不看好大中華區,而要轉向老牌帝國主義的懷抱了嗎?

其實牛姐想說,你們都想多了,這就是一個年邁的老人為了家族傳承作出的高瞻遠矚的部署,無關是否看空中國,更無關政治因素

李嘉誠賣了什麼,買了什麼?

據牛姐的不完全統計,近4年李嘉誠至少賣掉了1270多億的內地和香港資產:

買了什麼呢?基本上是歐洲、澳洲、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地區的基建、能源、電信大公司:

這些投資標的都是按什麼標準選的呢?其實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在長江基建的年報中就有明確解釋過:

集團目前的主要目標是尋求能提供強勁,經常性及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良機。因而在投資地選擇上,長江基建偏好那些具有契約精神、法律清晰透明、財務制度健全且歡迎海外投資的成熟市場。」

因此李嘉誠投資的這些企業,都有這些共同點:

  1. 主要都在發達國家,尤其是英聯邦國家。李嘉誠的長和系近15000億元總投資版圖中,有一半也就是7500億元砸向歐洲,其中英國成為大本營,投資了近3000億元。顯然,都符合上面所說的「具有契約精神、法律清晰透明、財務制度健全且歡迎海外投資的成熟市場。
  2. 投資的都是現金流業務。比如這次買了依斯塔,世界領先的提供能源服務的公司,主營業務包括供熱和用水輔助計量和管理。這家百年老店的業務遍及全球24個國家,2016年銷售額達8.5億歐元,凈利潤3.7億歐元。2017年預計能賺4.2億歐元。這買來的資產不僅跟之前布局的基礎生活設施行業有極高關聯度,還是一頭現金奶牛。
  3. 全部都是集團熟悉的領域,能和現有業務形成協調,經營上挑戰較少,不確定性低

兩年前,李嘉誠就有過甩賣大中華區資產,買入英國的舉動。當時引起了網路上關於「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聲音。2015年9月,李嘉誠對於網路上該言論發文回應稱:

香港需要尋找未來,大陸需要尋找未來,大中華區需要尋找未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但是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地產、金融可以,教育、科技也可以,對我來說,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虛假的道德說教……李嘉誠不會跑,也不願跑,更跑不了

按這段話的意思,李嘉誠是認為,賣掉國內以及香港的資產,買入歐洲,利潤更高嗎?是歐洲比中國更有發展前景嗎?

其實不能這麼理解。

時代有更替,家族財富也有

李嘉誠是叱吒風雲的一代人物,審時度勢的能力更是少人能及。早在70年代,中國收回香港的傳聞風生水起,逃港者眾多。李嘉誠趁機囤積土地和項目,回歸之後香港的繁榮讓李嘉誠大賺一筆。香港還沒回歸,李嘉誠就提著錢袋子來北京開發東方廣場的項目,獲利頗豐。

其深厚無比的政商背景,更是難有匹敵的。早在香港回歸前,鄧小平就曾多次見過李嘉誠,其中還有兩次是單獨的。1986年6月20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李嘉誠時盛讚他「為祖國作出了扎紮實實的貢獻」。其後,每任國家領導人都會接見李嘉誠,甚至是「不管時間長短,總是要見一見李先生。」

歷經多個領導人,李嘉誠都依然是首富

然而叱吒風雲的人,也有老的一天。更何況,李家的錢早已經賺夠了。

當資本大到一定程度,想的就不一定是財富的升值,而是財富的保值以及傳承了。因此,這個時候的投資邏輯就不是找最有發展潛質,最能快速升值的資產了。

而是一個字,穩!

比如為什麼要投資歐洲?為什麼都是現金流業務?而且都是李家有經驗的、經營方法成熟的能源、電信、港口等業務,而不是去美國投資高科技行業呢?實際上,你要說這些地區和行業的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過大陸,牛姐可不信

但是別忘了,李嘉誠89歲了,接力棒最後還是要交到子孫手中。

李嘉誠及兩個兒子李澤鉅、李澤楷

李家的兩個兒子分工還是比較明確的:

  • 穩重的李澤鉅負責李家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和記電訊等家族產業
  • 激進有想法的李澤楷,基本上是「自立門戶」了,旗下盈科拓展主營業務有(富衛保險、柏瑞投資),電訊(盈科、香港電訊)、地產。

大兒子穩健,所以適合把家族基業相托。二兒子自己有想法,所以給現金,讓他自立門戶。這兩個兒子雖然性格不一樣,但是都接受的西方精英教育,別說能有老爸的覺悟,是否能適應大陸和香港如此複雜的政商關係以及經濟形勢,都是個大大的問號。

所以,把家業放在制度健全的西方,尤其是歐洲和英聯邦國家,顯然更加穩妥。歐洲港口、電信,雖然利潤不一定高,但是穩啊!接受西方教育的後代們在這些國家做起事來也更加得心應手,實在不行,叫職業經理人來管也行。

