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大英展剛過,國家博物館又迎來了另一個重磅級展覽「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70餘件「萊頓收藏」展品堪稱荷蘭黃金時代畫作有史以來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不過要看重頭戲,肯定還是期待來自17世紀最偉大畫家倫勃朗之手的11幅原作,以及天才畫家維米爾的原作《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這也是他的畫作首次在中國展出。

歸納第一段就是重量級展覽,亮點很多。

但我依舊不知道什麼是荷蘭黃金時代?什麼是萊頓收藏?以及倫勃朗是誰?維米爾又是何方神聖?

(? _ ?)

別急,我們為你一一解答,看展前通讀這篇文章,讓你揣著明白去看《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荷蘭黃金時代

17 世紀之所以被稱作荷蘭的「黃金時代」,一來在於它耀眼於全球的蓬勃發展,二來在於輝煌的時間太短太珍貴。這次展覽的主角倫勃朗,出生於 1606 年,於 1669 年去世,因此不了解荷蘭的黃金時代,便無法理解倫勃朗的畫作。

身著東方服飾的倫勃朗畫像(約1631年)

每個世紀都有主導國家,15 世紀和 16 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稱霸全球;在 18 世紀,英國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而在 17 世紀,勝利屬於荷蘭;要是具體到城市,大概沒有一個城市比阿姆斯特丹更能體現當時荷蘭的盛況。

荷蘭的奇蹟始於政治獨立。16世紀中期的荷蘭還只是個封建割據的殖民地,但從 1579 年開始,由荷蘭七省結成的烏特勒支同盟與西班牙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並於 1588 年宣布成立荷蘭聯省共和國。

國家的獨立促使經濟的騰飛,而大量的人口轉移徹底改變了那個不知名的小漁港——阿姆斯特丹的命運,商業的迅速發展讓它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受關注的港口。在極短的時間內,阿姆斯特丹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超級超市,來自中國的絲綢與瓷器,印度的香料,暢銷的糖和煙草,來自非洲的奴僕等等,你都可以在這裡買到。荷蘭的全球商業與海外殖民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海上馬車夫」。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歷史學家普遍認為 17 世紀的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商人階層賦予了充分政治權力的國家。

生活的富足會帶動對藝術的追求,城市中多的是一夜暴富的商人,他們熱衷於在富麗堂皇的家中掛上自己和家庭成員的畫像,擅長肖像畫的畫家們格外吃香,而倫勃朗作為他們之中的佼佼者,自然被捧到了極高的地位。

不管倫勃朗的名氣有多大,大概不會有人否定這一點:荷蘭的黃金時代成全了倫勃朗這位繪畫天才

萊頓收藏

說起「萊頓收藏」,大多人都會感到陌生,實際上它是目前全球擁有17世紀荷蘭藝術畫作數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萊頓收藏」的創始人是夫妻檔,他們是美國商業巨頭托馬斯·卡普蘭及其妻子達芙妮·雷卡納蒂·卡普蘭,他們從 2003 開始創建針對荷蘭黃金時代珍品的「收藏庫」,光名字本身就極好地體現了卡普蘭夫婦對倫勃朗的熱愛——萊頓,正是倫勃朗的出生的地方

腿上放著一本樂譜的淑女坐像(約1640—1644年)

卡普蘭作為收藏家,除了擁有巨額財產,更重要的是擁有堅定的決心和極高的敏感度,國博的這次展覽有一幅倫勃朗的作品《無意識病人——氣味預言》,據說當時這幅畫在郊區地下室發現,賣主對其估值不足,估價僅 500 美元,最後的結果是卡普蘭以 1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該作品。事實證明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投資,《無意識病人——氣味預言》作為倫勃朗描繪感官世界的五張作品之一,第一次出現了畫家的親筆簽名「RHF」(不妨到時候來國博找找畫家的親筆簽名?)。

更為人稱道的是,卡普蘭夫婦在開始收藏時的出發點就與眾不同,他們從不打算把藏品掛在家裡自己欣賞,而是通過分享,讓更多人得到被藝術熏陶的機會。儘管「萊頓收藏」相當低調而鮮為人知,但實際上「萊頓收藏」作為整個系列於 2017 年在巴黎盧浮宮進行首展而為大眾所知之前,卡普蘭夫婦已經多次匿名將藏品借給如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等世界頂級的藝術機構。

感謝卡普蘭夫婦,因為他們的樂於分享,我們才有機會不出國門就能看到全世界堪稱最難得的來自荷蘭黃金時代的珍貴畫作。

倫勃朗:這幅畫毀了他,也成就了他

倫勃朗究竟有哪些值得我們「WOW」的地方?

