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敘利亞戰紀④:保衛羅賈瓦解放區(2013年)

2012年7月的北敘利亞革命從庫區趕走了復興黨政權,然而,教權派和同他們相勾結的各路反對派軍閥卻取而代之,嚴重地威脅著解放區。

早在革命爆發前的2012年6月29日和7月3日,阿夫林(Efr?n?)就發生了游擊隊和教權派之間的小規模衝突。到了10月,阿勒頗的人民保衛軍(YPG)因在政權方和反對派的激戰中試圖保持中立,反而在謝赫邁蓋蘇德區(Sheikh Maqsood)和艾舍爾費耶區(Ashrafiyeh)遭到了來自交戰雙方的夾擊。10月底,佔據阿扎茲(Azaz)的教權派勢力在土耳其的支持下開始進犯阿夫林解放區,因此同人民保衛軍的痛擊。不過,上述衝突都不是非常激烈。到了11月5日,人民保衛軍同當時的自由軍總部在各界人士的調停下籤訂了停戰協定,約定互不侵犯、互不干涉、互相釋放俘虜等事宜。

然而,事實證明,自由軍總部根本就無法控制當時名義上還處於其麾下的努斯拉陣線等教權派軍閥。

一、泉眼城之戰(2012年11月—2013年7月)

泉眼城(Ras al-Ayn/Serê Kaniyê)是一座從亞述帝國時期延續至今的三千年古城,也是傑濟拉解放區西部的重鎮。復興黨政權實行阿拉伯帶計劃之後,這一地區成為敘利亞克族、庫爾德族、阿拉伯族三族雜居之地。

圖1:俯瞰泉眼城,該城以泉水眾多而得名。

2012年11月8日,以努斯拉陣線為首的教權派以「從復興黨政權手中解放泉眼城」為名,對這座古城發動了進攻。以倉促糾合起來的民防軍(NDF)為主的政權方雖有戰機助陣,但終究還是不敵教權派大軍。至11月15日終於丟下40具屍體,放棄了該城。在這次戰鬥中,在當地活動的數百名人民保衛軍游擊隊員始終恪守停戰協定,保持中立,沒有幫助任何一方作戰。不過,為了避免教權派聯軍以打擊復興黨政權為名繼續深入解放區內地,傑濟拉解放區的人保軍也不惜傷亡,拿下了在代里克(Dêrika Hemko)、代爾巴西耶(Dirbêsiyê)等地附近、此前故意圍而不打的幾處政權軍據點,繼而又解放了泉眼鎮附近的泰勒塔米爾(Tel Tamer/Girê Xurma?)鎮。

2012年11月19日,攻入泉眼城的教權派武裝果然試圖獨霸該城,因而背信棄義向當地民主政權和人民保衛軍發動了進攻。他們一方面派狙擊手暗殺了當地人民委員會的主席阿卜杜.哈里里(Abed Khalil),一方面又試圖奇襲人民保衛軍的駐地。結果,在人民保衛軍的還擊下,教權軍被打死6人而一無所獲。至11月22日,教權派方面動員了300人和3輛坦克(均為從政權方手中繳獲),繼續圍攻人民保衛軍的400名指戰員。雙方的陣亡人數已攀升至54人,然而其中人民保衛軍僅有10人(包括4名被俘後慘遭教權派殺害的人保軍戰士)。因損失慘重卻勞而無功,教權派被迫在11月24日同人保軍簽訂新的停戰協定,然而到了12月6日他們便又打破了這個新的協定。

圖2:女戰士守衛的人民保衛軍檢查站,當時婦女保衛軍尚未成軍。

就在人民保衛軍英勇抵抗教權軍時,政權方空軍也不甘寂寞,在12月3日悍然轟炸了泉眼城的庫爾德族聚居區,當場炸死婦孺6人。幸而當時土耳其當局尚未封鎖邊境,所以土耳其庫區的醫療團體得以派出救護車將傷者接往土敘邊界土耳其一側的邊境城市救治。

2012年12月16日,雙方又達成了新的停戰協定。2013年1月1日到5日,雙方在代里克市舉行了和平談判,北敘方面作出讓步,承諾人民保衛軍將在泉眼城升起自由軍的旗幟(全面內戰爆發後,為避免捲入政權方的轟炸,北敘在解放區禁止升起自由軍旗幟)。

然而,教權反對派有著自己的目標,自然不會去理會自由軍總部同北敘方面達成了什麼協議,而只是在利用停戰的機會從土耳其調集更多的資源罷了。2013年1月17日,300名教權軍從土耳其越境而來,還帶來了幾輛坦克。這些人隨即同前來阻攔的人保軍發生衝突,停戰協定就這樣被打破了。不過,戰至1月19日,教權軍並未佔到什麼便宜:他們有28人戰死,而人保軍只有5人。到21日,又有20名教權軍戰死。惱羞成怒的教權軍開始在其控制的城區內大肆迫害庫爾德人,甚至連極端反對民主聯盟黨且參加了反對派敘利亞全國委員會(SNC)的庫爾德自由黨(Azad? Party)也有4名黨員被這些殺紅了眼的暴徒所綁架,而親伊拉克庫區巴爾扎尼政權的庫爾德民主黨(KDP-S)更有1名黨員被教權軍殘忍殺害。1月28日,教權軍開始進攻泉眼城的舊政府大樓和警察局,結果造成了他們自己更大的損失。29日人保軍開始發動反攻,至30日收復了包括亞述教堂在內的大部分城區。

