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懷舊》序
以前受某出版社邀,給齊如山先生《北平懷舊》一書作序,時間久了,都忘記曾寫過這麼一篇文字,前幾天翻出來,覺得頗合現在中學生閱讀題文化散文的路數,便出成閱讀題給學生做了,學生說這文章寫得好,頗可欣慰。
—————————————————————————————————————————
遺民筆記,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很特別的類型。
每到王朝鼎革之際,對舊朝葆有眷戀之心的舊人們,便總想以己之筆,去記述那些回不去的過往。若兩宋之際作《東京夢華錄》的孟元老,他心中的那座東京,只能如古人夢遊華胥,才得一見了。
我聽說老開封流傳一句古話說:「開封城,城摞城。」1981年,考古工作者真發現開封城下疊了六座古城,這其中就有孟元老的東京。我小時候第一次知道這件事,心裡便想著長大了一定要去開封看看。長大以後,雖然知道地下的城市是無法重見天日了,但幸好可以看看孟元老的書,隨著他一起去看看曹婆婆肉餅的鋪面,他頰齒留香,可惜我卻是吃不到了。
離地八米,相隔千年。
這種極大與極小的對比總讓人生出無限的感慨。煌煌五千年國史,自從周人發出「彼黍離離」的哀嘆,到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無論漢唐,那無比宏麗的國都,皆毀滅於天災與兵燹。所以我們不能不格外珍視那些遺民的筆記。歷史書上從來不會太措意描述城市的,而筆記里,那些城市卻是格外的鮮活,它們像是一個證據,證明我們的祖輩曾經那樣生活過。
北京,也曾有過這樣慘痛的歷史。元代建都時盡燒舊城,李自成逃竄前燒了太半明宮,清末洋人入寇燒盡圓明園……這都是不忍提起的遺憾。但北京畢竟比其他古都要幸運,清修皇宮,亦本明宮規模,後來清帝遜位、北平解放兩遭世變,北京都奇蹟般未遭戰火荼毒,保留了它的原貌。
但原貌雖存,卻依舊並不能避免歷史的洪流席捲而過。舊的帝都,終歸還是被更新的京城淹沒了。那箇舊時代,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的最終剪影,是遜帝溥儀特赦後自己買票去了故宮。
皇帝沒有了,這塊土地上的一切也都日新月異。城牆拆掉了,鋼筋混凝土的叢林肆意生長,每一個街區都充斥著喧囂。我們只能去瞻仰舊日的宮殿、遺迹,來緬懷消逝在風中的過往。只可惜走到何處,也都是人潮起落,拍一張純粹的宮殿尚且難得,我們更難以靜心去感受那些歷史。我們應該慶幸,還有那些舊人們的筆記,可供我們去思考懷想。
這本書的作者齊如山先生,正是這樣一位舊人。
齊如山,說起來可能很多朋友並不熟悉。但我們都知道梅蘭芳,齊先生正是梅蘭芳先生一生的摯友。他作為一位造詣極深的戲曲理論家、民俗藝術家,為梅先生提供了無私的幫助,如果沒有他,或許就沒有名滿海內外的伶界大王。
先生1875年生於河北高陽,19歲入京師同文館,自此除了曾短暫遊學歐洲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十年,都在北平度過,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夜坐去了台灣。他對於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極為熟悉,並且擁有著極深的感情。
看官手中的這冊小書,由齊如山先生的五本小書匯成,這五本書雖然側重不一,但都通過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記錄了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北京城。若名勝古迹、商業文化、市井百態,乃至民間軼聞、前清掌故,當然還有先生最擅長的京戲等等,是寫舊日北平不可多得的佳品。
而要說起這本書的氣質,我想大抵可以概括為語淡味長、情深意重這八個字。
