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同一個世界,同一種文化

台灣大學的呂世浩老師在MOOC平台上課時,開頭問了學生們一個問題。他問,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多了一樣東西,這樣東西是什麼呢?

我暫停了課程視頻,停下來細想這個問題。每個人比起以前,究竟多了些什麼呢?是多了個網路ID,還是多了個手機號?這兩個答案我都不滿意,因為還有很多人沒有用手機,也沒有上網。

繼續播放視頻,呂老師說,每個人比起以前,都多了一個英文名。

聽到這個回答,我不僅會覺得呂老師幽默感十足,還能體會到這個答案背後的故事。

這個故事很有畫面感,從迪亞士繞過好望角開始的大航海時代,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國建立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國,再到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超級國家。全球化的進程如江河入海,勢不可當,英語順勢成為世界橋樑般的通用語言。整個世界開始認同同一類價值體系,普世價值觀開始出現。文化,正在加速融合與同化。

如呂老師所說,這是一個正在巨變的時代,每個人都正在經歷人類文明歷上前所未有的大變化。這個時代給每個人增加的,其實遠遠不止是一個英文名,還有背後一整套如空氣般無處不在的文化。

和許多人一樣,我多了一個英文名。和許多人不一樣,我知道自己為什麼多了一個英文名。正是多了這麼一丁點知識,我多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和做出選擇的能力。

本體論上的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並不是呼籲環境保護的意思,我們又可以稱其為反超自然主義。也就是說,一個自然主義者,會否認所有超自然現象或物體的存在。

我就是一個自然主義者,在我的世界觀里,不存在美人魚、聖誕老人、上帝、土地公、雷神、神秘生物、占卜算命、星相學、心靈感應、超能力者、靈魂、幽靈、彼岸世界等等超自然的東西。

與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大陸很特殊,因為其官方在義務教育系統中已經加入了無神論因素,自然主義作為一種默認意識形態,在增添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傾向之後,被當作理所當然的真相灌輸給廣大學生們。這導致的一個糟糕的後果是,許多學生未曾對自然主義進行深入的反思,他們在聽到一些反對自然主義的論證之後,便輕易地拋棄了自然主義。就像學生們並不是深刻地意識到吸毒有害身體健康,一旦聽到有人說吸毒對身體健康無害,哪怕這樣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出於迷茫或逆反的心理,也迅速投入到毒品中去。

這意味著,自然主義也有堅定程度之分。我個人就是一個非常堅定的自然主義者,一些人則可能是容易動搖的自然主義者。比如說,一些人真的相信星座或塔羅牌,相信一個人出生在某個月份或者在一堆卡片中抽出某張卡片,意味著什麼值得嚴肅考慮而不僅僅是娛樂消遣的東西。一個堅定的自然主義者,是不會為任何偽科學所動搖的。

自然主義會帶來許多後果,其中之一是,它會導致信仰宗教的人越來越少,這將使得受到宗教影響所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逐漸解體。但是,它沒有為空缺出來的社會秩序提供新的建議。自然主義殺死了上帝,卻沒有給出替補。當然,這也許不是自然主義的責任。自然主義只是說某些人們以為存在的東西其實不存在。自然主義並不做價值判斷,它沒有說什麼東西比其他東西更有價值。

方法論上的理性主義

在今天,方法論上的理性主義,其實就表現為科學的力量。這裡的科學指狹義的以數學語言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如果我們把這個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群體看作一個又一個俱樂部,那我們有游泳俱樂部、圍棋俱樂部、占卜俱樂部、中醫俱樂部、鋼琴俱樂部、日本動畫片俱樂部、好萊塢電影俱樂部、登山俱樂部、電子競技俱樂部、佛教俱樂部等等不同的俱樂部。在所有的俱樂部中,最重要的一個俱樂部,就叫做科學俱樂部。

科學已經被公認為最有效地獲取知識的方式。而「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口號,如今也被所有人當作默認的前提。如果政府部門需要政策建議,官員們古代可能會去尋找宗教領袖的幫助,而今天則會徵求科學家們的建議。現在,不相信科學的人,已經被我們稱之為反智主義者。而反智主義已經被當作「智商低下且死不悔改」的近義詞了。我們默認反智主義者說的話都不需要嚴肅考慮。

前幾年在網路上還流行起一個短語,叫做「這不科學」。「這不」後面其實要接形容詞,而「科學」並不是形容詞。所以這個短語其實是把「科學」當作形容詞在用了。這個形容詞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正確」。當我們說某某事情或者某某判定「這不科學」時,我們就是在說「這不正確」。如此看來,科學已經成了判定是非對錯的標準了。

然而,雖然大多數人都認可科學的價值,但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科學素養。根據2010年發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只有3.27%的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如果大家去搜索調查題目,就會發現要完成這些題目根本用不著大學學歷,只要初中成績不差,就能答對這些科學中的常識問題。這個調查結果意味著,中國大部分公民都不具備科學常識。