在西方藝術史上,被稱為「世界三大名畫」的分別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委拉斯凱茲的《宮娥》以及倫勃朗的《夜巡》。不過如果倫勃朗知道《夜巡》在他死後被抬到如此高的地位,大概只會哭笑不得吧。

夜巡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倫勃朗的一生,可以說這是一個人生贏家走下神壇的故事。倫勃朗出生在萊頓的一個磨坊主家庭,從小就顯露出極高的繪畫天賦。17 歲那年,他毅然輟學,來到當時歐洲最繁華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學畫畫,師從歷史畫家彼得·拉斯曼(本次展覽展出的畫作《大衛將約押的信交給烏利亞》就出自倫勃朗的這位重要的人生導師)。

學成之後,19 歲的倫勃朗回到萊頓自立門戶,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職業畫家,並開班授課,據說當時所有重要的荷蘭畫家都出自他的門下。幸運光環依然追隨著他,倫勃朗很快遇到了賞識他的藝術品經紀亨德·凡·尤侖堡,不過倫勃朗從後者獲得的最大收穫是認識了他的姐姐莎斯基婭。莎斯基婭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不僅為他帶來了巨額陪嫁品,還帶來眾多優質的主顧。

25 歲的倫勃朗意氣風發地回到阿姆斯特丹,成為最走紅的畫家,他的簽名「RHL」成為當時最受追捧的署名,訂單源源不斷。不過使他奠定肖像界地位的,是 1632 年根據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下的訂單而完成的《杜普教授的解剖課》。

杜普教授的解剖課 1632年

當時一群人「團購」一張群像油畫非常流行,把畫作放在工作的地方,每個人走過都能看到畫中的自己。醫生們對倫勃朗的這幅「集體照」非常滿意,倫勃朗也因此身價上漲,還住上當時阿姆斯特丹黃金地段的豪宅,並坐擁數量驚人的珍品,這一時期的倫勃朗,正享受著他人生巔峰的愉悅。

只可惜,10 年之後,另外一幅「集體照」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那就是舉世聞名的《夜巡》(作為不可出國展覽的國寶,《夜巡》現在還好好地掛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館)。當時阿姆斯特丹城自衛隊團購了一幅團體肖像,但倫勃朗最終的成品讓他們很不滿意。最大的問題在於每個人都付了一樣的費用,可是有的人能看到全身,有的人只露出一個眼睛。他們要求倫勃朗重畫,但後者堅持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而不願重畫,於是花錢的人將他告上法庭,由於這是商業行為,最終倫勃朗敗訴。大家知道了這個消息後,紛紛撤回訂單。這一時期的倫勃朗倒霉到了極點,四個孩子中的三個都早早夭折,心愛的妻子也因肺結核突然離世;倫勃朗債台高築,只好變賣家產,後來不得已宣布破產。

幸而他的畫作並沒有被埋沒。後來的荷蘭人將這個固執的老頭當作他們這個國度最偉大的藝術家,稱讚他是荷蘭黃金時代的良心

分別是倫勃朗22-23歲,23歲,29歲,34歲,39歲,46歲,54歲,59-63歲,63歲時的自畫像

恩斯特·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曾說過:倫勃朗在荷蘭藝術的所有分支中地位都是那麼重要,當時其他畫家都不能跟他相提並論。據說梵高曾在多年後對著倫勃朗的畫說過:「你知道嗎,我只要啃著硬麵包在這幅畫的前面坐上兩個星期,那麼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

自畫像、光和細節

世界上留下最多自畫像的人是誰?不是人人都熟悉的梵高,而是有「自拍狂魔」之稱的倫勃朗。在他 63 年生命中,一共留下了 100 多幅自畫像,從少年時代的躊躇滿志,中年時代的英姿勃發,再到後期雖潦倒又不失尊嚴的自我寫照,他總是儘力反映最真實的那個自己,此次展覽中就有倫勃朗 28 歲時的——《雙眼被陰影覆蓋的自畫像》。

雙眼被陰影覆蓋的自畫像(1634年)

荷蘭黃金時代的畫家似乎不僅喜歡幫別人畫肖像畫,還想留下自畫像。展覽除了倫勃朗的自畫像,還有他的同門,好朋友兼競爭者揚·列文斯的《自畫像》,也就是你進入展覽後看到的第一個展板。另外,卡普蘭還很推薦關注展覽中的《身著斗篷和頭巾的男孩》畫作,理由是「本身象徵了中西方的統一與結合」,到時候不妨去找找看?

