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次旅行

作者:玲子

玲子老師的讀書筆記(二)

一個幼兒教師究竟需要掌握多少學科知識?到底是有問必答,還是問題不斷,哪一種教師更好?成人為兒童的學習在多大程度上提供鷹架式(支撐式)幫助?什麼時候應當讓兒童自行其事,讓他們按自己的速度去探索?它是延續不斷的、一再出現的辯證思維的過程,它從來就不會停止。這正應了古人的一句話:學無止境。

老師和幼兒一樣感到真正的好奇

韓愈在《師說》中有這樣一句話: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細細想來,我們的先人真的不簡單,因為這種卓越的見解在今天一樣適用。

該書中有幾處提及到這種理念:如果教師有時能和兒童一起感到真正的好奇,那將是一件大好事,因為這樣就會給教師以更多提問而不是回答問題的實踐機會。老師需要提問,也需要更多的怎樣找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的答案的方法。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幼兒園教師,已經沒有了那種可貴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懶得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能回答幼兒更好,不能回答也就用兩句話將孩子打發了。所以我們非常希望老師們對孩子在學習、遊戲和生活中的探究,保持一種開放姿態,重視孩子的奇思妙想,給他們一個支點,如為孩子提供一個答案、一個事實或一種技能等,幫助他們繼續從事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活動,而我們也和孩子一起探索,一同成長,收穫知識,享受快樂。

多種途徑再現兒童的活動

魯比說:「我希望教師成為敏感的兒童觀察者,真正地注意兒童的遊戲和語言,以及知道他們在學習什麼。教師把他們觀察的東西記錄下來能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因為只有一個好的兒童觀察者才能計劃一個生成課程。」這段話傳遞給我的信息之一就是,老師們所做的觀察記錄,是尊重孩子的原生態的記錄,它能幫助我們再現兒童的活動,為我們做研究、定計劃和評價提供依據。

《遊戲就是兒童該做的事情》描述了這樣的狀況,「當成人畫或寫的時候,他們在給兒童作出示範,兒童也嘗試畫或寫。」一個有心的老師會經常就兒童和自己所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發生過什麼事情?用筆(文字)來記住它,這將幫助我們成人和幼兒一起記住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並為課程的計劃提供建議。當然複述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或者是運用圖像的,這都有助於我們在未來的日子裡一同去回顧它以及談論它。

我們幼兒園裡經常做的一件事是有老師在孩子們沉浸在活動中時,將其活動場景拍攝下來,然後回放,讓孩子共同回味那一刻,並用語言來複述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會涉及到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我認為這對孩子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好處。

把環境作為一種吸引的手段

《遊戲就是兒童該做的事情》一書中這樣提議:「教師在遊戲中的作用總是從物質環境開始,把舞台準備好。從發展的角度看,物質世界的知識最先習得。」教師先把易取的、有多種用法的和具有吸引人的具有審美特徵的材料和工具用來裝備環境。反過來,環境吸引兒童行動。「仔細的觀察會發現,什麼東西既能適合班上個別兒童的需要,又能符合大家的興趣和需要——課程就是這樣開始發展起來的。」

一直以來,無論是條件非常好的幼兒園還是條件很落後的幼兒園,都在追求一種適合孩子活動(戶外運動、遊戲、玩耍)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有可以玩水的、玩沙的、可以種植和飼養的地方,有草地、大樹、土坡,有各種各樣的玩具,孩子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攀爬、滑滑梯、盪鞦韆、走、跑、跳、滾輪胎、挖蚯蚓、玩沙土、看小鳥、捉蝴蝶、種植以及和同伴交流、聊天等等。但為什麼孩子會非常喜歡這樣的環境呢?我從來也沒有去深究和細細揣摩。

在本書的第三章中,魯比讓老師們「羅列出五個柔軟的地方」,老師們所寫的內容大多是我們上面所列舉的,有老師也不明白為什麼魯比要這樣做,魯比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所有代表了柔軟的物體的共同特徵是感知的呼應性。當你觸摸水、鞦韆、草地、蝴蝶的翅膀時,它們對你的觸摸會有反應,它會移動。感知的呼應性是任何休閑環境中的一個關鍵的特徵,在幼兒園這樣的環境中加入更多具有柔軟性的東西能使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人更舒適。從魯比的這番話中,我悟到了什麼叫「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布置家庭作業和與家長交流信息

在本書第十章《蠟燭時光》中,有一段教師與幼兒的談話「它們的眼睛為什麼在黑暗中會發光」,孩子們都憑藉自己的經驗爭論不休,老師並不提供正確答案(事實上桑德拉老師也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麼),她說:「這兒給你們布置家庭作業,你們回家後,可以問問家裡的人,他們對於為什麼動物的眼睛會在黑暗中發光的問題是怎麼想的。我們明天還要繼續討論。」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班級里提問時,小朋友們會模仿同伴的話。但當他們從家裡帶著答案來時,他們的回答就精彩紛呈了。在幼兒園裡布置家庭作業是可行的,當然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督促孩子完成以讀寫算為目的的作業,而是旨在促使家庭成員對幼兒在幼兒園裡探索的活動主題進行真正的討論。家庭成員有哪些想法?他們有哪些經驗?回家詢問他們,回到幼兒園來再進行討論,互通信息。通過老師的提問,幼兒可在家庭與幼兒園之間構築起一座橋樑。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關於家庭我們可以生成課程。本書中《你家有些什麼人》就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這與我們幼兒園開展的活動很相似,但他們還顧及到一些非傳統家庭結構(如離異家庭)孩子的內心感受,魯比雖然有些擔心,但仍相信馬妮老師會照顧到孩子的自尊心,她不會做任何事去傷害薩拉或任何其他孩子,並支持她去實現這些價值觀。

讓我感到非常震驚的是,我在本書中發現了遠隔重洋的美國的老師也會碰到家長提出來的和我們一樣的令我們困擾的問題:「我的孩子在這裡只是玩耍,將來到一年級能適應嗎?我是否應當把孩子送到真正的幼兒園去。」必須承認的是,雖然說我們的家長的教育理念還比較落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們還是認可幼兒園的一些做法的。我們將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家長們更了解我們的工作,比如,當孩子們在幼兒園裡向家長不斷解釋一些活動,不斷地說:爸爸,你看這是我做的,媽媽,你看這裡是我在為大家講故事時,家長一定會覺得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是快樂的,他們真的長大了。

家庭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比如布置主題牆,共同製作幼兒成長檔案冊,這是需要許多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多種調節能力。如自己的覺察能力和樂於給他人提供幫助;能採用一種具有批判風格的科學的研究和持續更新有關兒童的知識;對家長的作用、與家長交談、傾聽家長意見以及向家長學習的能力等。

[緩更通知:竹醉這一周要出一趟遠門,北上長春去向前輩們學習(順帶看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嘿嘿)所以,暫時緩更一周噠~大家有什麼問題和建議,私信&留言都可以哈。]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3MGdaQWN2RU1wWk5yWTlpOXgzU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學前教育中的「學習故事」是什麼意思?
自學「學前教育」可不可能?
知乎學習或想了解「學前教育」的用戶多嗎?如果開展學前教育方面的Live,會有人願意參加嗎?
新入職的幼兒園教師如何有效管理幼兒?

TAG: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学 | 幼儿园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