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道—中國百年傢具(上)

丹納在他的《藝術哲學》說過:每個形勢產生一種精神狀態,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相適應的藝術品。想必,中國傢具也一樣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吧。

其實自1902年始,許多工藝局、手工業工場已經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部分是由官方或商人主辦的。使傢具製造逐漸淡化了明清時期的作坊生產和上門定製的局面。到了1920年前後,全國木器工場和作坊以及手工藝者已遍布各地,手工業工人隊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江西贛縣的彩繪皮箱、江西鉛山河口鎮的柳木器、上海的硬木傢具、北京的雕漆傢具、揚州的螺鈿傢具等,都在傢具界的翹楚。1914年,北京雕漆屏風在獲巴拿馬博覽會一等獎。也掀起了一個小的熱潮。但由於外來文化的進入,大批青年人對外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推崇,更多的能夠改變生活的新產品出現,以及傳統傢具價格較昂貴、加工工藝繁雜等原因,以致新式傢具在各大城市中逐漸興起,傳統傢具則退居次要地位。

北京故宮有一張慈禧坐在沙發的照片。清道光(1842年)清政府受賄於英帝國,自此以後,英國、法國、沙俄的商人將沙發運銷中國,供權貴闊人享用,壟斷了中國的市場。到了清光緒十四年底(1888年),在上海有一個靠收購舊貨、舊木器為業的中國人,名叫毛茂林,一次他偶然收到一隻外國人的舊沙發,拆開後著手進行研究,爾後他在上海四川中路靠近香港路一個弄堂口開設了上海第一家沙發店,取名「安眼斯」,同時兼營荷蘭、比利時引進的席夢思。

當1892年,清政府派出的採購團漂洋過海,到瑞典的愛立信訂購電話的時候,意味著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潮我們再也無法試圖擋在門外了。歐洲人帶著對東方文明的神秘感和淘金的熱情,湧入了中國,而傢具生產也出現了中國傳統傢具與「西式中做」的新式傢具並存的局面。

當時的傢具大多數是仿製西方流行的款式。早期有法國路易十五式(洛可可式)、路易十六式、英國維多利亞式及德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等傢具。這些主要出現在東部沿海地區。尤以上海地區為甚,像我們所知道的海派傢具。北京高碑店有個傢具店,叫外灘故事,有一陣經常去逛,那裡有很多這個時期的海派傢具,從這些傢具上面,能夠清晰的看到「西式中做」的痕迹。而被日、德、俄三國因為土地而膠著的遼東半島和膠東灣地區,則呈現出很明顯的日、德風格。在青島和大連老城區目前還遺留著一些類似風格的建築和傢具。

20年代末30年代初,哈爾濱已經成為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的就有34家,是當時中國的一個金融中心,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到了1809個。目前在哈爾濱還可以找到當時設立的11個國家的使領館舊址。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1928年5月,哈爾濱車站已經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客票。

俄國的十月革命,使大批俄國貴族通過西伯利亞地區,沿著鐵路湧入了東北,也帶來了具有明顯俄國貴族特徵的傢具和生活用品。帶來和中國傳統生活方式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而與之同行的也有一部分以義大利人、德國人為主的歐洲人,他們在被稱為東方小巴黎的哈爾濱,開始了他們的造夢運動。至今,在哈爾濱依然能看到很多工藝主義運動時期的建築和傢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東北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通過這一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此傀儡政權「領土」包括現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內蒙古東部及河北北部。而大批日本僑民的湧入,也帶來了讓他們聊以自慰的家鄉的建築、家鄉的傢具和生活器物。

很多時候,傢具在詮釋著人類文化的生存軌跡和動物本能的生存狀態。在大清國消亡到新中國成立的這段時間,各種式樣的傢具在我們的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著。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设计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