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聊文藝復興|藝術家和藝術史的誕生

繼消失了三個多月以後小歪同學又回來了…總是任性地更新又任性地地消失真是糟糕的小編。由於小編還要兼顧柴米油鹽,所以這副德性可能短期改不了,請大家多包涵……話說回來,n個月前的那篇文藝復興開了個頭,文末還作死地寫了個預告,結果爛尾,一爛就是三個月。現在宣布重新開工。

在上次的文章里我說到,在近現代社會之前,藝術家的身份地位都不咋地。雖然文藝復興時期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大部分的藝術家都很接地氣。可是,到了今天,大多數人都抱有一種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離經叛道的天才,其天賦有如神賜,脾氣古怪,常由於品味過於前衛而不被傳統社會所接納。簡單來說大家覺得藝術家都是奇葩,但很少有人會去想這種印象到底是從哪來的。

這一切,都拜一個叫瓦薩里的傢伙所賜。

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藝術史學家了。他的《藝苑名人傳》是西方世界有記載的第一本藝術史著作,講述了從14世紀到16世紀的260多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傳記及其重要作品。瓦薩里生活在文藝復興盛期,和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等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大師是同時代人。他其實也是一個畫家、建築師,但他的藝術才能實在是公認的非常平庸,反倒是書還寫得不錯。實際上,他不但是書寫得不錯,他直接就是藝術史的開山鼻祖,這點後文會說。

瓦薩里作為米開朗琪羅的門生,他在書中最推崇的藝術家就是米開朗琪羅。他認為米開朗琪羅是古往今來最卓越的藝術家。重點是,他把米開朗琪羅描繪得神乎其神,我們對藝術家的臆斷正來源於瓦薩里的傑作。

瓦薩里筆下的米開朗琪羅是一個憂鬱的天才,他脾氣古怪,不合群,一言不合就發毛,不近人情甚至於傲慢,他愛沉思,間歇性地還憂鬱症發作。其實,除了脾氣古怪以外,米開朗琪羅還是一個完全不講個人衛生的人。據說,他一直穿著同一雙皮靴,因為太長時間不脫,到最後鞋的皮已經和化膿的皮膚粘在一起了,得把靴子從皮膚上刮下來才能脫掉。

但是,瓦薩里卻為米開朗琪羅辯護,說這種孤僻的性格正是創作偉大藝術作品的先決條件。他認為藝術家都應該是避世的,這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藝術的創作。按照瓦薩里的觀點,成功的藝術家若是個人生活混亂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的生命都奉獻於創造美的這項偉大事業上,而代價就是他的個人生活將要陷於不利。瓦薩里的這個觀點已經快變成陳詞濫調了,而人們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往往用陳詞濫調來加以品評。於是人們每逢見到奇葩的藝術家,就會來一句「怪不得,原來是搞藝術的」。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這樣一個統計學分析,調查一下藝術家的成就和他的個人生活的糟糕程度的相關性到底有多少。但我比較相信藝術家的成就和他的個人生活是沒有什麼太大關係的。私人生活一團糟的人其實在哪裡都有不少,無關他們是幹什麼的,但有錢人、明星、藝術家這些人卻常常給人「個人生活混亂」的印象,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其特殊身份使他們尤其容易落人把柄。這就跟紅顏薄命一個道理,紅顏不一定薄命,醜女也不一定好命,只不過沒人關心一個醜女是不是薄命。

大家都知道,米開朗琪羅沒事還特喜歡寫詩。在他寫的十四行詩裡面,他常常把自己的藝術創作比作上帝造人,還把自己叫做神人(Il divino)……也就是說,他覺得他的天分都是神賜的。這難道不就是傳說中的中二病?

米開朗琪羅自己中二病就算了,瓦薩里也跟著添油加醋。他簡直是把米開朗琪羅捧到神一樣的地位了:「他來到世上,是上帝賜於人類的藝術楷模。為了讓人們從他那裡學到高尚的天性,從他的作品裡明白真正的和出類拔萃的匠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我要讚美上帝神恩如海。」

瓦薩里很喜歡寫米開朗琪羅是如何從小就被顯赫的貴族們所看重,年紀輕輕就出席於美帝奇家族的宴會,青年時期就受到教皇的重用,但卻常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而和這些大人物發生激烈的衝突。瓦薩里寫米開朗琪羅和上流社會的交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強調米開朗琪羅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瓦薩里還想說,米開朗琪羅和其他的普通工匠和手工藝人是不一樣的。工匠可是沒有底氣也沒有能力跟貴族精英們叫板的,而米開朗琪羅不但有這樣的底氣,他還常常這樣干,這就是本事,就是牛B!

