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華夷之辨與法家有何聯繫?何種學說是富國強兵的利器?
華夷之辨是一種樸素的民族主義思想,那麼,中國最早提出華夷之辨的人是誰?很多人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或者是不知道答案。
最早提出華夷之辨,史籍有明確記載的,當數——管仲,管仲是最早提倡打出「尊王攘夷」旗號的人。「尊王攘夷」就是華夷之辨的具體實踐。
華夷之辨是民族凝聚的基礎,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我們來看下管仲和他的君主齊桓公,是如何實現華夷之辨的。
1、高舉「尊王攘夷」的偉大旗幟
西元前685年,管仲和他的君主齊桓公原本是政敵,經過一番傳奇的生死患難,最終走到了一起。齊桓公掌權之後,以管仲為相。
管仲向齊桓公提出,要高舉「尊王攘夷」的偉大旗幟,並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淮南子·要略訓》是這樣描述當時環境的:「齊桓公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南夷可指當時的楚國,北狄是泛指北方的游牧民族。整句話意思是說:周朝天子軟弱,楚國和北狄都侵犯華夏,中國危在一線之間。皆因齊桓公尊王攘夷,才使華夏族得以保存。(當時漢族未形成,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
首先是軍事改革,因為齊國有敗過給魯國的經驗,管仲知道齊國的軍事爛得不行,他要勵精圖治,建立「常備軍」,首先,他將地方行政機構細化,以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為中心,其他地方為分野。在國都中再細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常備軍的兵役。於是,管仲迅速打造了一支兵力九萬的雄卒。
管仲非常注重經濟改革。在經濟上,管仲大力發展工商業,大興漁業、鹽業和冶鑄業,興修水利,並且「與民分貨」,即讓人民分享一點經濟利益。在立法時,他提出必須「令順民心」,政令要符合人民的要求。他的改革突破了禮的範疇,他重視法制,與後世法家一脈相承。
把內功練好後,管仲就拚命督促齊桓公多參與整個國際事務。前 681年,齊桓公採納管仲的計謀,與宋、陳、蔡、邾四國之君於北杏這個地方會盟,齊桓公獻出了他的「第一次」:第一次主持聯合國會議,他以平定宋國內亂為名義來召集大家會盟。當時有個不知好歹的山東小遂國不肯參加北杏會盟,齊桓公便率師滅了遂國,並來個順水推舟,向宿敵魯國施加壓力,要魯庄公來會盟。魯庄公被迫與齊桓公會盟於柯地,這等於魯國臣服於齊的權威(齊邑,今山東肥城南)。本來這套連環拳打得很順,會盟時卻發生了一件突兀的事,魯國勇士曹沫用手劍劫持桓公,要求退還汶陽之地。桓公當時很憤怒,但還是依照管仲的意見,要講誠信,桓公壓抑下心中的那團火,答應退地。柯地會盟在大體上是成功的,這使得齊桓公名聲大噪,各國的諸侯紛紛主動與齊結盟。
前679年,宋國背盟,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打敗了宋國,與衛、鄭、宋三國之君盟于山東的鄄地,這是第二次會盟諸侯。天下諸侯都威服,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至此,齊桓公真正認識到了稱霸的樂趣,對管仲有一份銘心刻骨的信任,拜管仲為「仲父」。(後世楚霸王項羽向小白山寨了一把,拜謀士范增為「亞父」)
2、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前678年,春秋小霸鄭國看齊國很不爽,鄭國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霸主,所以率先發難,公開違背鄄地之盟。齊桓公與宋、衛之師討伐鄭國。齊國的兵力佔據壓倒性的優勢,打完鄭國收工後,齊又約魯、宋,衛、陳、鄭國於幽地會盟,這是第三次會盟諸侯。
三年後,齊桓公會同宋、陳之師收服老宿敵魯國,與魯國君主庄公會盟於扈地。這是第四次會盟諸侯。
兩年後,齊與魯、宋、陳、鄭盟於幽地,這是第五次會盟諸侯。這時齊國的風頭一時無兩,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也要買他的帳。管仲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戰略的調整,變「尊王稱霸」為 「尊王攘夷」,於是齊桓公小白開始作為華夷之辨的主持角色。
有些學者算出,齊桓公總共是十一次會盟,有兩次不算是正規的,所以只稱為〝九合諸侯〞。
3、主持華夷之辨,擊破戎狄
當時南有楚國(楚國自稱蠻夷,還沒列入華夏陣營),北有山戎,西北有狄,都是華夏諸國的邊患,不久攘夷的機會來了。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國,山戎部族以 "射獵禽獸為生",或為匈奴的前身,在內蒙古、河北北部活動。齊桓公與管仲收到情報後,馬上率領精兵拯救燕國,齊軍奮力擊破山戎,一口氣打到孤竹國才回師,山戎從此在史書上銷聲匿跡了。至此,管仲名震天下。 兩年後,齊桓公以小谷城(今山東東阿)為管仲采邑。魯庄公為巴結齊桓公這個大霸主,幫管仲在小谷築城。
