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軌跡獎在手,雨果獎勝算幾何|2017中美科幻tour
首先祝賀劉慈欣的《死神永生》剛剛獲得軌跡獎最佳科幻長篇!
我們來愉快地預測一下50天之後在赫爾辛基的雨果獎吧!
2017年的中美科幻tour今天抵達了最後一站,感謝大家一周來的關注,歡迎戳文末鏈接從頭開始回顧此次科幻之旅。
每年的世界科幻頒獎季,以雲雀、迪克、提普垂、海因萊因、光譜這些特定方向和領域的獎項作為開始,5月的星雲獎作為開篇第一個重磅獎項,隨後是坎貝爾紀念、斯特金紀念、軌跡、克拉克等獎項,而8月的科幻大會上,雨果獎和同時頒布的幾個獨立獎項,則是全年頒獎季的最高潮。
今年,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文版趁著剛剛在歐洲掀起的熱潮,再次提名雨果獎。加之這是三體系列最後一次入圍。今年在芬蘭頒發的雨果獎無疑又會得到全世界的額外關注。在我們開始8月份的芬蘭報道之前,先來預測一下今年的結果~
「今年再拿一個唄~」
歷史的風刮向何處
每年在雨果獎之前的最重要獎項就是軌跡獎,這是由《軌跡》(LOCUS)雜誌從70年代就開始舉行的評選。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當年的雨果獎讀者能夠獲得更全面的建議。他們1968年創辦雜誌堅持到今天,1997年上線了軌跡網,作為一個如此歷史悠久的科幻資訊媒體,收穫了更多的支持者。因此,軌跡獎的投票參加者一直都比雨果和星雲獎加起來還要多,這直到2010年代才發生變化(我們後面會提到雨果獎的變化)。
軌跡獎1971年創辦伊始,小說類獎項和雨果獎完全一致。但很快,在1978年增加了奇幻類長篇,1981年增加了處女作長篇,1989年增加了恐怖類長篇而且整個90年代都在「暗黑奇幻」和「恐怖」兩個名字之間換來換去,甚至1998年去掉、1999年加回來、2000年又去掉、今年又加上了恐怖這個長篇分類,以及在2003年,增加了青少類長篇。
先不談軌跡獎對領域變化的反映,在預測雨果獎這方面,在90年代之前,無論增減什麼類型,經常準確押中雨果獎結果的,還是科幻類獎項的得主。但從21世紀開始,其他三類首獎越來越多和雨果獎重合,比如雖然相差一年但是異曲同工的《哈利波特》、2002年的《美國眾神》、2004年的《靈魂騎士》,2005年則是處女作首獎獲得雨果獎,2009年則是歸於青少類的《墳場之書》,2010年更是巴奇加魯皮的處女作《發條女孩》和奇幻類米耶維的《城與城》並列斬獲雨果,2014年又是處女作首獎獲得雨果。
看到這個對比,我們就能更理解在21世紀以來科幻領域發生的真實變化。對於軌跡獎所代表的傳統科幻領域來說,變化是緩慢而可以被接受的:幾年增加一個類型,不同的類型在不同的時代受歡迎程度不同,這些都很正常。軌跡獎忠實地反映著領域變化的本質:細分、專業化、行業分工。這就是一個行業正常提升的必經之路,無論什麼文化背景。但反觀雨果獎、星雲獎這種模式,明顯無法應對行業的擴張,也就會導致評獎標準看似忽左忽右,毫無章法。加之社交網路傳播時代的到來,和樹大招風的開放機制,讓他們面對蜂擁而來的投票,或者有組織團體的投票,顯得難以適從。
當然,雨果獎的開放也是它的巨大優勢,簡單的參與方式和完全平等的投票機制,讓它最終在21世紀成為科幻領域影響最大的獎項。而且這種機制也得到不斷修正,保護它不會再次遭遇「小狗門」之類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在前兩年的強力抵抗之後,加上今年改善了計票制度,今年幾乎沒有獎項受到實質影響。
▲ 頒獎典禮現場(來源:Arley Sorg?/Twitter)
今年,軌跡獎的獲獎名單如下(按照今晨筆者看直播的順序):
- 首先祝賀劉宇昆,個人選集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榮獲最佳個人選集。
- 短篇:「Seasons of Glass and Iron」, Amal El-Mohtar(也是星雲獎獲獎作品,以及我們有翻譯了,很快就給你們看)
- 短中篇:「You』ll Surely Drown Here If You Stay」, Alyssa Wong
- 長中篇:Every Heart a Doorway, Seanan McGuire(也是星雲獎獲獎作品)
- 長篇處女作:Ninefox Gambit, Yoon Ha Lee(一個危險的信號)
- 長篇恐怖:The Fireman, Joe Hill
- 長篇青少:Revenger, Alastair Reynolds
- 長篇奇幻:All the Birds in the Sky, Charlie Jane Anders(又一個危險的信號)
- 長篇科幻:Death』s End, Cixin Liu(哈哈哈,至少沒落後!)
