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億美元注資出行平台Grab,滴滴力壓Uber決勝世界

傳言似乎永遠不是空穴來風。

7月24日,滴滴出行聯合軟銀宣布以高達20億元美元領投東南亞出行平台Grab。此輪融資將給予Grab超過60億美元的估值,而Grab預計還將從已有和新進投資者中再融資5億美元,使得此輪融資總計將達25億美元。

本次Grab融資、估值都打破東南亞地區的記錄,而Grab的飛速發展,背後離不開滴滴2年多的支持,從資金支持,到技術、運營、產品經驗的分享。這種合作其實代表滴滴採用的「第三條」國際化之路,尊重、協作,建立連接。而非Uber式的破壞、顛覆。

幾年光景,高下立現。滴滴從本土走到世界,其與合作夥伴建立的「網路」已經覆蓋超過全球一半的人口,而昔日被作為「國際化」代表的Uber正在日漸萎縮。

Grab到今天,滴滴助力到底有多大?

和滴滴出行的屬性相同,Grab是東南亞最大的出行平台,如今總下載量超過5000萬,公司擁有擁有超過110萬名司機,在東南亞7個國家65個城市提供出行服務。Grab日訂單量近300萬,在第三方計程車打車市場佔有95%的份額,在私家車打車市場佔有71%的份額。

很多人不太了解,Grab與滴滴合作已有兩年。2015年,滴滴首次宣布要進行國際化擴展,第一家投資的公司就是Grab。而很大程度上,Grab能取得現在的發展成果,也和滴滴的國際化戰略息息相關。

滴滴不僅為Grab帶去了發展的資金,也為這家公司帶去了技術和經驗,而後者更是成為Grab趕超Uber起到了決定性因素。眾所周知,東南亞國家也面臨與中國一樣的交通擁堵等問題,Grab的出現則很好的提高了出行效率。

在Grab起步階段,這家公司就遇到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競爭對手Uber,藉助資本力量Uber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充斥著霸權主義。但在中國,Uber卻遭遇了巨大的失敗,而這一定程度上也給了Grab很大的信心,Grab CEO Anthony去年在一封公司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滴滴出行在海外的不斷的投資證明了,當地的網約車平台在自家後院就可以擊敗對手Uber。」

滴滴在中國通過推出快車、順風車、專車和拼車等多樣化的產品和本地化服務,很好的滿足了用戶的各種出行場景,而這也給了Grab很好的啟示。這家公司在東南亞很快借鑒了滴滴出行在中國的經驗,開始快車、順風車、摩托車和拼車等服務。實際上在Grab推出這些服務的過程中,滴滴也在背後給了很有力的技術支持。

回顧Uber為何會被滴滴打敗?除開滴滴更加本土化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滴滴站在了互聯網巨頭普及移動支付的風口上。通過本土化人才和接地氣優勢,取得了區域性勝利,而同樣的經驗在東南亞國家其實也適用。

這種支持,起了有趣的化學反應。滴滴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本地移動支付場景的落地,而Grab環顧本土市場,沒有「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可以借力,乾脆「擼起袖子自己干」, 推出了貼近本地化的支付方式GrabPay Credits,兩者都顯示了新興市場在實踐中突破了西方信用卡經濟消費的思維瓶頸,創造了新的無現金支付可能。GrabPay自推出以來使用月環比增長率超過80%, 不僅解決了Grab的移動支付難題,也進一步拓展了這家公司的想像空間。

Uber受阻後,滴滴靠什麼贏得世界?

20億美元投資Grab,其實很大程度上只是滴滴國際化高歌猛進的一個縮影。而相比之下,老對手Uber正面臨巨大的困境中,這家公司先後退出中國、俄羅斯市場,並在新加坡、印度和美國均遇到了強勁的挑戰。

Uber的全球化戰略受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家公司激進戰略。其每擴張到一個新的地區,都用非常強硬的姿勢落地本土,與當地政府產生激烈的衝突,同時需要應對來自本土化競爭對手的強勢挑戰。

同一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或有共通之處,但外來的「破壞者」與本地的「建設者」一定會採用不同的策略和節奏。