這時期打完山戎,又要打北狄了。北狄和山戎是不同的,北狄主要分為赤狄、白狄兩支,赤狄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在今天山西一帶。但和山戎一樣,赤狄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話說赤狄來侵略邢國,然後又攻打衛國。齊桓公當時想說:「滅就滅吧,又沒打到我,沒事就洗洗睡了。」管仲嚴厲地批評了他,「齊國周邊兵戈四起,我們作為霸主是要維持世界和平的,您在想什麼呢?身為霸主卻逃避自己的責任,是亡國之兆。」齊桓公一聽,馬上反省自己的不對,率軍擊潰赤狄,幫助衛國戍守邊境,捍衛華夏的秩序。
但隔了一年,餓狼又來了,赤狄來侵犯邢國,齊桓公同宋、曹兩國聯兵救邢,打敗赤狄。管仲一想,這樣打不是辦法,邢、衛二國太靠近戎狄了,應該為這兩個小國遷都,遷到華夏的防線上,這樣戎狄來犯才好防禦。於是桓公為邢國重新築城,建設新國都,桓公派軍助邢戍守,直到築城完畢,之後又為衛國築起新國都,恆公此舉使得華夏的防線固若金湯。
赤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他們的游擊戰術對農耕民族具備天然的武力優勢,但遇到了強大的齊國協防,赤狄也就出手無策了。救援燕國,擊潰山戎、赤狄,重建被赤狄侵犯的邢國、衛國,恢復華夏的秩序,是管仲和齊恆公為華夏所作的一件大貢獻。
西元前656年,楚國侵犯蔡國,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之後,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最終導致楚國恢復到周天子的納貢。這是第六次會盟。
西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了,齊桓公就自做了主,擁立了太子鄭即位,太子鄭成為周襄王后,很感激齊桓公,送了個大祭肉給他表示獎賞。齊桓公來個順水推舟,大張旗鼓地搞了一個盟會,一方面顯示自己擁立周天子的功勞,同時又顯示周天子對他的倚重,真是一箭雙鵰。宋、魯、衛、鄭、許、曹等國君會盟於葵丘,慶賀天子即位。新霸者趁機制定自己的規則了:盟會當中定了一些條款:誅不孝、不能更易太子、不允許以妾為妻,條款大都在維護周朝的宗法制度和道德。
這時,葵丘大盟使齊國的威望達到了巔峰,霸業達到了極盛,這是第八次會盟,中間省略了一次。後面還有三次會盟,但都沒有這次那麼盛大了。
孔子評價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
4、法家乃富國強兵之利器
按學派來劃分,管仲當屬法家。有些人提出異議,認為管仲不是法家。《漢書》把管仲歸為法家,自然有其嚴格的根據,首先,法家是提倡以法製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管仲也多次提出以法律來治民:
《管子·七臣七主》篇說:「夫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
《管子·明法解》篇說:「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錶也。」
《管子·任法》篇說:「夫生法者也;守法者,臣也;法與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尤其最後一句,和《法經》所云〝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完全一致。
管仲的法家和商鞅的法家自然是有所不同,但是法家本身也分為多個分支學派,不能因為管和某個學派不同,而否定他的法家傾向。後人把管仲的學派,稱為「齊法家」。
管仲和君主齊桓公,正是藉由法家思想而崛起,以周王室的名義九合諸侯,北破赤狄,南擊大楚,最終稱霸於春秋,獨步天下。
可見,法家乃富國強兵的利器,對現代法制也影響深遠。而法制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現代每個發達國家,都自詡為法治社會、依法治國,可見法治是全球的主流話語。
華夷之辨、法家,都是傳統文化裡面的一分子,是老祖宗的優秀文化,二者都值得華夏後人繼承和發揚。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PRWhCV1hYRXlTaTJyVEU2OXgwc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想看更多新鮮的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 漢族之聲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治國內涵究竟是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這是否分別代表了儒家和法家的主張?
※法家思想與秦朝的興盛和滅亡有關係嗎?
※為什麼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