至於這個風向標是否還能準確預測?讓我們拭目以待。
▲ 這是小劉的獎盃(牌)(來源:Caroline M. Yoachim/Twitter)
不在美國有沒有影響?
很多人都會提出一個問題。2017的芬蘭赫爾辛基世界科幻大會,這可是在芬蘭啊。作為一屆美國之外的大會,是否會導致結果有什麼不可知的奇妙變化?
歷史數據到目前為止,都不支持這個想像空間。
非英語國家,只有德國、荷蘭、日本差不多每隔20年各舉辦過一次科幻大會,其他就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些和美國區別不大的國家。目前在申辦的其他國家包括愛爾蘭、紐西蘭、法國和卡達。
而所有這些在美國之外舉辦的大會,並沒有對雨果獎帶來什麼影響。反倒是和美國很接近的英國有時候還能在自己本土的大會上給英國作者拿回幾個獎盃。我們不要忘了,《三體》是唯一一個獲得雨果獎的非英語小說(指原文),而大劉是唯一一個獲得雨果獎長篇獎的非英語作家(好吧你說阿西莫夫生在俄羅斯,我也不想說什麼)。因此結論只有一句話:不管在哪裡開,都是英美作家得獎。
當然,歷史都是用來突破的,尤其是後面我們還會提到近年來投票人數發生的劇烈變化。如果假設歐洲參會者能夠產生一些額外的影響,那麼我們需要比較一下幾個入圍長篇在歐洲國家的翻譯情況(有些沒有查到,採取直接檢索德國、法國Amazon的方法)。
All the Birds in the Sky,德文版,4月剛剛出版,銷售排行和《三體1》相比相距甚遠。
The Obelisk Gate,沒有查到。
A Closed and Common Orbit,沒有,作者該系列的第一本有德文版,銷售不錯。
Ninefox Gambit,沒有查到。
Too Like the Lightning,沒有查到。
可以說,如果只考慮歐洲影響力的話,這些競爭者很可能不如三體。但是,歐洲影響力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呢?
雖然沒有上次倫敦大會出席八千人、註冊超萬人的21世紀第一盛況(可能沒有84年的LACONII人多),但作為芬蘭這樣一個缺乏基礎的國家,本屆註冊總數已經突破六千,預計現場出席四千多人,而且肯定還將增加一些購買單日票的遊客,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數據。要知道,澳大利亞每次都只有一、兩千人出席,就連加拿大都只有不到四千人的出席數據。
在這其中,美國的出席會員首次低於一千(截至6月初數據),但不要忘記,還要加上有投票權的場外會員,總數就高達2700了,接近總註冊人數的一半。
東道主芬蘭有1200名已報名會員,決大部分出席,預計還會增加。
英國仍有700餘人。
這前三個國家的註冊人數加起來,已經超過四分之三。剩下還有加拿大、瑞典、德國、澳大利亞過百,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雖然今年空前的人多)都只有幾十甚至幾個人。
非英語國家加在一起,不到2000人,這其中還是很大一部分是直接閱讀英文作品的讀者。
所以,雖然三體的競爭者們和他們的前輩一樣,並沒有在歐洲其他語言市場得到多少青睞,但這種劣勢幾乎不會反映在雨果獎的投票上。比如給了三體極大關注的德國,註冊會員只有一百多人。
本質上,Worldcon其實是Englishcon。在不在美國,都沒什麼區別。
所以投票數據到底會怎樣?
數據,是最近5年來雨果獎最有趣的東西。
在分析過程中,我發現雨果獎在2010年以前,決選階段幾乎沒有突破過一千張投票(80年代有幾次參加者很多,但查不到票數信息),從2011年開始,投票人數開始突然增多。從傳統的幾百、一千多票,迅速增長到2015年(就是大劉得獎那年)頂峰的五千多票。這其中,有幾個因素髮揮著作用:
- 社交網路和更好的網站服務,增加了在線投票的數量
- 各個雜誌轉型電子刊,拓展了新的粉絲群體
- 小狗門導致其他粉絲投票熱情增加(主要是15年)
反映到數據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投票人數 ≈ 註冊人數 - 出席人數,再適當增加。
另一個關係投票數量的,是提名階段的票數。按照歷史數據,提名票數大約是投票的1/2到2/3左右。這個現象是雨果獎的機制導致,也很容易理解:要從那麼多作品裡選出幾個最棒的,難度遠遠大於從5、6個提名作品中選出自己看著順眼的一個。
同樣,提名票的增加也是近幾年的事情。今年的提名達到2464票,創下歷史第二高。結論就是今年的投票人數還要適當上調,姑且估算為兩千五到三千票。要想獲勝,就要至少第一輪獲得大約四、五百票,然後每一輪平均增加二、三百票,最終才能走到第一。
接下來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數據:今年的提名數據
今年長篇有效票2078,提名涉及652部作品。獲提名作品的最高票數是480,23%,獲提名作品最低的拿到了156票,大約7%。對比三體拿到雨果獎的2015年。當時有效票1827,最高的387差不多21%,三體拿到210,超過11%,但還要靠遞補進入提名。再看去年,提名的前五名都拿到18%以上的票數,最高的不過23%。可見,本屆可能從第三甚至第二名開始,讀者意見就變得非常分散了。
也就是說,其實目前第一名(很可能是已經得到星雲獎的那部)的480個提名,並不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有趣的是,直到1014年,提名階段排在首位的絕大多數會獲得優勝,但1015年三體獲獎打破了這個規律,1016年更是再次打破,這讓今年更是難以預測。
結論:今年的票數非常難以預測。
▲ 這是雨果獎的獎盃,那是奧特曼。(來源:Holly Anders)
所以到底預測結果是啥?