揚·利文斯 自畫像(約1629-1630年) 圖:國家博物館官網

當你參觀這次展覽時,除了了解畫中的故事,還可以從兩個角度欣賞倫勃朗的畫。在人像攝影技術中,有個專用名詞,就叫「倫勃朗光」,指的是「被攝者臉部陰影一側對著相機,燈光照亮臉部的四分之三,依靠強烈的側光照明,被攝者臉部的一側,會呈現三角形的陰影」。倫勃朗熱衷於用戲劇化的巴洛克風格表達人物和故事場景,通過人為刻意的光照效果去凸顯重點,人物的背景和衣著往往被處理得十分暗淡模糊,觀眾馬上關注到的是臉部本身,而通過人物的微妙表情,能引領觀眾快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揚·利文斯 身著斗篷和頭巾的男孩(1631年)

倫勃朗對細節的打造很讓人稱讚不已。展覽中的倫勃朗畫作《白帽婦女像習作》雖然只能算作練習稿,但你能非常清晰地觀察到畫家在刻畫婦人模特的額頭和下巴時那躍然於畫布上的鬆弛的肌肉,這會讓你不禁感嘆畫家高超的技藝。《穿金邊斗篷的少女》作為本次展覽中的亮點之一,金邊的細膩與華貴通過畫家的畫筆表達得淋漓盡致。

身披金絲斗篷的女孩

欣賞倫勃朗的畫,絕對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展覽要在國博展出將近 3 個月,看來我們不用少活十年,就能輕易實現梵高當年的願望了:)

維米爾

要說「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的兩大亮點,其一固然屬於倫勃朗,其二就是約翰內斯·維米爾。嗯?沒想起他是誰?那幅知名度堪比《蒙娜麗莎》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正是出於他的筆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雖然他和梵高、倫勃朗並稱為荷蘭三大畫家,但跟他們相比,維米爾要顯得更低調,他被人遺忘了長達兩個世紀,直到 19 世紀 50 年代他的畫作才開始重新被人們關注。

維米爾絕對是值得載入史冊的天才畫家,他的畫作沒有龐大的場面,或者說他只著迷於室內場景,畫出了一系列諸如《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站在一扇打開的窗前看信的女子》等聞名於世的室內畫作,他對 17 世紀黃金時代下的荷蘭的日常生活有著最敏銳的感知,擅長描繪普通人生活空間的靜謐之美,這類看似平淡的題材,通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場景,不經意間如實反映了整個時代。

漢學教授卜正民的著作《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一書,就是以維米爾畫作的多處細部為切入點,引領讀者進入 17 世紀世界貿易、文化交流的廣闊世界。從畫作本身讀史,維米爾就是有這樣的實力和魅力。

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約1670—1672年)

展覽中的《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是維米爾作品第一次在中國亮相。如果你覺得畫中女孩的那件厚實的黃色披肩看著有點奇怪,那並不是毫無道理。X射線照片顯示,披肩應該是後來增加的,而披肩下的那件衣服原本有複雜精細的袖子。

如果你對荷蘭黃金時代的日常生活抱有興趣,這次展覽便是一次絕佳的機會。因為除了有頂級畫家倫勃朗與維米爾的畫作之外,還有諸如加布里埃爾·梅曲的《坐在屋裡讀信的年輕女人》這類體現家庭生活親密與歡愉的作品,或是揚·斯蒂恩的《農人們在酒館外歡慶》這類直接反映日常生活的場景等。

徜徉在畫作之間,讓我們一起穿越回 17 世紀那個可以用「奇蹟」來形容的荷蘭黃金時代。

展覽信息

時間:6月17日-9月3日

地址:中國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

門票:50元

參展建議:離展廳門口不遠處有一個長達6分鐘的視頻介紹,主要由策展人闡述展覽思路與脈絡,建議在欣賞具體畫作前先觀看視頻;展覽中部分畫作可通過掃一掃旁邊的說明牌二維碼獲取展品信息。

延伸閱讀

萊頓收藏官方網站:The Leiden Collection,網站上有對重要作品的背景與畫作故事的詳細介紹。

BBC紀錄片:

藝術的力量:倫勃朗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30607/eaa996a733b19605.html BBC 曠世傑作的秘密——維米爾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j0198lmzopj.html

推薦書籍:《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卜正民著,劉彬譯,文匯出版社, 2010年

文:窮游錦囊作者 李慧婷elisen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推薦閱讀:

雙井|你不過是站在橋下的一道風景
80年代老照片,這才是北京人記憶中的北京!
那麼多人北京買車被騙北京公安就不管了?
端午節,給你一份老北京的糕點指南,不光為了吃,也是為了「面兒」

TAG:北京 | 旅行 | 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