瓦薩里還提到,就連米開朗琪羅的那些草稿、底圖的殘缺碎片都被貴族競相爭搶,然後被當成聖物一樣地珍藏。這好像有點誇張,但真的有不少人這麼干,而且這些殘片敗畫現在拿出來估計也是可以賣不少錢的。有時真說不清楚,到底是這些東東真有這麼好,還是只是盲目崇拜的結果。

不過,從瓦薩里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文藝復興時期,當個窮畫家半丁點也不光榮。現在我們很少會聽到一個藝術家談錢,確實,如果一個藝術家開口閉口都是錢,人們頂多覺得他是個商人,不會承認他是藝術家。在訪談、傳記里,我們聽到的更多的都是藝術家如何地熱愛自己事業、如何地獲得自己的靈感云云。即使事實上他們也需要錢,但這一部分的想法不太會公開地說。在現在,「窮畫家」似乎不算是貶義詞,因為這個詞只提到了窮,而窮,不一定就代表沒有才華。可是,在文藝復興的時候,作為一個藝術家不被欣賞還窮,真不是什麼光榮的事,因為這就意味著這個藝術家的水平大概也很次。米開朗琪羅在死前可是非常有錢,而且他生前在社會上也被人當成一個紳士來尊敬。名利雙收,這才是那時的藝術家都嚮往的境界。

瓦薩里對米開朗琪羅的描述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不但如此,他寫的那另外兩百多個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品析,也一直影響這今天的藝術評論。瓦薩里以藝術家的傳記來組織材料,這成了藝術評論和藝術史的傳統。他評價一件藝術品時,總會考察出處、贊助人,分析風格和淵源,這樣的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瓦薩里是歷史上第一個認真研究藝術史的人,但他的書更像是一本故事書而不是歷史文獻。事實上,瓦薩里自己在序言里也說,他的意圖並不只是羅列藝術家和作品,而是試圖拔高藝術家的地位。所以,他傾向於神化這些藝術家,彷彿他們的天分完全是神賜的,和訓練無關。他特別喜歡用一個故事:某畫家小時候只是個放羊的,在地上隨便畫畫,被經過的路人發現,驚嘆其雖然沒受過訓練,但天賦過人。放羊的天才當然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但扯淡的是這個放羊的天才故事在書中出現了好多次……

瓦薩里的《藝苑》除了對藝術的評賞,還有爆料名人軼事趣聞、深八生活隱私,就像暢銷小說一樣,這本書在1550年一經出版就大受歡迎。可這時,米開朗琪羅又炸毛了。雖然瓦薩里已經把他捧到天上了,米開朗琪羅還是對書中很多內容不甚滿意。瓦薩里提到米開朗琪羅曾經在畫家吉蘭達約那裡拜師學說他拜過師—這不就等於說他的技藝都來源於後天,而不是神賜的么?不知道他是擔心一直以來辛苦塑造的神人形象崩塌了,還是他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一個神人……米開朗琪羅對這本書不爽的還有另一點,那就是他覺得自己其實是個詩人,而不是什麼雕塑家或畫家。上次的文章里我提到,雕塑家和畫家什麼的在當時的人看來,和建築工地上的工人沒啥區別。詩人算是有文化的人,多少要高級一點。反正就是一個鄙視鏈,實際上誰也沒比誰強,但每個人都得鄙視一下誰,否則內心世界無法平衡。

米開朗琪羅找了自己的學生孔迪維(Ascanio Condivi)給他寫了一部傳記,用來駁斥《藝苑》中的《米開朗琪羅傳》。結果,瓦薩里不得不在第二版《藝苑》(1568年)里作出解釋。他找到了米開朗琪羅的父親簽的、讓米開朗琪羅在吉蘭達約的畫室里當學徒的合同。他在書里引用了這份合約來證明米開朗琪羅曾師從吉蘭達約。藝術史書上第一次使用證據,原因居然是為了「撕逼」……其實瓦薩里是非常尊敬米開朗琪羅的,所以他正是出於一種敬畏的心情,才在書中回應這件事。而且,他還特地強調,米開朗琪羅雖然拜了師,但他的天分在拜師之前就具有了,而且很快就青出於藍。

瓦薩里的書是後來所有藝術史著作的原型。史上第一次,他正式使用了「文藝復興」(rinascita)這個詞。他提出按時間來劃分美術發展的階段,按藝術家的生平來組織敘述,試圖講述各種風格的緣由和起源。總而言之,他確立了一套被後世一直沿用至今的藝術評論的標準。

現在,隨便翻開一本藝術史書,多數是按照藝術流派、時間順序、藝術家來展開,探討某種風格或審美如何演變發展並影響後世,最終串聯成一個宏大的歷史。博物館的陳列安排也多半是按照這樣的邏輯。由於我們看了太多這樣的書,我們已經對此感到理所當然,認為藝術史的主線就該是藝術家和流派。瓦薩里這一套被用了幾百年,基本沒怎麼變過,直到最近才有學者質疑他的一些理論。

