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本來含義

作者:@走地雞

在當代的政治討論中,每當提到平等這個概念的時候,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的二元劃分總是大行其道。看了這兩個詞,不了解當代文化的古人一定會充滿疑惑:平等為什麼不能單拿出來說,而非要和「機會」或者「結果」聯姻呢?對於去過賭場的人來說,「機會平等」還屬於可以理解的概念,而「結果平等」簡直是荒誕不經的:人生如果有一個「結果」,那一定是死亡;而對人類來說,死後的世界無論是由自然還是由神靈掌管,都不屬於政治討論的有效領域。

當然,對我們當代人來說,這兩個名詞不帶來任何理解上的困難。我們非常清楚,它們分別對應於生產和消費這兩大社會生活領域。機會平等,是指在生產領域,各社會成員有均等的機會參與競爭,並根據不同的結果取得不同的報酬;而結果平等,是指在消費領域,各社會成員直接取得均等的消費品,不論其在生產領域競爭結果如何。

有趣的是,對於個人來說,機會平等意味著對不平等的容忍;因為必須先進行個人奮鬥,才能取得回報,在完成這一過程之前,你和已經完成這一過程的人之間是不平等的。這種過程往往耗時頗長,甚至一生未有竟時。而且,在前面的競爭者並未停下步伐。機會平等往往意味著在老年時代,天國,下一代,下下一代實現平等,稱為「結果平等」反而更合適。年輕人驚訝地發現,一個「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社會居然可以被描述為「機會平等」的。

而結果平等也情況不妙。雖然這個名詞本來可以有更深層的含義,但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里,它屏蔽了所有的社會關係,甚至連賽跑式的生產過程都沒有涉及,僅僅考慮消費品的分配。如果真的實現了這種分配形式,它也只是人和物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如何則根本沒有涉及。在這個圖景里,只要消費水平沒有差異,談論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僱主和僱員之間,政府和領取福利者之間的權力關係都不再可能。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權力是按照佔有生產資料而非消費資料的多寡分配的。在這種意義下,結果平等往往和消費主義的迷夢相聯繫,而起到遮蔽現實的作用。

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二元劃分有明顯的問題。首先,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缺一不可,人類的社會生活本來並沒有過程和結果,起點和終點之分。這種劃分人為割裂了生產和消費的聯繫。其次,這種劃分也割裂了人類和社會的關係,把以協作為特徵的的物質財富生產過程歪曲成一次賽跑。在賽跑這個圖景中,人與人的聯繫被取消掉了,從而權力關係也不復存在,社會生產成了資產階級個人奮鬥邏輯下的自由競爭,所謂的不平等也僅僅是不同的人競爭條件不同。在這個歪曲的圖景里,我們不會發現階級壓迫,民族壓迫,性別壓迫等在真實世界裡非常顯著的現象。

個人奮鬥的邏輯里,資產階級似乎並不是因剝削而致富的,給工人發福利也不是把剝削來的剩餘價值的九牛一毛還給工人,反而是自己勤勞奮鬥的結果被暴民以平等的理由掠奪了,因此,他們哀嘆,平等和自由是矛盾的。這無非是顯現了他們的世界觀是多麼扭曲。

其實,沒有社會關係就沒有政治,也就無所謂平等不平等。例如,如果火星和地球沒有聯繫,火星農民收四個土豆和地球農民收三個土豆這兩件事不能證明什麼平等或不平等。權力關係是定義平等時所必須的,因此在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世界觀里一開始就屏蔽了平等這個概念。

我們不難看出,平等是不需要加上機會或者結果這樣的修飾語的,它有它的本來含義,即社會生活中權力關係的均等。所謂機會平等,結果平等,是在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世界觀下引申出來的概念。如果我們不需要資產階級個人主義世界觀,也就取消了這兩個遮蔽現實的概念。意識形態迷霧消散後,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係本身顯露無遺。

在三百年前,人們理解平等概念時,不需要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的虛假二分,因為只需要知道什麼是國王,什麼是貴族,什麼是奴隸,也就知道什麼是平等——平等就是沒有這些身份。共產主義者追求的平等,就是這種樸素的概念——沒有剝削階級,就是平等。

致謝:誠摯感謝「家禽主義」公眾號的授權!

推薦閱讀:

逆轉審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
馬克思和現代經濟學對經濟危機的解釋孰對孰非?
易卜拉欣·卡伊帕克卡亞論凱末爾革命和凱末爾政權
法治與中央集權制——基於中國歷史的研究(下)

TAG:马克思主义 | 政治哲学 | 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