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放毒氣是門技術活
照片中的士兵隸屬於沙俄第五軍,他們在今天的拉脫維亞伊盧克斯泰地區與德軍作戰,正準備發動一次毒氣攻擊。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對毒氣的使用,德國人是始作俑者,他們在1915年率先在戰場上使用了氯氣。
提到毒氣戰,就不能不提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貝爾,他在柏林威廉大帝研究所工作期間與化工巨頭法本公司合作,開發出了向躲藏在塹壕中的敵軍施放毒氣的方法。一戰剛結束,身為戰犯的哈貝爾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哈貝爾的妻子克拉拉·伊默瓦赫是個和平主義者,據說她一直對丈夫發明了毒氣這個殺人惡魔深感愧疚,最終在自家的花園裡開槍自殺。
毒氣確實讓一戰中的各國士兵談虎色變,據親身體驗過氯氣攻擊的老兵說,那種氣體聞起來像是胡椒和菠蘿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中毒者還會感覺一種金屬的味道從喉頭一直蔓延到胃裡。氯氣與肺粘膜中的水分接觸就會形成鹽酸,吸入過量足以致人於死地。
當交戰雙方對毒氣都有一定的認識後,紛紛學會通過佩戴含有活性炭或其他過濾物的防毒面具來抵禦氯氣攻擊,因此在一戰戰場上因氯氣致死的參戰人員比死於其他毒氣的人要少得多。
如何用毒氣攻擊對手也是一門學問。在開始毒氣戰前需要預測風向,確保毒氣會順著風飄往敵人的陣地。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是操作簡便,如果氣候條件適宜,毒氣相對集中的話,連防毒面具也難以抵禦。當然這種方法也有許多缺點,首當其衝的是不夠安全可靠,如果風向突變,放毒者反而會身受其害。1915年9月英軍在盧斯戰役中就吃過這種苦頭,他們放出的毒氣被風吹回了自己的陣地。
此外大量濃縮的毒氣用肉眼就可以發現,雖然這種景象通常會把敵軍嚇得魂飛魄散,但也給了他們反應的時間。毒氣的穿透力也有限,只能攻擊陣地最前方的幾條塹壕,對後面的敵人作用不大。為了取得最大的殺傷效果,毒氣瓶必須安置得離敵方陣地越近越好,施放毒氣的士兵面對的是一項棘手的任務,他們必須在擁擠的塹壕里推著沉重的毒氣瓶接近最前線,如果在放出毒氣前正好有一顆敵人的炮彈在附近落下並炸開一個毒氣瓶,他們會死得慘不忍睹。
總的說來,一戰中的毒氣戰雖然臭名昭著,但真正造成的傷亡其實相對較小。按照英國方面的數據,所有被毒氣傷害的官兵中,只有3%喪生,2%落下終生殘疾,而70%在六周內就可以重返戰場。
推薦閱讀:
※為何三國的吳蜀(漢)盟約,東吳吹噓諸葛丞相,隻字不提大漢皇帝劉禪?
※關於電影《三毛從軍記》
※雪中進軍這首舊日本軍歌反戰的意味比較強 還是軍國主義的意味比較強?
※博士不博
※關於香檳,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