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歷史:哥特戰爭

哥特戰爭,狹義上來講指公元535-555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對佔據義大利中北部的東哥特王國所發動的征服戰爭,廣義上則包括從公元四世紀下半葉東西哥特人受到匈人擴張的壓力而西遷的這段歷史所開始的所有戰事。由於這一段時期正是羅馬帝國衰敗並滅亡、西部帝國被諸多「野蠻」的日耳曼人部落統治的不光彩時期,因此在數目繁多羅馬帝國題材影片中,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影片著實不多見。

nn

想要講哥特戰爭,就不得不先牽扯到哥特人的起源。哥特人是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屬於印歐語系種群,特徵大多為金髮碧眼,身材高大,兇悍好戰。「日耳曼」來源於古羅馬人對居住在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以東的所有印歐語系種族的稱呼,按照居住地域劃分,居住在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南部的哥特人屬於北日耳曼人,但他們本身並不認為自己屬於日耳曼族群。

nn

在公元一世紀時期,受逐漸變暖的氣候和斯堪的納維亞日益擁擠的生存空間影響,哥特人在國王伯里格(Berig)的帶領下南渡到波羅的海北岸地區,之後進一步南遷到多瑙河北岸下游地區,該地區在古希臘時期曾生活著達契亞人的近親——該塔伊人(Getae),因此哥特人也常在一些歷史典籍中被稱為該塔伊人,但事實上兩個民族分屬兩個不同的族群。據約達尼斯的《哥特史》記載,在哥特人遷徙過程中,在渡過多瑙河上一座橋樑時,橋樑突然斷落,因此整個民族被分為兩個族群。雖然無法詳細得解釋哥特人分開的原因,但到了公元三世紀中葉,哥特人確實已經分為居住在烏克蘭草原西部的東哥特人和居住在本都海(黑海)海濱地區的西哥特人。公元三世紀後期,能征善戰的匈人出現在黑海以北地區,擊敗了東西哥特的抵抗,西哥特人被迫渡過多瑙河,在羅馬皇帝的允許下在巴爾幹的色雷斯地區以帝國同盟者的身份定居。之後西哥特人的相關活動在我的上一篇文字《沙隆戰役》中已經有所交代,因此這裡就不再重複敘述,下面主要介紹東哥特人的活動。

羅馬帝國時期東哥特人遷徙路線及時間

nn

東哥特人在被匈人擊敗後,被吸收進匈人的民族雜燴聯盟,一起遷徙到羅馬的潘諾尼亞行省(今匈牙利、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及奧地利的部分地區)定居,之後作為匈人同盟者的身份協助參與了對西歐地區的幾次大規模征服行動,並在著名的沙隆決戰中作為匈人軍隊的左翼參戰。公元453年,匈人首領阿提拉去世後,龐大的匈人聯盟也隨之解體,各被征服民族紛紛獨立,與匈人余部展開混戰。此時的東哥特人正在參加過沙隆戰役的國王瓦拉米爾及其弟弟提烏迪米爾和維迪米爾的統治下,東哥特人消滅了周邊監視他們的匈人部落,並馬上與東羅馬人帝國恢復了臣屬關係,提烏迪米爾的七歲的兒子提奧多里克——即未來東羅馬人的提奧多里克大帝——被送往君士坦丁堡作為人質,並取得了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Leo)的信任。

nn

瓦拉米爾三兄弟在巴西亞納(Sassiana)的戰鬥中擊潰了阿提拉的一個兒子鄧吉茲克(Denghizic)率領的匈人盟軍,並將他們趕回了烏克蘭大草原,此時附近的蘇阿維人(Suavia)在國王胡尼蒙德的帶領下偷襲東哥特人的後方,結果被提烏迪米爾擊敗,提烏迪米爾不計前嫌得赦免了俘虜,並收胡尼蒙德為養子。奸詐的胡尼蒙德並未就此罷休,不久他就煽動居住在多瑙河沿岸的斯基爾人一起再對東哥特人宣戰,被迫迎戰的東哥特人消滅了全部的斯基爾人,但自身也傷亡慘重,國王瓦拉米爾在戰鬥中馬失前蹄,被敵方的標槍手射穿喉嚨而身亡。之後薩馬爾特人國王保卡(Beuca)和巴拜(Babai)帶領的數個由被東哥特人擊敗過的民族所組成的盟軍趕來支援蘇阿維人,他們和東哥特人於公元467年在波里亞河(Bolia)流域展開了一場決戰,儘管反哥特聯軍有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的暗中支持,東哥特人還是取得了這場大戰的勝利。

nn

在國王提烏迪米爾的率領下,東哥特人不斷對周邊民族展開進攻,蘇阿維人的土地已經被完全征服。在君士坦丁堡做人質的提奧多里克此時也正好回到了他的父親身邊,年滿18周歲的他得到了父親贈予的六千多精銳部屬。提奧多里克沒和父親商量就帶著這些人越過多瑙河,襲擊並殺死了薩馬爾特人國王巴拜。

nn

公元473年,受頻繁戰爭所導致的物資短缺的影響,由維迪米爾率領的一部分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企圖進攻西羅馬帝國,但維迪米爾不久便染病身死。繼位的小維迪米爾在西羅馬皇帝格呂策里烏斯的建議下移師高盧地區,與盤踞在當地的西哥特人會合,並一起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另一部分實力稍強的東哥特人在國王提烏迪米爾的率領下洗劫了東羅馬人統治的色雷斯地區,損失慘重的東羅馬人不得不與東哥特人主動握手言和,並將一些地區割讓與東哥特人。和平的日子沒持續多久,提烏迪米爾便染病去世,臨死前他召開會議宣布把王位傳與兒子提奧多里克。