這樣一來,李嘉誠就可以放心把家業交給大兒子了。而二兒子雖然遊離於家族產業,但是只要有家族的支持,玩脫了老爸也能出手救場(李嘉誠歷史上就曾多次為李澤楷的電訊盈科接盤)。李家這個量級的財富,在意的不是每年賺2%還是賺10%,更重要的財富能一代傳一代,子孫世代富裕。這就是所謂的「家族傳承」。

不是李家放棄了中國,而是中國已經不缺李家了

在九七香港回歸前,老牌的英資集團「怡和集團」曾把它的註冊地遷離香港,當時遭到大陸官方的口誅筆伐。那時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愛國港商,力挺港島經濟,表態堅決不撤離香港。那個時候,這個行為是具有重大象徵意義和實際意義的。

然而到今天的香港,香港已經不那麼缺李嘉誠了。現在香港市場的資本主力,是具有大陸背景的國企和私企。據媒體報道,2016年香港政府賣出去的地,有一半被內地房企買走。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香港中環的高級寫字樓一棟棟的「淪陷失守」。

現在的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香港了,怎麼能期待現在香港市場的玩家,還是幾十年前那些玩家呢?這顯然不符合發展規律。要知道,和李嘉誠同時代的香港傳奇人物,董建華的家族企業也被國企收購,退出了香港的商界舞台。

大陸同樣也不缺李嘉誠了。1992年的北京急需引入外資做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開發,一個大手筆給李嘉誠和董建華家族,批了長安街核心地段10萬平方米建築用地。但是,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北京也是寸土寸金了,就算李嘉誠再提著重金想在北京再要一塊地,也不一定會受到什麼特殊照顧。

實際上這麼多年,李嘉誠家族在香港以及大陸,已經賺得夠多了。如果說有遺憾,其實李家錯過的中國最好的一個機會,不是別的,是騰訊。那也是李澤楷距離自己父親的財富和地位最接近的一次。

1999年李澤楷的盈科以220萬美元投資騰訊(20%股份),2年後以1260萬美元賣給南非的MIH控股公司,2年賺了4倍,算得上高回報了。然而相比騰訊後來的增長,李澤楷至少錯失了幾百億美元(如今騰訊市值3780億美元,假設20%股權不稀釋,這筆投資如今將價值756億美元,即使再怎麼稀釋,至少也是百億美元級別)。

那個年代,是像李家這樣的港資來選擇中國的機會,而如今,是「機會」選擇接不接受他們的投資。

比如,你說現在馬化騰還會在意盈科是否投資他們嗎?再看看現在李澤楷手上的業務,只做香港市場太小,但要在大陸謀求大發展,也是不可能了。

李澤楷的盈科拓展,主營業務有金融(富衛保險、柏瑞投資),電訊(盈科、香港電訊)、地產

比如保險、基金,不好意思,大陸市場基本不對外資開放。電信?不好意思,全是國有的。地產?不好意思,大陸不缺地產商。所以李澤楷,現在主要拓展東南亞市場了。去年牛姐在印尼參加了一個論壇,李澤楷也來了。他之所以來,是因為印尼是其旗下的富衛保險(FWD)的主戰場。印尼當然歡迎盈科,就像當年大陸也同樣歡迎盈科。

(ps, 牛姐在給朋友拍照的時候,李澤楷先生自己亂入做背景, 正好放上了...)

資本選擇國度,國度也選擇資本。大陸和香港經濟好,就一定會有資本湧入這個市場。李嘉誠走了,也會有張嘉誠、王嘉誠來接手。若經濟不好,再多3個李嘉誠、5個李嘉誠來接盤,也接不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正如《皇后大道東》里所唱,女王都揮手走了,香港照買照賣,該怎樣還是怎樣。

縱然李嘉誠這個名字的傳奇性,使大家對於李嘉誠脫港入歐有了很多猜測和解讀。然而不能忘了,李嘉誠已經是一個年邁的老人,打下的江山,最終還是要交給子孫後代。能為子孫留下一個穩健的基業,世代傳下去,這是一個做父親的,能做的最好的安排了。

歷史和國家使命已經完成,家族使命更加責無旁貸

(6月26日,李嘉誠與次子李澤楷在汕頭大學水庫)

然而,資本永不眠。市場永遠不會因為某個人的離去,而停止運轉。

延伸閱讀:國企高位接盤董建華家族企業:紅色資本家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


推薦閱讀:

縮表是什麼鬼?
雙面高盛:從華府黃埔軍校到金融權謀帝國
Palantir產品技術解讀
租賃十二載:人生只有一個對手,那就是自己

TAG:经济 | 金融 |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