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日報Vol.120]山東濟南歷城發現戰國大型墓葬和周代木構水井
為配合濟南市新東站片區安置房建設工程,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於2016 年8月至12 月對歷城區鮑山街道梁二村發現的兩座戰國墓和兩座周代木構水井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M1 形製為「甲」字形豎穴土坑積石木槨墓,開口距地表約1 米,方向185°。其東側上部填土被破壞,中部被破壞至槨室底部,西部保存較好。墓道殘長12.75、殘寬7~9 米。墓室口長22.85、殘寬21、至二層台深5.8 米。墓室四壁自開口至二層台呈4 級台階狀內收,墓道兩壁亦呈台階狀內收。台階加工較為規整,均先塗抹一層淺灰褐泥土,再刷以白灰。填土最下為一層較純凈黃褐土,其上為灰褐夾黃褐斑花土,層層夯築而成,四周較中部略高。夯窩平面呈圓形,圜底近平,直徑3 至5 厘米、深1 厘米、夯層厚10 至30 厘米。據殘存部分推測,墓道填土先於墓室填土夯築,先在墓道北端與墓室相接處用填土夯築成台階以連通墓室南壁東西兩側台階,然後再填封墓室。墓室最下層填土之上的東南、西南角各有一隻殉狗。槨室寬5.35、長6.5、深2 米,其內四周以大型石塊壘砌,石塊間填以卵石和蚌殼。槨室被嚴重破壞,僅存北側和南側下部砌石,其餘兩側及棺槨、人骨、隨葬品等均被擾亂無存。前期征繳出土器物40 余件(組),多已殘損,目前初步統計相對完整的有青銅編鐘19(鎛鍾4、鈕鍾15)、句鑃9、蓋豆4、罍1件,另有璧形銅環、其他銅器殘片、石磬殘片若干。擾亂填土中採集小金環、銅鏃、銅戈、圭形銅片、玉璧、骨蚌飾等30 余件(組)。墓葬填土中出土骨器、蚌飾等8件;發掘出土銅環2 件。
M2 位於M1 西側約150 米,形製為豎穴土坑積石木槨墓,僅存底部槨室部分,方向173°。槨室長3.5、寬2.4~2.6、深0.84 米,底部先平鋪一層不規則石板,再填厚約0.12 米的鵝卵石,其上置一槨一棺。棺槨僅存少量灰痕,槨長2.2、寬0.98 米,棺長1.84、寬0.7 米。木槨與墓壙四壁之間填充大量鵝卵石及不規則石塊。棺內人骨腐朽嚴重,僅存少量頭骨和肢骨。隨葬品8 件,均置於槨內棺外東西兩側,西北角有銅鐏2,西南角銅戈2、骨雕1,東北角圓形銅盒1,東側中部銅鏡1、銅劍1。另於北部卵石中發現鐵錛1 件。
另外,在M1 發掘過程中,發現其東壁、北側各打破一座水井。兩井形制一致,上部均被破壞,土壙平面近橢圓形,內部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木構井框,由略經加工的木材層層搭疊而成,兩木相交處砍有凹槽。J1 開口於M1 二層台檯面,殘存上口長徑3.5、短徑3 米,殘深4.5 米。J2 開口距地表3.3 米,殘存上部被M1 東壁打破呈台階狀,殘深7.7米。根據井內出土陶片,初步推斷其時代大致為春秋時期。為後期更好的研究和展示,水井發掘出上半部後整體搬遷保護,進行室內清理。
兩座墓葬雖被嚴重破壞,但結構相對完整,隨葬品較為豐富,尤其M1 是濟南乃至山東地區近年來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戰國墓,根據其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測墓主人當為大夫一級的貴族,時代大致為戰國晚期;M2 墓主人為士級別,應為M1 陪葬墓或家族墓。發現為研究齊國葬俗、齊國邊邑、齊文化變遷、齊國歷史等提供了重要資料。保存相對完整的周代木構水井在山東地區也較為罕見,對研究當地的環境變遷、聚落形態等有重要意義。(濟南市考古研究所 歷城區文廣新局 房振 劉秀玲 郭俊峰 王惠明)
(原文標題:濟南歷城發現戰國大型墓葬和周代木構水井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7年7月14日8版)
推薦閱讀:
※[考古日報Vol.118]如園,一個特別的存在——圓明園考古發掘出保存最為完好的園林遺址
※[第0016期]浙江紹興首次發現越國青銅句鑃 距今已2500多年
※[考古日報Vol.90]遼寧首次發現最長的漢代「馬面」
※[考古日報Vol.60]揚州蜀岡考古證實漢廣陵城形似「斗城」 漢墓中首現外國字銘文的龍紋鉛餅
※在戰亂中博物館文物如何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