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短視頻-行業發展解讀之趨勢與瓶頸

幾天前,我在「凱盛專家App」做了一場專題演講,聊了聊我對短視頻行業現狀及發展的一些思考。這次演講的文字版本我整理了下來,供大家學習和討論。今天發布的是這次演講的第四部分:行業發展趨勢與瓶頸。

短視頻行業的下一步發展是什麼,以及短視頻產品是否能作為獨立產品長期存在,坦白的說,我現在不敢說完全看清了。

短視頻與直播最大的區別,是後者的非獨立性。直播是一種出口型產品,是消耗流量來變現的,我們稱之為榨汁機型產品。2015年2月停售的互聯網彩票,也是這樣類型的產品。這種產品的特點,是需要不停地輸入流量。如果流量的採購和生產成本較低,流量變現收益比較高,就是賺錢的,反之就是賠錢的。

所以,類似映客、花椒這樣的產品,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不停地花錢採購流量,要麼依附於大平台輸入流量或者自己生產流量。當然,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像映客一樣委身於上市公司,作為市值管理和資本運作的工具。這樣就不是產品和互聯網層面的概念了,在此不多討論。

因此,短視頻行業能否獨立存在,現在是要畫個問號的。

獨立的短視頻App,目前都是以內容社區的形式存在。既然是社區,在用戶量和內容生產者達到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可以獨立存在,成為所謂的平台。現在有幾家產品能稱為平台?現在看來,可能只有快手的用戶量級和內容生產規模可以稱之為平台。但,一個快手的存在,並不能說明短視頻行業的產品可以獨立存在、獨立發展。

因為,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平台型產品能獨立存在和發展,要麼有很強的造血能力,要麼上市融資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當然,上市最終也是要盈利的。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代表產品的概念,在資本市場上能產生很高的價值認可。但據我所知,視頻社區在資本市場,尤其是美國的資本市場,認可度並不高。目前現有的幾個產品,都不是獨立產品,都是被巨頭整合的,比如youtube和instagram。

這裡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如果說短視頻產品平台能獨立存在,比較像樣的也就是快手,但這樣的平台一旦到了資本市場上,就變成了一個不像樣的東西。所以這裡引出的問題,是短視頻行業的發展,到底是可以獨立進行的,還是只能淪為其他產品的補充?這裡最終的答案,我想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本身的定位和調性上。

比如說快手,今年做了很多線上線下的品牌投放,也在做綜藝節目贊助,比如《跑男》《吐槽大會》以及《中國新歌聲》。這裡的投放,一方面為了公關,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品牌價值做商業化嘗試。還有一方面,是快手很想做的,是拉升用戶的層次。綜藝節目的用戶,覆蓋二三線城市為主。而快手的用戶主體,會更下沉一些。如果向上拉一層,是很理想的。

但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我之前反覆講,短視頻產品偏內容多一些,而內容的消費有個特點,即從上到下的兼容性好一些,從下往上則難一些。比如我們看一些歐美的劇集電影,哪怕韓國,就比較容易接受,但大家並沒聽說過非洲和南美的影視劇引進國內。難道說那些國家缺乏內容創作能力?

說到底,人都傾向於消費與自身經濟文化水平、生活狀態比較接近或者略高一些的內容。快手上的內容,已經很底層了,當他希望用戶層次向上走的時候,帶來的結果,是層次略高的用戶進來後,與現有的內容氛圍不太兼容,會覺得內容辣眼睛,從而形成所謂的內容圍欄或者驅散效應。

如果說二三線用戶與快手的兼容性都不好的話,一線用戶只能更差一些。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最近快手會引入一些MCN、PGC的內容,也就是所謂的調性、逼格較高的內容。內容提供方有一些獨立製作機構,也有一些傳統媒體。我對這件事不做評價,這也許是一個契機,可以測試一下所謂演算法分發,能否解決用戶選擇多樣性的問題。內容多樣性的前提,是有多樣化的內容可以選擇。現在多樣化的內容來了,演算法分發能不能解決千人千面的問題,這是快手下一步發展很重要的先決條件。

說完了獨立產品,再來說一下非獨立產品。之前說過,秒拍這樣的產品,與微博發展是強綁定的;而陌陌的視頻化,並非只有短視頻,還有一些諸如視頻遊戲、多人視頻、隨機匹配的模塊。這方面的嘗試,給人的感覺,目前還只是有視頻、有社交,而不是有視頻的社交。這裡的差別,大家可以體會一下。

從快手和陌陌的發展方向上來看,兩者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兩者最終能否有所一戰,大家不妨靜觀其變,我也會繼續觀察和分析。

推薦閱讀:

陌陌的付費用戶猛增,背後的運營邏輯原來是這樣!
陌陌終於入局直播答題!如何在激烈巷戰中殺出血路?
直播、會員、營銷……陌陌未來究竟靠什麼賺大錢?
重新認識陌陌:後直播時代,新邊界在哪裡?
專訪|想把網紅主播打造成明星,陌陌最大的敵人是誰?

TAG:短视频 | 快手 | 陌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