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Scalers:我們是如何把自己搞得很焦慮的?

焦慮是日常情緒。但是如果你每天都感到很焦慮,你就會感覺生無可戀。生活中我發現有很多朋友每天都焦慮,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就不太好,我認為一個人要能夠感知到自己的情緒是怎麼來的,並且能夠加以干預引導,才算是情商合格。

信息時代人們普遍要比以前更焦慮,主要由於專門研究怎麼把別人搞得很焦慮的人多了,而且手法更專業了。今天我來分析一下套路,希望對你有用,你可以正著用,反著用:

(1) 在內容渠道看到過量信息

(反過來就是無時不刻地給用戶提供信息)

適度的信息有助於身心愉悅,但是信息過量無節制就有反作用。吃兩根鹹菜你會感覺特別開胃,如果吃一盆就會齁著了。

大多數人沒事會刷資訊媒體,往往不太容易主動停下來。這是焦慮的第一大原因,在過量的信息中窒息,也不知道收手。

當你動動手指就把全球各地的信息全部收到眼底,感覺自己無所不知的時候,其實是離焦慮最近的時候。因為你會把本來和你並沒有關係的事情代入到你自己身上,然後情緒發作,這就叫移情作用。

現在社會新聞很多,而且為了眼球無所不用其極。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就這樣收割了。於是用微博判案,用百度治病,用知乎治國成為扭曲的現狀。

這些都會讓你焦慮,而且你還不知道原因。如果你想緩解焦慮,減少你在一天內打開各種資訊App的次數。或者你看的時候不要上癮,不要入心,看了就忘,心靜沉穩。

(2) 在線上社群交互過度

(反過來就是營造極度活躍的社群氣氛)

除了資訊的過載,現在社群信息也是過載的。社群中只要有人在說話,就在佔用所有人的注意力空間。如果遇到幾個特別愛聊的但是又毫無營養的,那這個社群的信息含金量基本沒有。

社群帶給人的焦慮一方面來自社群信息的過載,更多的來自於社群交互過度。如果你在一個群里同時和多於一定數量的人聊過天,而你又沒有自己的獨立分析能力的時候,你特別容易被帶跑。

這要考驗社群設計者的功力。如果一個社群風清氣正,大家不會做無謂的攀比,理智成分多,社群的自修正機制會比較強,人不容易焦慮。如果一個社群比較喜歡一起情緒高漲,那容易把小事放大,給人焦慮。

一定量的焦慮是好事,看到比你更勤奮的人,你自己也會勤奮起來,這叫「同儕壓力」。但是也有可能會壞事,因為社群是在線的,所以人們可以裝出一些樣子來,而裝樣子比做到更簡單,也更容易收穫更多反饋,於是大家都開始裝樣子相互吹捧了。但是這樣搞下去,大家都會很難受。

今年我的成長會,把大群的聊天功能去掉了,專門設置獨立的聊天吸煙室,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解除社群的焦慮。一個社群不應該害怕不活躍而刻意製造繁榮的聊天窗口,這些是虛幻的繁榮。社群是應該建立在人的腦海與心裡,建立在認知的高地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聊天框上。

(3) 停留在遠景卻忽略當下

(反過來就是用未來誘導用戶情緒波動)

用未來誘導,這基本上是內容創業者百試不爽的套路了。而且坦白地說,我在需要用的時候,也會使用。如果你要寫爆款文章,也得用,不用就是沒用。

用未來誘導的基本套路有以下:

A) 某個人現在很厲害,但是以前很差,經過努力取得了什麼成績。現在把這些成績總結下來,只要XX價格。

B) 未來的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大量的XX能力的人,也會淘汰掉大量XX能力的人。如果你想在未來保持競爭優勢,那就買這個XXX。

注意,一篇文章可能不一定要你買東西,但是如果想向你大腦里植入一些印象,讓你情緒有所波動,這些套路就能用上。而且可以一直用,因為總是會有人買單的,人性一直在那。

這其實是個人性的套路,未來可以讓我們激動,想想你的新年計劃!和你年齡相仿條件相似但是卻做出逆天事迹的人,也可以讓你激動。

所以你需要寫文案,能用就用效果好。但是關鍵在於,你要知道其他人在什麼時候對你用了這個套路。比如,假如我這篇文章寫,《未來三十年,內心仍然焦慮的人,將會被淘汰》要比我這個破標題,打開率會高一點。

最後寫三點建議,只給結論不分析:

(1) 基於自身的真實處境,建立自己的思考基準線,從而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這樣你看所有問題會有章法,不會被輕易忽悠,包括我這篇。

(2) 鑒於內容資訊的一貫屬性,你在看其他人精心給你準備好的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想想,前置條件是什麼,適用場景是什麼,有什麼局限沒有討論,可以借鑒的有哪些。不要用一個「認同/不認同」結論了事,那是最虧的行徑,包括我這篇。

(3) 要學會做減法,因為你腦子消化不了的,趕緊扔出去,要麼行動,要麼忘記。爛在手裡會長霉,最適合培養焦慮,包括我這篇。

用蘋果手機,一竿子打賞給S私人紅包

新書《刻意學習》上市,歡迎購買支持


推薦閱讀:

做個不著急的聰明人
你在 25 歲面臨的焦慮和 30 歲後的焦慮有何不同?
讓我們來談談焦慮
在抑鬱中自憐自傷的你,可知人人皆有傷痕?
快節奏時代,99%的人該如何應對焦慮綜合症

TAG: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