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氣,可還是要保持微笑

1

nn

憤怒被看作一種原始的情緒,它在動物身上是與求生、爭奪食物和配偶等行為聯繫著的,所以憤怒是一種本能,發火、有脾氣是正常。

nn

偶爾展現憤怒有益於身心健康,還能延年益壽,在一項研究中,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人員對6000多名患者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善於發泄憤怒的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壽命比「保持憤怒」的英國人長近兩年。

nn

並且,愛將焦慮和憤怒「內化」的「壓抑人群」(repressors)更容易使血壓升高,長期以往則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冠心病、癌症和腎衰等多種疾病的發病率,使長壽幾率大減。「壓抑人群」會隱藏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的外在表現,同時採取防禦行為,避免危險,總是尋求自我剋制態度,試圖完全控制自我行為和身邊環境。

nn

所以,展示應有的情緒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要因為自己發火、生氣而感到內疚、不好意思,

nn

但也需要注意,經常生氣,對身心健康反而是有害的,那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動不動就發火人應該怎麼辦呢?

nn

2

nn

首先,發火是因為什麼?

nn

發火是由於願望不能實現或為達到目的的行動受到挫折時引起的,簡單來說就是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去發展,除此之外還包括對社會現象以及他人遭遇甚至與自己無關事項的極度反感。

nn

其次,發火是為了什麼?

nn

展示出強勢的一面,讓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會讓自己生氣,是接受不了的,為了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同時還可以讓人感到一種力量感,能幫助去控制問題。

nn

最後,通過發火、生氣、吵架來溝通的結果是什麼?

nn

通常情況下會有三種結果:第一、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了。第二、事情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可以接受了。第三、事情完全沒有改變。而生活當中,往往產生第二、第三種的結果較多。

nn

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發火、吵架的結果,往往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與此同時,經常還會影響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可以說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說,我也不想生氣啊,但是因為其他人如何如何,或者其他事情如何如何,而被惹生氣的。

nn

可是下面這個寓言故事,卻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

nn

有一天,一個人躺在床上琢磨以前為什麼會跟他人動怒,打架。他想了半天覺得都是別人得罪了他,要不就冒犯了他。

nn

第二天,他收拾好行李,一個人來到深山裡隱居。他覺得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其他人的騷擾,可以一個人安安靜靜地修身養性。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自己的修養。

nn

一天,他去山下的小溪里汲水。沒想到裝滿水剛一轉身,不小心就把罐子弄倒了,水全潑了。他只好再去汲水,可是往回沒走到一半,又把罐子里的水全灑了。第三次他小心又小心結果還是沒把水弄回去。他一氣之下,把罐子砸碎在石頭上。

nn

望著一地的碎片,他好像明白了些什麼,自言自語道:「以前沖別人發火,都以為是別人的錯。現在就我自己一人,也能發這麼大的脾氣,可見它還是從自己的心裡發出的。」

nn

這則故事,就說明了「怒由心生」。

nnnn

3

nn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情緒abc理論,更好地為大家闡明了這個觀點。

nn

在該理論中,A指與情感有關係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與事件有關的情感反應結果(Consequences)和行為反應。

nn

通常認為,事件A直接引起反應C。事實上並非如此,在A與C之間有B的中介因素。A對於個體的意義或是否引起反應受B的影響,即受人們的認知態度,信念決定。

nnnn

如圖中,A指事情的前因,C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這是因為從前因到後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樑B,這座橋樑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

nn

而想要減少或者改變不合理信念,就需要識別自動思維,進而去用合理的、有效果的信念去替代它。

nn

劉暢心理諮詢工作室


推薦閱讀:

學手語難不難?
都快要結婚了,因為房子的事鬧翻了,該怎麼辦?
婆媳吵架,老公讓我道歉。我該怎麼做?

TAG:生气 | 吵架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