科普之路的確任重道遠。但不管怎麼說,科學事業至少在人們心中佔據了崇高的位置。越來越多地人會投身於科學事業之中,整體來看,前景很樂觀。

價值觀上的個人主義

與個人主義相對立的概念,是集體主義。在中國長大的小夥伴對此應該深有體會,我們就是在一個集體主義文化下長大的。小時候,老師還會批評某些同學沒有集體榮譽感。「集體榮譽感」在個人主義文化下是一個很罕見的辭彙,只有在軍隊等特殊的集體組織中,人們才會強調集體優先於個體。

其實,只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個人主義,我們就會發現個人主義只有在生存物質不太稀缺的時候才會出現。當群體中的個體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時,人們會期望用集體規劃來代替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這實際上是讓強者被迫補貼弱者。因為強者生產出更多的物質,最後都需要均分給弱者。

一旦物質相對充裕,人們日常所慮的大部分問題,不再是吃飽飯的問題,那麼個人主義價值觀就會興起。每個人都開始強調「我」的利益,表達「我」的訴求,都在問「這對我有什麼用?」、「這對我有什麼好處?」等問題。個人不再是集體發展自我的工具,集體反而成了個人自由選擇棲居的場所。

人類既不是如老虎一樣的獨居動物(個人主義,或者更貼切地叫個體主義),也不是如螞蟻一樣分工特化了的群居動物(集體主義)。人類介於獨居和群居之間,只是更偏向群居一些。

這種對於個人來說有著超高自由度的局面,只有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後工業革命時代(或人口較少,競爭不激烈的地區)才有可能出現。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住所、工作、婚姻對象等等,不再受到來自集體的約束。一旦一個人覺得自己受到的約束讓自己無法承受了,那他/她就可以換一個集體,甚至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也是可行的。

英國可以算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極端體現,日本則是一個集體主義觀的極端體現。之所以不說美國,是因為美國是一個文化多樣性極強的國家。中國處於英國和日本之間,更偏向日本。西歐國家則更偏向英國。

一些人可能會設想,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可以平等共處,然而這些人的想法過於單純。哪怕是在日本,年輕人也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對企業的終身僱傭制有越來越多的抱怨。我預測,隨著全球文化的一體化,未來個人主義價值觀會更加普遍。

慾望的同質化

在北京市海淀區鳳凰嶺,有一座神奇的寺廟。有許多清華、北大畢業的高學歷人才在龍泉寺剃度出家。住持釋學誠會利用互聯網弘揚佛法,其僧團更是有著不俗的科研實力。

之所以說這所寺廟很神奇,就是因為這所寺廟的許多人,有著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慾望。

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無非是財色名。但出家人不積累個人財富,不追求個人名望,還要剋制色慾。一般情況下,高學歷人才在社會中可以輕易獲得大多數人想要的財色名,而龍泉寺的一些僧人,卻反其道行之,這讓我這個學心理學的,萌發了對龍泉寺僧人強烈的研究興趣。

文化的同質性越來越多地表現為慾望的同質化,我們想要的東西變得越來越相似。我們想要更多的錢,更寬敞的房屋,更豪華的汽車,更漂亮並且更體貼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總而言之,我們想要更多的人羨慕自己,而如今人們羨慕的對象越來越單一。

龍泉寺的僧人會有多少人羨慕呢?微雕圈的大師有多少人羨慕呢?電子競技的世界冠軍有多少人羨慕呢?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如果一個東西不能轉化為金錢,那麼它似乎就一文不值。而一個人一旦沒有擁有多少金錢,或者多少可以轉換為金錢的其他資源,那麼這個人就不值得羨慕。換言之,在金錢萬能的時代,人們要麼羨慕實際上的有錢人,要麼羨慕潛在的有錢人。其他東西,似乎都不值得羨慕。

我不會說什麼「金錢是萬惡之源」之類的愚蠢的話。作為交易工具的貨幣是人類發明過的最好的東西之一,它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讓人們從以物易物的交易中解放出來。換言之,金錢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自由。人們可以隨時售出自己的資源(智力資源和體力資源),然後換到一定數量的金錢,再在巨大的市場中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無論自己想要的東西多麼小眾,只要有利可圖,你就能買到最能滿足你個性化需求的東西。這種場景在人類還沒有發明金錢之前,是不可能出現的。

但以獲取金錢為價值導向的文化,就會導致人類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潭。人們會爭相購買他們不需要的東西,僅僅為了讓其他人羨慕自己有能力購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就像人們爭相用皮鞭抽打自己,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挨打能力究竟有多強。可悲的是,抽打得多了,很多人都開始享受這個挨打得過程了。

在許多問題上,我都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科技水平會越來越高,人類的受教育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利他主義行為也會越來越頻繁。我甚至相信,即便沒有我和我的朋友們在批判性思維教育上的努力,人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會越來越高。但是在消費主義的盛行上,我沒有那麼自信。

太多的人,對自己的人格價值沒有信心,要從自己能買得起多貴的產品或服務中尋找信心。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郵箱:Reason_Think@126.com


推薦閱讀:

經濟全球化對貧困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
一個大國分裂解體成許多小國家,效率會不會提升?
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區別?
如何評價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72次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

TAG:文化 | 全球化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