圖3:人保軍保衛泉眼城。

2013年2月18日,在敘利亞克反對派和其他一些中立人士的介紹下,北敘和敘利亞反對派全國聯盟之間又達成了停戰協定。協定不但規定雙方停戰,而且決定在泉眼鎮建立聯合檢查站和聯合公安部隊,試圖在泉眼鎮建立某種聯合政府。然而,以努斯拉陣線為首的教權派拒絕簽署這一協定,因此該協定基本上就成了廢紙一張。2月22日,當時的敘利亞自由軍總司令(即最高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薩利姆.伊德里斯以「人保軍同庫工黨有聯繫為由」徹底撕毀了這一協定。

圖4:原自由軍總司令伊德里斯(1957—),反「庫工黨」不反教權派。

2013年7月16日,人保軍在一場夜襲中佔領了泉眼城的邊界檢查站,從而徹底切斷了教權軍的外援。此後,隨著人保軍在這一地區優勢日益明顯,越來越多原來站在教權軍或政權方一邊的阿拉伯部落武裝開始倒向人保軍。至2013年年底,人保軍最終控制了泉眼城及其周邊地區。

反過來,被擊敗的教權軍則化身為馬賊,從2013年2月14日起多次對該地區的泰勒塔米爾等城鎮發起搶掠式的襲擊,但都被人保軍所擊敗。11月2日,人保軍等又發起「泉眼城烈士行動」(Serekeniye Martyrs Offensive),解放了泉眼城和泰勒塔米爾附近的大片土地。

二、第一次白山城之戰(2013年7—8月)

白山城(Tell Abyad/Girê Sp?,通譯「泰勒艾卜耶德」)同樣是一座有著近三千年歷史的亞述帝國古城。如果說泉眼城是傑濟拉解放區的西大門,那麼白山城就是科巴尼解放區的東大門。只要這兩扇大門在友好勢力的控制之下,科巴尼和科巴尼兩大解放區的交通就可以保持無虞。當時,阿夫林解放區與科巴尼解放區之間的交通就是這樣由友好勢力(如反對派內部的庫爾德前線旅、北方太陽營等)控制區連接起來的,而泉眼城又已被人保軍解放,所以白山城的戰略地位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圖5:白山城(Tel Abyad)的地理位置示意圖。

2012年9月19日,包括庫爾德前線旅(Jabhat al-Akrad/Eniya Kurdan,全名「保衛敘利亞人民的庫爾德前線旅」[Kurdish Front Brigade to Protect the Syrian People])一部在內的反對派聯軍從復興黨政權手中奪取了白山城的控制權。在之後的一個時期里,各反對派力量共同管理著白山城,就連爭取民主社會運動(TEV-DEM)也在該城建立了准政權性質的「人民之屋」(Peoples House/Mala Gel)。然而到了2013年3月,以努斯拉運動為首的教權軍從較「溫和」的教權派法魯克縱隊(Farouq Brigades)手中暴力奪取了邊界檢查站,進而開始聯合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ria,即日後的「伊斯蘭國」)、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Ahrar al-Sham,簡稱「沙自運」)等基地系教權派武裝,共同排斥其他反對派勢力,試圖在白山城建立教權統治。

圖6:庫爾德前線旅當時的標誌。該旅是由自由軍中的庫爾德族官兵組成的,卻在2013年被自由軍總部以「里通庫工黨」的罪名開除。

2013年7月17日,人保軍基本解放了泉眼城。此戰大大刺激了土耳其和它所資助的上述幾家教權派武裝,他們紛紛叫囂要在白山城加以報復,建立一個伊斯蘭國。作為回應,人保軍也匆忙在白山城建立了一個百餘人的野戰營。大戰一觸即發。

2013年7月20日,庫爾德前線旅戰士逮捕了努斯拉陣線的1名埃米爾和4名士兵,查明他們正在前往「人民之屋」發動自爆襲擊的路上。戰鬥隨即打響。7月21日,上述三家基地系教權軍挾持了白山城超過1000名市民來威脅人保軍和前線旅,要求他們釋放上述5名努斯拉人彈。7月22日,伊斯蘭國又搗毀數十戶庫爾德市民的房屋,挾持數百人。人保軍和前線旅則包圍了邊界檢查站,還以顏色。然而,教權軍出動坦克,在戰鬥中佔據了上風。到了8月上旬,人保軍和前線旅寡不敵眾,只得保護上萬平民退出白山城向附近的解放區轉移。