瓦薩里把他所在的時代成為文藝復興。他把這種藝術「再生」的發展歷程比作人的生命,有青年期、成熟期和衰亡期;古代藝術在他看來就是屬於比較原始的階段,而他所在的16世紀就是成熟階段。他沒有寫藝術的衰亡期,他說他希望這永遠不會發生。認為文藝復興是對遠古的希臘羅馬文化的重新發掘並發揚光大,並認為中世紀是藝術的黑暗時期,這是沿襲至今的主流觀點。但瓦薩里認為藝術的發展是沿著一個並未闡明但固有的目的,近年來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我也偏向認為,文明並沒有突然地在一千多年間的中世紀失落了,也並沒有突然在義大利得到重生,文明的車輪一直軋在歷史的軌道上,從未偏離。

除了鄙視中世紀藝術以外,瓦薩里還鄙視義大利以外的地方。他首先覺得義大利以外的都是鄉巴佬,義大利以外的藝術都不上檔次。當時的北方,弗蘭德斯地區(Flandres),也就是今天的荷蘭、比利時、德國一帶,是文藝復興重鎮。北方文藝復興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截然不同,但卻同樣出色。結果,可憐的北方佬,瓦薩里在書里幾乎提都沒提他們。這個觀點影響頗為深遠,以致於到後來很長時間歐洲人對藝術都懷著這個鄙視鏈,總覺得義大利的藝術好像比較上道。最慘的還是北方人,那時的歐洲人一向認為那片地方就是蠻荒之地(land of barbarians)。這種態度從學者們對北方文藝復興的稱呼中可見一二,弗蘭德斯的大師們被叫做「佛蘭芒原始派」(The Flemish Primitives)。看清楚了么,人家可一點也不原始好嗎!

瓦薩里的另一個鄙視鏈就是:除了繪畫、雕塑和建築學以外,其他的都不能算藝術家,只能算工匠。這個觀點還真是影響了最近幾百年的藝術研究,那些做掛毯、傢具、珠寶小玩意兒的,後來都被統稱為「裝飾藝術」,和「美術」或「藝術」區分開來。現在搞設計的不敢說自己是搞藝術的,很大程度就是起源於瓦薩里的這個定義。

儘管由上面說的各種局限,瓦薩里仍然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除了寫了《藝苑名人傳》以外,他還是第一批創辦歐洲早期美術學院的先驅。他在佛羅倫薩創辦了迪賽諾學院,然後搞了個新的藝術家行會。上一次的文章里說,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多數的藝術家都隸屬於某個製造業行會,比如:雕塑家屬於石匠行會,金匠屬於絲綢行會,畫家則屬於醫生和藥劑師行會。到了文藝復興的盛期,也就是瓦薩里的時代,他搞的藝術家行會的不屬於任何一個製造業行會,於是藝術家們有了自己的組織,不再受原來行會的束縛,這就等於創造了一種新的職業—藝術家。瓦薩里還找了美帝奇公爵來做美術學院的名譽院長。這一切,都使藝術家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改善。

誇張地說,就是從瓦薩里這本16世紀的著作開始,「藝術」一詞開始具有了今天的含義。西方世界裡,「藝術」這個詞曾經的含義和今天相差甚遠。我們今天所認可的「藝術品」,在當時或許並不被看作是藝術品;我們今天所認為的「藝術」,在當時也並不是同一個概念。維基百科上說,「fine art」這個詞從17世紀起用於表示從美學意義發展出來的藝術形式,由此區別於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這個詞包含了繪畫、雕塑、建築、音樂和詩歌。可見,這時西方藝術的定義已經把那些掛毯、傢具、珠寶小玩意兒的工藝品給踢出去了。

今天我們大多數人會同意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並且它的審美意義遠大於實用目的;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利用技巧使意念中的形象變成現實。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出現了這樣的趨勢:藝術品不再只是昂貴的工藝品,而是包含了藝術家理念和思想的創作。既然是涉及藝術家個人的審美和想像,就必定和他的個人經歷和性格有關。因此如今人們認為藝術家最具有獨創性,這種獨創性也幾乎必然要受到社會的誤解和排斥。我們對藝術家最天真的刻板印象,就是這麼出現的。

米開朗琪羅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用來結束這篇文章正好。傳說中,米開朗琪羅給美帝奇公爵做的雕像完成以後,別人說他雕的公爵不像公爵,這時米開朗琪羅說:一千年以後,沒有人會關心公爵長什麼樣子,但所有人都會記住雕刻者的名字。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假裝在發獃」--關於藝術的嚴肅吐槽】


推薦閱讀:

西方寫實藝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瞎聊文藝復興|藝術家的生存技能
是否應該遏制日韓文化的入侵?
佛教為什麼沒能在歐洲立足,或者融入當地主流文化?
為什麼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對中國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TAG:艺术 | 西方文化 | 文艺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