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旦評,不就是古代的快樂男生嗎?

《軍師聯盟》第一集開頭就講了「月旦評」的由來:東漢末年由汝南郡人許劭兄弟主持,對當代人物或詩文字畫等品評、褒貶的一項活動,常在每月初一發表,故稱「月旦評」。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世俗流傳,以為美談。因而聞名遐邇,盛極一時。

《快樂男聲》專家評審一般由華語流行樂壇的歌手、資深電視人或者其他明星擔任,負責海選和複賽的評判工作,並為選手們給出適當的建議。在海選中,他們給選手打分,並可以現場頒發通過卡,允許選手參加下一輪比賽。在晉級賽中,他們要提名選手參加PK賽,並且在很多場次能直接讓選手晉級。

這有什麼區別嗎?歷史只不過是一個循環上升,自娛自樂的一個過程而已。

東漢官員的選拔方式主要有兩種,察舉和徵辟。徵辟是由皇帝、各級官府自上而下地發現和委任人才。察舉則是地方州郡自下而上地舉薦人才,又號稱「鄉舉里選」。這不就是現在的「海選」嗎?只是那時候是推薦有德才的人當官,現在是選拔有貌藝的人當紅。

海選就是指所有報名選手對評委演唱自選歌曲,評委對其表現作一簡短評價。海選結束後,評委推薦50名優秀的選手進入複賽。

到了東漢後期,外戚和宦官輪流擅權專政,內憂外患持續加重,任人唯親、「貿易選舉」。學而優的儒家士子仕途堵塞,於是挺身而出,發動社會輿論,抨擊朝政,「清議」之風遂蔚為大觀。

「清議」的內容以人物評論為主,一是對腐敗政治的猛烈抨擊,另一種主要褒揚人物才幹和德行風貌。

東漢選舉官員人才以「名」取士,導致社會過度崇尚名節,導致很多士人都被毀了三觀,從從大雅走向了三俗,比如故作偏激、散盡家財、守喪過久、手刃恩仇等。但是越是這樣,越會出現問題,比如有個叫趙宣的為了出名,在父母死後,他竟然在墓室里守喪二十多年,然而神轉折的是,他還沒有耽誤繁衍後代,在墓道里生了五個兒女,最後還是被人揭發。

快樂男聲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家都會痛說革命家史,訴說自己學藝如何不易。比如問選手為什麼來這個舞台,對於像「兩歲就想當藝人」這樣的誇張答案,評委羅志祥直接懟一句「我兩歲還想喝奶呢!」選手同樣是被人揭穿。

在月旦評最風靡的時候,也有兩位評委,一個是許邵,一個是許靖,兩人都出自大族許氏。許靖的為人和品評風格是循循善誘,褒揚、賞拔後進為主。而許邵性格狹隘,排斥許靖的很多言論。很多學者認為,許邵的品鑒特色主要是「善善惡惡」,也就是兩極分化,非黑即白。諸葛亮也認為「許邵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也是就說他擅長褒貶,不會指導和培養學員!

2017年快樂男聲節目中又有選手因遭到導師羅志祥「無情炮轟」而泣不成聲,巨大壓力下選手現場崩潰,羅志祥也是只負責毒舌,只指責,不指導。大概是評委分工不同的原因吧?

同樣,國家廣電局對類似活動的批複就包括:要認真選好評委,評委要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及良好的藝德和廣泛的社會影響。評委點評要實事求是、平等善意,不搞不切實際的吹捧,不搞令參賽選手難堪的責難挖苦,不以非理性的褒貶來取代知識性的引導,不能把評委崗位作為自我表現、包裝炒作、藉機成名的舞台。不能選擇有醜聞、緋聞和有非議的人做評委。

還需要聊聊的是,曹操本身就是「月旦評」的受益者,同時也成為了後續「月旦評」的推動者。

曹操年輕時品行不佳,「不治行業,好飛鷹走狗,遊盪無度」。地方上的士人都看不起他。後來曹操為入仕途,極力扭轉負面形象。他起初藉助太尉橋玄評語為自己正名,「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橋玄擔心自己名望不夠,建議曹操去找許邵主持的「月旦評」。

連許邵也鄙視曹操,不想點評,但迫於曹操威脅,不得已評價「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個褒貶兼有的點評,讓曹操暴紅,不久後他就被舉為「孝廉」,公元174年入京都洛陽為郎官。

後來曹操得勢,又在公元210、214和217年三次頒發「唯才是舉令」,強調只要有才,不仁不孝的人也可舉薦。不過,曹操並非不認同「德行」,而是在不同時期標準有所側重。即曹操在《論吏士行能令》倡導的「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也就是和平時期用有德之人,亂世之時用有才之人。

公元220年曹丕以魏代漢,「九品中正制」也於同年誕生,至西晉漸趨完備。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九品中正制」存在了四百年之久。漢察舉制,魏晉九品中正制、隋唐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是對曹操唯才是舉的糾正,也不過於強調德行,而是德才兼顧。

從西漢到東漢獻帝末的350年間,選舉人才重視德行名節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其影響無處不在,以至於現在的快樂男聲,還能見到「月旦評」的影子。歷史只不過是一個循環上升,自娛自樂的一個過程。


推薦閱讀:

我的祖先是如何從非洲蹭到中國來的?
你知道嗎,開封從古至今有過多少個名字?
史上最有文採的五個皇帝,你最佩服哪一個?
印度教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TAG: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