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與孫悟空的前世今生(一)

提起中國的古典四大名著,論知名度當首推《西遊記》,其中塑造了一個嫉惡如仇,極具反抗鬥爭精神的神話人物——孫悟空。歲月流轉,昔人不再,但是書中所代表千百年來的反抗精神的形象卻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

不同的時代,孫悟空也在經過了不同的改變和衍生創造,賦予了孫悟空更多的形象和設定。而今,在數字影像化的時代,孫悟空早已成為了中國首屈一指的超級英雄,甚至是唯一的超級英雄而輸出全球。在此,筆者便探討下孫悟空的前世今生,欲從文學形象的到影視形象的變遷作一番總結。

說到孫悟空,便不能不提《西遊記》。《西遊記》雖然成書於明朝時期,但是其中的故事取材是經歷了歷史傳記,文學創作,民間傳說融合而成。袁珂在《中國神話史》中便提到,《西遊記》屬於演化小說,而非創造小說。

最早以玄奘取經為本作為文學形式出現的是唐人李冗的《獨異志》:

唐初有僧玄奘往西域取經,一去十七年。始去之日,於齊州靈岩寺院,有松一本立於庭,奘以手摩其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長。若歸,即此枝東向,使吾門人弟子 知之。」及去,年年西指,約長數丈。一年忽東向指,門人弟子曰:「教主歸矣。」乃 西迎之。奘果還歸,得佛經六百部。

沙門玄奘,姓陳氏。唐武德初往西域取經,行至賓國,道險,虎豹,不可過。奘不知所為,鎖門而坐。至夕,開門見一老僧,莫知所由來。奘禮拜勤求。僧口授心經一卷,令奘誦之。遂得道路開闢,虎豹潛形,魔鬼藏跡。至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其心經至今誦之。

從上面的引文中可以看出,這兩處和《西遊記》中的記載是何其相似。第一段描寫三藏取經是以松枝朝向來斷歸期,第二段則是對應於《西遊記》中浮屠山玄奘受《心經》這一章。因此,《獨異志》中所記載的可以看做《西遊記》最早的雛形。只是這時期,還沒有悟空降妖除魔,八戒沙僧挑擔牽馬一說。可見後世的《西遊記》只是以具體人物形象代替了《心經》降妖除魔,趕赴西天取經。

至於悟空的出現,則最早記載於宋朝時期話本小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行經一國已來,偶於一日午時,見—白衣秀才從正東而來,便揖和尚:「萬福,萬福!和尚今往何處?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經否?」法師合掌曰:「貧僧奉敕,為東土眾生未有佛教,是取經也。」秀才曰:「和尚生前兩廻去取經,中路遭難,此廻若去,於死萬死。」法師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法師應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當便改呼為猴行者。

可以看到玄奘取經出現了以為「猴行者」,孫悟空又叫孫行者,猴行者基本上可以看做孫悟空最早的文學雛形,只是這個時期,猴行者雖然號稱猴王,但其形象卻是一位白衣秀才,和《西遊記》中毛臉雷公嘴的猴子相去甚遠。此後猴行者的形象歷經宋,金, 元一直在逐漸的演化。但是《大唐三藏取經話》中記載了不少故事和《西遊記》中相吻合。如:

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

入香林寺第四

過獅子林及樹人國第五

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經過女人國處第十

「元吳昌齡雜劇有「無支祁是他姊妹」(引袁珂《中國神話史》),這時,猴行者又引入了無支祁(同巫支祁)神話傳說。無支祁最早出現於《山海經》,其形象便是一隻水猿,是大禹時代的水妖,後被大禹鎖住,壓在了軍山之下。這一幕,與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類同。可見,這一時期,猴行者在形象上已經無限接近於《西遊記》的悟空了。

近代,有不少學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還受到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的影響。比如胡適就認為孫悟空是個純粹的「進口貨」!雖然《羅摩衍那》中有提到了哈奴曼大鬧楞伽城,和孫悟空大腦天宮何極為相近,而且在不少佛經漢譯的故事裡,出現神猴這麼一個形象,和《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幾乎雷同!但是誰也沒法考證吳承恩是否真的知道有哈奴曼這麼一個故事。不管怎麼說,孫悟空這個形象應當是各個神話傳說的綜合體,無論從形象們還是身上的反抗精神的內核。

到了明代初年,有楊訥的《西遊記》雜劇,其格局目錄已經已經與後世的《西遊記》相仿了。比如:

賊劉洪殺秀士,老和尚救江流。

觀音佛說因果,陳玄奘大報仇。

李天王捉妖怪,孫行者會師徒。

沙和尚拜三藏,鬼子母就愛奴。

三藏托孫悟空,二郎受豬八戒。

女人國遇險難,採藥山說艱難。

孫行者借扇子,唐僧過火焰山。

靈鷲山光聚會,唐三藏大朝元。

可以看到,雜劇《西遊記》中取經五人組已經全部齊備了,只是這裡的孫悟空的形象沒有《西遊記》中那麼鮮明,完整罷了。如此觀之,以網路時代來看,吳承恩的西遊記幾乎算是《西遊記》同人文,只是比原作更加優秀罷了。

到了吳承恩《西遊記》,特別是在前七回中,高舉齊天大聖旗,踏南天,碎凌霄而大鬧天空,叫一聲「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酣暢淋漓!正也對應了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此,一個極具反抗主義精神集大成的神話人物形象——孫悟空,便躍然紙上,從此流傳千百年。

《西遊記》的故事以及孫悟空的形象與古代一樣,仍舊非一成不變的。回歸當代影像作品,《西遊記》和孫悟空仍是取材最多的古典文學以及神話形象。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所代表的反抗精神,一直是所有關於悟空作品的內核,任何關於悟空的作品失去了」反抗「的精神,那麼猴子便不再是齊天大聖,金箍棒也便不再是最堅硬的棒子!

註:以上部分引用袁珂老師《中國神話史》研究觀點,感謝袁珂老師為中國神話研究所做的貢獻。

下一節,開始探討當代西遊影視作品中的孫悟空!


推薦閱讀:

讀一本爛書是什麼體驗?
跟普利策獎得主一起寫故事,是種怎樣的體驗?
Kindle 問簡書 今年你讀什麼書 | 我是尹沽城
書?《我們仨》
閱讀應該帶有目的嗎?

TAG:小说 | 电影 |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