從產品方面來說,本地企業觸角比較敏銳。具體來說,像推薦上車點和站點拼車這種功能,其實都是基於本地化需求,滴滴在中國先行的,而Grab和Ola的大幅擴張也是得益於他們能利用本地資源網路迅速解決支付難題,比如Ola和Grab 早期都比較好地用滾動結帳制度來解決了移動出行和現金支付的矛盾。

此外,本地企業更關注整體和長遠的利益。優步在南亞和東南亞的拼車都是有時間段和地域限制,產品也很簡單,基本不升級,因為其主要是考慮短期GMV,而拼車本質其實是普惠交通。而Grab和Ola和滴滴都是花很大精力發展拼車類產品並不斷迭代,在爭取達到交通效率和環保效益最大化。

綜合來看,「破壞者」Uber遇到了極大的阻力。而滴滴在本地佔據優勢地位以後,全球化的拓展也可以越走越順。滴滴採用了溫和的方式,定位「建設者」來進行國家和區域的拓展,從資本投資到產品、技術、運營等各種經驗的輸送,並跟當地政府達成友好合作關係。

滴滴總裁柳青和新加坡副總理Tharman在達沃斯論壇論壇上交流,雙方表示在科技發展應該注重創造包容性增長和就業機會上有很多共同語言。

在過去2年,滴滴分別在全球市場投資了美國Lyft、東南亞地區的領先出行平台 Grab、印度規模最大的移動出行平台 Ola Cabs,以及巴西最大的本地移動出行服務商 99 Taxis。此外滴滴還曾宣布與安飛士巴吉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為超過3億的中國用戶在近17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境外安飛士以及巴吉的租車服務。

通過大量投資海外本土化出行服務商,這使得滴滴不僅不用像Uber那樣耗費大量精力研究本土化,滴滴也能藉助合作夥伴產品上的打通,將服務覆蓋到中國出境遊客。而這種合縱連橫正使得滴滴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越走

從滴滴投資Grab,看中國互聯網企業應該如何「走出去」?

程維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曾說道過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觀點,在他看來,「國際化是滴滴的重點戰略,中國主場的比賽結束了,接下來要去打客場。」

其實中國互聯網公司走出去倒不是一件新鮮的事。在早前出海的公司中,既有像小米、UC這種在國內既有業務成熟後擴展海外市場的公司,也有像獵豹、APUS這樣從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海外市場的出海者。

從全球互聯網行業來看,如今中國的影響力正越來越大,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十分超前。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用戶中滲透率遠遠超過PC時代,一些熱門應用在中國推出後,往往幾個月就會被複制到其他國家去,如今中國的熱門應用正在被複制到其它國家,這其中也包括滴滴出行。

隨著早期依靠工具產品出海的紅利期的結束,越來越多以海外為目標市場的項目不得不面臨的就是本地化運營的難題,像內容、社區、社交、電商,甚至O2O等屬性的產品顯然是無法用一套全球通用的產品運營方式就可以解決問題。而這給中國互聯網公司出海帶來了新的挑戰。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出行投資Grab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滴滴出行並沒有像Uber那樣簡單推出海外版,而是選擇入股或戰略合作的方式,輸出技術經驗,進而與當地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本地版「滴滴出行」,通過產品層面上的打通,將服務覆蓋到全球範圍。

這樣的好處不言而喻,和滴滴出行採取同樣國際策略的還有螞蟻金服,這家公司如今也在海外多個國家進行了多筆戰略投資。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認為,「產品只有本地化,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而本地化想做到極致,一定是本地公司,它們對本地市場、文化是最了解的。我們沒有必要用自己的團隊去做,而是加強投資,與當地公司合作。」

所以很大程度上,無論是滴滴出行,還是螞蟻金服,都在告訴著我們同樣一個道理:依靠國內的人口紅利,在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取得了技術領先的優勢之後,佔領國際市場的最快辦法其實就是投資當地團隊,藉助現成的團隊爭取窗口期的發展機遇,在輸出技術、經驗和資本之後,將海外合作夥伴接入自己的生態中。


推薦閱讀:

Uber 將死?這事兒全賴你家的電鑽
睡前消息【17-09-27】說法很多,信不信由你
嘀嘀打車的推廣方法有哪些?為什麼比搖搖招車做的效果好?
#書摘#2016.7.20
四點理由,為什麼說滴滴和優步合併根本不可能?

TAG: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