看完理性的數據,讓我們看看感性的態度。
首先今年大家都很滿意機制的修改和前兩年的有力反擊,讓兩個「小狗」團體都偃旗息鼓了。但也有人開始吐槽,無論怎麼改,雨果獎還是在關心政治鬥爭,所有作品都是文化戰爭的武器,只不過你選擇站在那一群人身邊罷了。
在談及一些討論性別議題的短篇時,某個圍觀群眾表示:這篇小說的意思是「男人都是狗屎,我們搞同吧~」
對於更多使用歷史和神話素材的作品,有人表示對其中晦澀描述毫無興趣:所以看不懂和說不清就是文學了吧?
不過一般而言,這樣的讀者其實並不會投票,因為他們基本上反對的是現在美國科幻奇幻領域的變化趨勢。(請參見前日談及英美科幻發展的文:了解對未來的想像,才能理解世界的現在|2017中美科幻tour)
一些明確寫出自己結果預測的文章,多是涉及短篇部門,可能是短篇作者牌子不大,好說話吧。
大部分預測在短篇都選擇了Jemisin的「The City Born Great」,一個講述紐約城生死的故事。雖然美國人都很感動,但可能外國人沒那麼大體會?換成北京或者上海生死差不多,但可能咱們寫了不好發表。
短中篇競爭很激烈,大家的意見非常分散,而作品的差異也比較大。差異總是好的,應該很快會有一些好作品被引進到中國。
長中篇按照目前的態勢,如果不是Every Heart a Doorway成功包攬三獎,那就可能是老將比約德再次拿回家。
長篇,嗯,咱們說了這麼多,其實你們就是想聽我說三體唄。但確實很難預測,雖然大劉拿到了軌跡獎,但其他競爭對手也紛紛獲獎。而且我們已經知道,投票結果還是主要掌握在英美讀者手中,而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對《三體》的討論並沒有比幾個強烈對手更多。
尤其是這次的主要競爭對手,和大劉同時獲得軌跡獎奇幻長篇的Charlie Jane Anders,只要看看這位女作家的Wiki頁面,就知道她在英文幻想文學領域的基礎有多深。著名科幻網站io9的發起人,曾任提普垂獎評委,橫跨主流文學、文化界、性別文化領域。而今年這部參評長篇,不單連續獲得星雲和軌跡獎,還被時代周刊列為去年全美十佳小說。在這樣一個對手面前,作品層面的差異,也許都是次要因素了。
只能說,希望是有的,讓我們放輕鬆,等待命運的宣布吧。
總之,隨著我們更多了解世界科幻的現狀,我們就更多理解獎項的意義,理解作品本身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位位讀者認可的基礎上。獲獎當然是好的,但無緣獲獎的經典也為數眾多。無論三體是否獲得雨果獎,也不會改變它在讀者心中的地位,也不會改變它已經是當今文化的一部分。
「中美科幻tour」是什麼?
是未來事務管理局《不存在日報》圍繞美國重要科幻頒獎禮而發起的、一年一度的中美科幻友好交流專題。2016年,在首次「中美科幻tour」中,本報曾對美國科幻星雲獎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今年,未來局特派員遠赴堪薩斯,全程參與坎貝爾獎頒獎禮。我們還準備了一系列相關報道、專訪和深度分析文章,歡迎從第一站開始回顧:
五分鐘看完美國科幻獎小史 | 2017中美科幻tour
題圖:二向箔管理員
責編:姬少亭、Raeka
作者:兔子瞧,大部分時候被簡化成兔子。中國科幻觀察者,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富有見地和殺傷力的科幻評論家。
推薦閱讀:
※不談《北京摺疊》,聊聊人工智慧和教育公益 | 專訪郝景芳
※【兩百年間】21世紀的日本金融崩潰事件是如何催生《博鰲協議》的?
※每日電訊【2217-11-08】肅殺
※當賽博不再朋克,一切都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三體中伊文斯為什麼不用黑暗森林法則毀滅人類?
TAG: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