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濟衰退後的投資(二)

開始這篇之前,我得先強調一句,金融不等於投資,雖然我們習慣性的談一個的時候扯上另一個,但這兩個不是一回事,投資是種行為,從來就不是一個行業,而金融是個行業。nn

金融本質上講是個服務業,服務於資本的,或者乾脆說服務於錢吧,畢竟如果管理一個公司或者礦山也可以成為服務於資本,但企業管理肯定不算金融行業。

nn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可惜我忘了是誰寫的了),裡面提到國內金融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圍繞制度套利展開的。這個結論可以算是簡明扼要了,國內銀行也賺了幾十年的錢,無非是因為法律對銀行從業的限制門檻較高,有超額利差存在;當法律和政策不再支持太高的利差的時候,銀行發明了存款回報,還輔助以擔保和過橋(都是靠制度套利的形式);

nn

信託則是做了法律和政策限制銀行沒法做的業務,而且銀行的錢從信託轉一圈,原本不能做的業務就能做了,你可以把這個看成銀行制度套利的次級制度套利;而依附於其上的,還有更次一級的各種理財業務,當然,有幾年時間不少買各種信託和理財產品的人都是年入百萬的級別;

nn

股市,特別是大量的券商也是靠股市准入制度在賺錢,而銀行和信託也是參了一腳的。

nn

這些我們都不細說了,不然就成了抄襲別人的文章了。提到這些,其實是在探討作為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該如何投資;實際上絕大多數金融從業人員,本身並沒有多少錢,很多時候自己參與的業務自己是沒資格投資的。但其實選擇什麼工作本身也是一種投資,是把自個兒投進去了的投資。這些年通過這些行業賺了不少錢的人,其實並非自身專業能力有多強,而是把自己投資對了地方,作為一個行業制度套利的先行者才能賺到錢。

nn

如果真的所有人都是理性人的話,其實制度套利應該終結於制度本身變更,但架不住人都是貪婪而瘋狂的,在中國,銀行、信託、理財之類的套利,甚至包括券商的套利,都是終結於往這些業務上擠的人太多,最後把行業給擠爆了,或者倒逼制度改革砍掉了套利空間。現在的不少業務競爭激烈,或者政策變動,比如類似最近政府清理通道業務,都是因為之前玩脫了;股市也同樣,大家把估值推上天了,連一級市場也跟風上漲,最後支撐不住這麼高的估值,一起被套在裡面,跟著一起跳坑的還有現在不少VCPE投資人。

nn

其中最有意思的,我覺得應該是P2P了,其實P2P最根本的思路,就是銀行募資和社會實際利率之間的利差很大,只要能募到資金,就能以更低的利差搶走銀行的業務,而且銀行還沒法反抗,因為銀行的利率不是自由化的。說到底這其實也是一種制度套利,而其關鍵就在於如何繞過「非法集資」這個限制。而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社會的信息越來越通暢,行業的暴利期其實是越來越短的,銀行賺了二三十年,信託的好日子就短了不少,理財產品的好日子更短,P2P則是把這個趨勢發揮到了極致,還沒怎麼賺錢呢,大家一窩蜂的湧入,劣幣驅逐良幣,正兒八經做的都餓死了,騙錢的佔領了市場,但自己卻死於大量壞賬和高昂的資金成本,最後整個行業有發展成過街老鼠的趨勢。

nn

整個中國金融行業的基本邏輯,就是圍繞制度套利展開的,作為從業者,想要日子過得好,最大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成為最早一批找到下一個制度套利業務的人。而有政治資源背書的制度套利,以前的銀行信託一級市場之類的,是因為信息不夠通暢,在初期大部分人沒看懂,普通人中比較大膽聰明的才有機會參與。

nn

而我的疑問則是,這一輪經濟衰退過後,面臨如此發達的信息社會,普通人是否還能找到制度套利的機會,或者說普通人還有沒有資格參與制度套利?最近一輪草根版的制度套利不就是P2P么,這不,還沒做起來就被擠爆了。


推薦閱讀:

李嘉誠為什麼跑?一切為了兒子們...
縮表是什麼鬼?
雙面高盛:從華府黃埔軍校到金融權謀帝國

TAG:金融 | 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