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夫人和餅師妻子

夫人和餅師妻子

陳可抒/文n

「息亡入楚」是一個很值得感概的小故事,據《春秋左傳》所載:楚王貪戀息媯(息夫人)的美貌,便找借口滅了息國,霸佔了息媯,與之生了堵敖和楚成王兩個孩子,但即便如此,息媯從不與楚王有任何交談,楚王問她怎麼回事,息媯回答說,她被迫一女嫁二夫,無法尋死,便只能選擇無言。nn劉向的《烈女傳》里也記載了息媯的事迹,說她後來設法找到息侯(此時息侯已經被迫做一個守門小吏),兩人雙雙殉情。後來又有人添油加醋,說楚王聽說二人殉情,大為感動,將二人合葬在桃花山上,又有人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廟紀念息媯,四時奉祀。nn故事的版本還有很多,時間久遠,孰真孰偽已經難以考證了。息媯因為國滅家破的關係,誓死不和楚王說話,這大概是有歷史原型的,但我們憑藉一般的常識來看,這楚王也是夠笨的:既然息媯不說話,又何必等她生了兩個孩子以後才去好奇地問詢呢?這神經反射弧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正常人類。nn所以這故事裡一定有不少後人添油加醋的部分,息媯的不言也許只是態度,行動時未必能如此決絕,兩人的殉情或者無奈而痛苦,未必會如此悲壯華美。但歷史就是這樣,總會有人類的美好願望不斷地修正,更美的事物總會流傳得更久一些。nn詩也一樣,息媯的故事已經成為常用的典故了,但詩人們的感慨似乎很難超越這個故事本身。宋之問寫的是:n

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n仍為泉下骨,不作楚王嬪。n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親。n情親怨生別,一朝俱殺身。n——宋之問《息夫人》

從「楚破息」的事件,寫到息夫人「腸斷」的感情,再寫到「息君情更親」的內心獨白,直直寫成了波瀾不驚的敘事體,而最後的「一朝俱殺身」,更是一點也不美,明明是凄美的殉情,卻寫成了案件描寫。nn其它的評價還有很多,如:n

感舊不言長掩淚,只應翻恨有容華。n——胡曾《息城》n應是蜀冤啼不盡,更憑顏色訴西風。n——吳融《送杜鵑花》n銜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間不肯言。n——汪遵《息國》n一生雖抱楚王恨,千載終為息地靈。n——羅隱《息夫人廟》

這些詩,都是從詠史的角度加以描寫,但是,由於息媯的故事已經足夠精彩了,其中的道理也很清晰,所以,這些詩越評論,越無法超越原事的精彩。而真正寫得最漂亮的,當屬王維的四句:n

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n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n——王維《息夫人怨》

看花是情生,滿眼淚是情發,楚王是情障,不共言是情誓。短短十個字,理在韻中,意在言外。nn更有孟啟在《本事詩》中又將此詩敷衍出一個故事,說:寧王宅邸旁邊有一個賣餅人(餅師),妻子纖白明媚,被寧王愛在心裡,花大價錢買回成親,將近一年後,故意把賣餅人叫來,問她:還想念那個他嗎?此女含淚無言。在座文士無不悽異,寧王偏偏還讓大家賦詩,王維便速速下筆,寫下這首《息夫人怨》,諷喻此事,寧王深受感動,將賣餅人妻子歸還。nn這個故事細究起來也是漏洞百出的:王維一向善於明哲保身,恐怕很難用如此激烈的筆墨來進行諷喻寧王,再者寧王既強搶人妻,又當著眾人之面使二人重逢,這種表現也實在太戲劇性了,暴戾乖張又自帶打臉,完全不符合他恭謹自守的性格。

不過,故事就是故事,優美的故事才會傳播得更久,王維的《息夫人怨》寫得很漂亮,超過了息夫人的故事本身,而《本事詩》寧王的故事又讓它成為了戲劇性更強、更有意味的經典。

推薦閱讀:

39.從敕勒部落到突厥汗國
如何看待QQ空間文章「郭靖追黃蓉到底花了多少錢?」,這麼換算對嗎?如果不是,那按照當時價值多少呢?
1805年歐洲各國的經濟和貿易是怎麼樣的?
二戰羅馬尼亞裝甲部隊發展史(1)
在歷史面前,我們都是螞蟻塵埃罷了—記韓國新總統文在寅上任

TAG:文学 | 历史 |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