2013年10月13日,在得到科巴尼解放區的援助後,人保軍和前線旅重振旗鼓,利用沙自運和伊斯蘭國之間的內訌試圖重新解放該城。然而,伊斯蘭國在2014年1月經過激戰後驅逐了沙自運勢力,完全佔領了白山城,並從其他戰線上調動部隊反擊人保軍。3月,伊斯蘭國在白山城西郊對人保軍發起主要攻勢,人保軍作戰失利,不得不掩護數萬民眾向科巴尼撤退。至此,伊斯蘭國完全控制了白山城,切斷了科巴尼和傑濟拉兩大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直到該城在2015年6月被人保軍等部隊解放。

圖7: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的徽章。該組織是由2011年被複興黨政權從獄中釋放的基地幹部組建的,目前是教權反對派中主和派陣營的盟主。

三、泰勒科切爾之戰(2013年8月—10月)

2013年8月1日,在第一次白山城之戰獲勝的刺激下,伊斯蘭國放出豪言聲稱要佔領科巴尼。隨即,在伊斯蘭國和努斯拉陣線等勢力極力拚湊下,幼發拉底河流域出現了一股自稱「伊斯蘭解放陣線」(Islamic Liberation Front)的教權派聯軍,打著討伐「庫爾德異教徒」的旗號向解放區發動了進攻。

然而,這支教權派聯軍,就像是整個敘利亞反對派的情況一樣,本來就是一些互相攻伐的派系臨時拼湊起來的,所以始終內訌不斷,無法協調一致。2013年8月28日,人保軍藉機在哈塞克省東部發起了代號為「切克金·阿夫林烈士革命行動」(Martyr ?ekjin Efrin Revolutionary Operation)的大規模反攻,至9月初逼近了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的重要邊境城鎮泰勒科切爾鎮(Tilko?er)。

圖8:解放後的泰勒科切爾鎮街景。

這次作戰導致教權軍內部再度發生分裂。2013年9月,以伊斯蘭國和努斯拉陣線為首的四家教權軍以本地教權派組成的「河間地自由人」武裝(Ahrar al-Jazeera)「不夠清真」為由,將其從泰勒科切爾鎮趕走,進而在該鎮推行了一系列諸如禁止音樂、強迫齋戒、斬首平民等教權暴政,引起當地人民不滿。同時,由於教權派治理無能,食品和燃料的價格都在飛漲,搞得普通人民不聊生,大量逃亡解放區。最終,無法忍受下去的該鎮派出一個90名父老組成的代表團,主動要求人保軍前來解放。

2013年10月23日,人民保衛軍和新成立的婦女保衛軍(YPJ)發起「代爾巴西耶和泰勒艾洛烈士作戰」的軍事行動,掃清了泰勒科切爾鎮周邊的農村地區。10月24日,人保軍、婦保軍和來自沙馬爾部落的武裝人員(大概就是後來薩納迪軍的前身)在當地人的帶路下迅速解放了泰勒科切爾鎮周邊的四個村莊和三個居民點。10月25日夜,人保軍等分兵三路對泰勒科切爾鎮郊區發動猛攻,在26日凌晨解放了教權軍用來作為指揮部的水泥廠。在這一勝利鼓舞下,人保軍等迅速攻入泰勒科切爾城區,到27日完全肅清了教權軍的抵抗,繳獲包括5輛坦克在內的大批軍火。10月30日,人保軍再接再厲,在鎮外合圍了四家教權軍之一的「聖戰者認主獨一旅」(Liwa al-Tawhid wa al-Jihad)主力,並迫其投降。11月初,以努斯拉和伊斯蘭國為首的教權軍嘗試重奪該鎮,但到11月5日還是被完全擊潰了。

圖9:攻打泰勒科切爾的人民保衛軍男性戰士。

與此同時,人保軍還在富產石油的傑拉河谷地區(Wadi Jarrah)發起了強大攻勢,至10月28日已逼近這一地區的中心城鎮泰勒海米斯(Tell Hamis/Til Hem?s?),從而將戰線推到了哈塞克省中部地區。隨後,人保軍開始在泰勒海米斯和泰勒布拉克(Tell Brak/Til Birak?)一線和伊斯蘭國部隊長期拉鋸。

在勝利的鼓舞下,來自各解放區和庫爾德、敘利亞克、阿拉伯等各族的代表在2013年11月3日於卡米什利市召開代表大會,宣布要在北敘利亞建立民主聯邦,而其第一步就是先在各解放區建州。另一方面,土耳其支持下的所謂敘利亞反對派全國聯盟(Syrian National Coalition)卻還在指責人民保衛軍勾結復興黨政權「驅逐自由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口中的「自由軍」在幾個月之後就將化身為全球聞之色變的「伊斯蘭國」黑旗軍了。

推薦閱讀:

淺析伊朗「巴斯基民兵」
聚焦拉卡,四部落的故事(V1.0)
怛羅斯之戰:大唐帝國與阿拔斯王朝在中亞的對決
伊朗社會的一面鏡子:電影
人口特徵如何影響敘利亞未來局勢?

TAG:中东 |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 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