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員的「刻意練習」如何如此重要!
雖然一說起籃球運動員,大家的腦海中首先會想到身材高大、體格健碩等形象出現。現實中的規律也確實如此,打籃球的往往要比平常人高出幾頭,不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練籃球的。而我一直想鼓勵正在努力訓練、對籃球運動無比熱愛的「矮個子」球員,我始終堅信籃球運動並不僅僅是巨人的遊戲。
勇士的奪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通過身高以外的技術發展,是完成有可能彌補甚至超越身高不足帶來的劣勢的。我們原來討論過,身高本身並不能轉換成某一位籃球運動員的優勢,只有當這名運動員在速度、力量、反應等都還不錯的前提下,身高的高才有可能帶來優勢。
任何事情也許都是相對的,當勇士隊換上五小陣容杜蘭特擔任中鋒時(防守端),騎士隊中鋒特里斯坦·湯普森的移動速度就會變慢(雖然他本身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對方在改變陣容的配置速度,因此導致相對的變慢了),在這種情況下盧指導不得不被迫將湯普森換下,選用移動速度更快的鋒位隊員來彌補速度上的不足。我們不在NBA這樣的級別里打球,因此即使你的身高不高,也同樣可以在與你相同層級的籃球比賽中成為主力、成為核心。
但有一點必須承認,要想去更高水平的聯賽或球隊打球,像我們這樣身高不佔優勢的隊員成功的幾率要比身高高的隊員小很多。原因也很簡單,在更高層級的比賽中,即使身高比你高的隊員,在移動速度、個人技術等方面可能比你也不差。這就變向減少了自己的優勢。
說到這裡就可以引出我們的主題來了,我們該如何高效的訓練。最近學習了艾利克森的《刻意學習》一書,此書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重拾信心,依靠有目的的訓練,我們依舊可以提高自己。最近我發現很多不錯的孩子特別想提高自己的球技,但是卻沒法從自己的舒適區中走出來。重複的練習當然必不可少,但《刻意練習》告訴我們,除了重複的練習外,有目的的進行訓練更為重要。書中講了一些關鍵點,我挑選幾個重要的與大家進行討論一下。
首先一個就是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之前我專門寫過一篇運球的。本質相同,無論我們想提高哪項技術,都必須做一些我們不太習慣、不太舒服的技術動作。尤其是自己練球時,我們很難靜下心來思考到底哪些技術環節是需要我們做出改進的,大部分時間我們只是做一些已經適應並習慣的練習,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很舒服,沒有什麼難度與挑戰,所以進步的速度會越來越慢。
這裡要注意的是,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時,我們在到達總體目標之前需要設立一個個小目標,讓難度適中、具有可行性。拿定點的三分球練習來舉例,假設你目前定點三分球的命中率為30%(我們就限定在左右兩側45°的2個點吧),你最終的目標是45%,那麼我們可以先在投籃出手速度、時間不變的情況下提高5%。這樣通過幾周的練習你可能會很快的完成第一個小目標,然後就這樣依次遞進。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時,如果從命中率30%直接努力到45%,期間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是巨大的,很多隊員會因為短期沒有看見成效而放棄了最終的目標。而採用小目標的形式不斷遞進,會讓我們在訓練中有快樂、有盼望。
但僅僅如此,可能你還是無法達到45%的三分球命中率。書中說的第二個關鍵點就是導師或教練的指導。還是以上面的三分球為例,沒有教練、沒有隊友指導你,通過自己的努力練習你很可能會把三分球的命中率提高的35%,但問題是,如果在最開始練習時你的動作細節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與反饋,那麼當提高到35%時,你很可能會因為手型、出手角度、雙腳的站位等問題停滯不前了。
教練或導師的作用,就是不斷給隊員提供及時的反饋。因為在長期的訓練過程中,大量的練習很容易致使我們動作的變向與不到位,而教練的及時提醒與反饋,會避免某些嚴重的錯誤長期繼續下去。如果我們周圍沒有條件請教練進行長期的指導,也可以讓朋友幫忙錄視頻,然後自己回去仔細觀看,並嘗試糾正錯誤。
還沒寫完,但篇幅已經略長了,各位見諒。
推薦閱讀:
※史蒂夫-科爾永遠的傷疤||他們(一)
※詹姆斯和喬丹,穿越時空試試?
※我在上海逛了一家挺有趣的美式漫畫店
※充分利用步伐,擺脫死板上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