前代的遺民筆記,國即破,家亦亡,追思起來,興亡之恨尤重。而齊先生面臨的世變,國破而城未壞家未亡,加之他思想頗為開通,對於前朝他早就覺得不亡是不可能了,所以不曾像同光遺老詩人那般有著守節的想法。他的文章,也因為沒有這層憤慨,而很能得謙謙君子之氣,讀來舒服又不失公正。
譬如先生寫前清宮禁,有三件事值得留心:紫禁城裡的醬缸熏著了來訪的洋人,從庚子年說要移動位置,一直到王朝滅亡都沒執行;宮裡的太監懶惰非常,皇帝不經過的地方從來不事洒掃,先生戊戌年進宮,太和殿外荒草滿眼,丹墀上居然看到許多人糞;紫禁城西北角一帶居然有很多太監的親戚本家在住,飯鋪、茶館、賭局乃至大煙館都無所不有……
又如《北平小掌故》中,記載慈禧事頗多,若西醫給光緒瞧病說「皇上沒病」,導致慈禧仇外之心日熾,終於釀成庚子之變;又如慈禧在甲午兵敗後找德國人談重建海軍,商定要僱傭智利船員,慈禧很高興,說智利「又智又利」,可惜為時已晚;又如義大利租界立了電線杆,欽天監上摺子說有礙宮中風水,慈禧責命總理衙門照會意方拆去,對方始終沒有回答,慈禧也便沒敢再問……
就是我所認為的語淡味長了,這冊書讀起來,總像是在飲一杯極醇厚的酒,得到的並非激烈的感慨,而是不盡的餘味。清之滅亡,我們看過太多的歷史書,說什麼內憂外患,說什麼腐敗嚴重,但歷史書的描述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並不真切。透過齊先生淡淡的筆觸,一個王朝是為什麼滅亡的,還不夠明白么?
而齊先生想必在這一點上並未多加措意,他的初心,不過是想把自己心中的那座城市記錄下來而已。齊先生的筆下,總透露出對這座城最深沉的愛,這份情深意重,在其他的遺民小說中也是極其少見的。
比如他提到一個美國人,離開後心心念著要永遠呆在北平,說北平人熱情,家庭永是溫暖甜蜜的,回國後總覺得寡淡無趣;又說北平的風俗優良,商家絕無機巧奸詐,店鋪老闆說起話來和氣規矩、不卑不亢……這些都說得太絕對了,哪能個個外國人都想留在北平呢?天底下又有哪有一個城市沒有姦猾之人呢?對於這種類型的書,出現這種誇張似乎是很不合適。可是我讀起來,總覺得格外親切,就像當年我祖父跟人誇耀孫兒多聰慧。我自非那麼優秀,但天下老人眼中沒有不聰明可喜的孫兒。
齊如山先生所寫的其實是自己心裡的那座北平啊!他滿懷興味地記錄下當時的名勝古迹、風俗掌故、世態人心,乃至於小各色手藝、商行,說起來也是滿懷驕傲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談起各色器物的座架,覺得神乎其技,也只有北平的工藝最好,便滿懷熱忱地說:「總想倘能把舊有的優美的座、架,搜集了來,開一博覽會,必能為我國工藝界放一異彩,亦能為國爭光。」
這份心意,讓人當時就覺得心頭一熱。
就讓我們回到齊如山先生心靈深處的那座老城吧。讓他領著我們,從帝京的中樞紫禁城,一路走來,看看這裡方正敞亮的建築、街道,和相熟的生意人打個招呼,再去陶然亭和文人們避暑雅集,聽他們說些趣事、作幾句詩,晚間到小鋪子里點幾道有名的地方菜,趁著微醺,可莫忘了去戲園子里聽梅先生的戲……
出門上街,你會恍然發現,燈火通明,車流喧囂,群樓高可摩天,俯瞰著這個已然不是舊日的國際大都會。有多少書里的人物,也曾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哭於斯,他們也曾行走在你駐足的地方,或許也像你一樣回首遙望。
但歷史還是滾滾向前,今日湮沒昨日,我們的今日也正被明日所覆蓋。你望不見他們了,未來的人們又望不見我們。像是傳說里的王質,在山中砍柴的時候偶然下了一局棋,卻朽壞了斧柄,回去了以後,發現自己熟知的那些人都已不在世。
到鄉翻似爛柯人,我懂你的感慨。
推薦閱讀:
※北京,沒想到你是這種春天!
※明天就北馬了,給新人嘮十塊錢的
※「北京病人」,你為何暴戾又沒脾氣?
※北京哪裡的雪景值得一看?
※我只能相信努力奮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