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時代,我們怎麼平衡自己的生活
1 倍速播放的怪圈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生活陷入了倍速播放的恐懼中。事情最開始源於聽各類音頻,我發現:如果將音頻1.5倍速播放,大大節省了時間,我就可以聽更多音頻了。
這種情緒迅速蔓延到工作與學習中,做事總想快點完成,好再去做下一件事,那時我想:如果我的生活也可以倍速播放該多好。
當我體會到倍速播放的快感後,我總還想讓它更快,這樣可以得到更多。
但是,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輕鬆了多少,學習也沒起色,要聽的課程仍然有很多,想看的視頻還是看不完。
有一天上班晚上回去,地鐵剛停穩,我就快步奔出去,和身邊的很多人一樣。大家蜂擁上了扶梯,恨不得搶出一分一秒。
這時我聽到身後有一個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問:「媽媽他們這是要去幹嘛?」媽媽跟他說:他們著急回家呢。
我的腳步慢下來了,是啊,我這麼著急,是要幹嘛。
電梯有人擋路煩躁不已,地鐵擠不上去氣急敗環,排隊等候滿口抱怨。我們每天非常勤奮,忙忙碌碌,想讓生活加速度,卻陷入了這樣的無限循環。
2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總有人說:我讀書特別快,每月閱讀幾百本書。
曾經的我也是這樣,兩三個小時看完一本書,一年可以讀上百本書。然而,過段時間我再去看讀過的書目,竟已不記得,我究竟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
不知什麼時候,讀書,變成了快速划過全部紙張的完成成就感,而不是,這本書對我的生活工作有啟發,對我理解某個領域有價值。
知識付費的時代到來之後,我們第一次看到充滿乾貨的課程,逼格滿滿的宣傳,於是我們瘋狂買買買,學學學。
買過很多課程,看過很多大神,聽過很多乾貨,然而除了在聽課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恍然大悟」的認同感外,過後大腦卻依然很空。
看了很多雞湯後,我們覺得,一定是我們學的還不夠多,我們不夠努力,不夠高度自律。
於是,我們給自己設定目標:一天讀50頁書,一周學習十節微課。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們急著快進視頻,倍速播放音頻。
但是,追求數量的結果,只是讓我簡單獲得今天看了幾節課程,聽了幾節音頻的快感。真正對我的知識系統產生影響的,少之又少。
自己還是一樣焦慮,生活照舊。
我們越是求快,越是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越是會掉入到「做得多,得到少」的境地。
網上最近盛傳著一種概念,叫做「低水平勤奮」。用來形容學過很多課程,卻仍沒有進步的狀況。
一方面,明明很努力,學了很多也看了很多,另一方面,收穫很少,思維與做事能力還原地踏步。勤奮不一定成功,你只是看起來很勤奮的樣子。
3 我們為什麼陷入了這種怪圈?
(1)大腦的鍋
我們的大腦不喜歡延時滿足,靜下心來思考知識背後的邏輯,書籍背後的規律,帶來的快感來的太慢了,不如我今天看完了一本500頁的書,所帶來的成就感多。
正如關於延遲滿足的經典棉花糖實驗中,小朋友控制不住自己吃糖一樣,你也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腦去追求新鮮和刺激感。
我們希望快速把書讀完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前進去獲得更多更多,取得更大的滿足感。
(2)社會的浮躁
其實這並不怪你,這個社會都處於加速運轉的浮躁狀態。
成功學與雞湯的理論在媒體的宣傳下持續發酵,我們看到了很多:兩年時間教你月薪3000到年入百萬,7堂課從自媒體小白到爆款文案高手….
在這個傳播極快的年代,每個課程都在張開雙臂告訴你:我的成功可以複製,只要一頓飯錢的投入買了這份課程就好。
現在的大部分在工作的人,最大的目標就是賺錢,賺很多的錢。錢成為這個社會上衡量成功與否的必要標準。
我們懂得了一些知識,就想著能不能變現,看了幾本書就感動了自己,覺得自己非常努力,學會一點技能,就想著多方面發展,成為斜杠青年。
4 慢就是快,應該怎麼做?
(1)刻意練習
有意識的訓練自己:做事情的時候慢下來,多思考,培養刻意思考的能力。面對一個任務,不要上來就想應該怎麼解決,這又回到了自己原來的心理表徵。要先思考,我為什麼做這項任務,我應該怎麼去做?
根據思考的結果把學習的任務動作分解,進行精細化的練習。不斷練習分解動作,足夠熟練後將動作打通形成連貫動作,經過前期的慢後,你會越來越快。
例如讀書,不再要求自己每天讀多少頁書,而是對過程嚴格要求。
在過程中,不僅僅記錄書上的內容,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進行網路狀聯繫。
通過問自己問題的方式:
1.作者用什麼思路解決這個問題?n2.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n3.還能把這個知識應用在什麼領域?
(2)形成微習慣
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刻意練習,可以去培養自己的微習慣。
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它實在是太微小了,小到不可能失敗,所以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每天至少做1個俯卧撐,這成了他培養的第一個微習慣。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
將微習慣的方法引入進來,從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為開始,比如一天至少思考一個知識點。約定一個特定的時間,如晚上8點,對一天的生活進行思考,問問自己:
1.今天我學到了什麼知識?n2.這個知識為什麼重要?n3.它可以應用在什麼領域?
從微習慣入手,你會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像中的那麼難。
很多人說,我還是做不到啊,那是因為你從來沒有嘗試,也沒有體會過慢下來帶來的好處。
原因是,你之所以那麼慢,是因為你從來沒有真正慢過。
改變的真正來源於第一次肯於冒險,嘗試用慢下來的方法獲得了收益,大腦逐漸嘗到甜頭,你也獲得了快感,逐漸就會「安心地慢下去」。
道理就那麼簡單:你從來不嘗試慢,怎麼知道它可以快呢?
寫在最後:
現在已經嘗試慢下來的好處,認真讀一本書,慢下來的收穫比過去讀十本還要多。
寫文章也是這樣,我不再追求一周幾更的數量,而是每篇文章認真的推理思考,不斷深挖底層。
以後每篇文章,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或者是一個思維方式,讓我們一起嘗試慢下來。
「薦書環節」
微習慣的培養是一種很好的讓自己堅持某種習慣的方式,不像傳統的21天培養一個習慣那麼艱難,微習慣因為微小,所以幾乎不可能失敗,沒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
這本《微習慣》可以說服你,看看作者是如何培養習慣與採取行動的。
這本書我放在了公眾號後台,在「實說星語」後台回復「微習慣」就可以看到這本書啦。
推薦閱讀:
※扎克伯格寫了26個時間管理方法,然後我們該怎麼做?
※On time management
※做自由空間的高產者
※睡前時間管理,你管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