nn

此時,帝國西部正在發生巨變,公元475年,羅馬蠻族將軍歐瑞斯特趕走了皇帝朱利烏斯·尼波斯,另立兒子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為帝國皇帝,一年之後,另一位蠻族將領奧多亞塞(Odoacer)再次進軍羅馬,在殺死歐瑞斯特父子後他向君士坦丁堡通報:「帝國西部已經不復存在。」,表面上他表示臣服於東羅馬皇帝弗拉維·芝諾(Tarasicodissa),但實際上在義大利完全是獨立王國。公元482年,奧多亞塞征服達爾馬提亞,逃亡的前羅馬皇帝尼波斯被手下士兵所殺,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nn

由美國導演道格·萊夫勒(Doug Leffler)執導的電影《最後的兵團》(The Last Legion,2007)講述歐瑞斯特將其子羅慕路斯扶上王位後遭遇蠻族將領奧多亞塞叛變而被殺的史實,當然這部影片並沒有告訴觀眾歐瑞斯特自己本身也是個靠政變上台的蠻族軍閥,反而將歐瑞斯特父子塑造得宛如正統羅馬人一般。

nn

影片《最後的兵團》(The Last Legion,2007)中的奧多亞塞,扮演者蘇格蘭演員彼得·穆蘭(PeternMullan)

nn

就在奧多亞塞四處開疆拓土之時,東哥特人也正因缺衣少糧而再度在色雷斯燒殺搶掠,並兩度兵臨君士坦丁堡。芝諾不得不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勸說提奧多里克率眾去進攻富饒的帝國西部。於是在公元489年,整個東哥特部族的民眾便再此踏上向西遷徙之路。

nn

奧多亞克把首都設在了前羅馬帝國行宮和要塞拉文納,拉文納雖然位於北義大利的東北部,但三面環沼澤,只有一面可供通行,可謂易守難攻。提奧多里克圍攻了三年也沒有取得進展,於是便假意聲稱原因和解,奧多亞塞堅守了三年,手中力量也所剩無幾,於是便同意在拉文納主教約翰二世的調停下與提奧多里克講和。提奧多里克帶領少數手下進入拉文納與奧多亞塞進行談判,雙方在會議上再度發生爭執,提奧多里克突然當場刺殺了奧多亞塞(也許他早有預謀),之後更是下令殺死了奧多亞塞全家,從此義大利連同羅馬城便一起落入東哥特人之手。

nn

統治義大利地區的東哥特王國依然在名義上宣布臣服於東羅馬帝國,由於亞平寧半島上的原羅馬帝國人口仍多於東哥特人,提奧多里克便對控制區採取了懷柔統治的策略,他在當地保留羅馬舊制,保護文化藝術,實行宗教寬容,因而一定程度上贏得了當地貴族勢力的支持。對外,提奧多里克雖然迎娶了高盧地區的法蘭克國王克洛維(Clovis)的女兒奧德弗里達(Audefleda),但依然在戰場上並不相讓,在一次大戰中,有3萬名法蘭克人被東哥特人殺死。提奧多里克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和勃墾第國王希格蒙德(Sigismund),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汪達爾國王特拉薩蒙德,妹妹的女兒則被嫁給了圖林根國王赫爾米尼弗里德(Herminefriend)。這些成就使他得到了提奧多里克大帝的稱號。

nn

東哥特人對義大利的統治就這樣持續了30年,公元525年,即將去世的提奧多里克將王位傳與了不到十歲的外孫阿塔拉里克,他的父親——來自西班牙的歐塔里克——早在數年前便已去世,東哥特元老院的貴族們盡心輔佐著年幼的君主,與東羅馬帝國維持著良好關係,同時為了與法蘭克人締結和平,阿塔拉里克又下令歸還了外祖父時期所侵佔的法蘭克領土,和平的時間又延續了八年。

nn

由德國導演羅伯特·西奧德梅克(Robert Siodmak)執導的史詩大片《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是唯一一部講述20年哥特戰爭的電影,影片根據德國小說家費力克斯·達恩(Felix Dahn)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描述了這一時期錯綜複雜的歷史人物關係和激烈的政治軍事鬥爭,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上海電影譯制廠曾於1971年引進該片。不過這部小說出於人物塑造的需要,對真實的歷史人物關係和一些歷史事件都進行了幅度不小的修改,這些問題會在下面提到。

nn

《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即將去世的提奧多里克大帝

nn

公元534年,即將成年的阿塔拉里克不幸患病去世,由於沒有子嗣,王位繼承問題便成為太后與元老院討論的熱點。最終,提奧多里克的女兒、太后阿瑪拉斯文塔被迫把王位傳與侄子提奧達哈德,因為他是阿馬爾家族僅存的男性,此時他正在托斯卡納地區(Tuscany)地區經營自己的農場。提奧達哈德即位後不久便恩將仇報,將阿瑪拉斯文塔驅趕到布爾斯尼安湖(Bulsinian)中的一個小島上,僅僅幾天後,阿瑪拉斯文塔便被提奧達哈德的部下勒死在浴室里。影片《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出於劇情需要,將兩人的政治鬥爭描述為阿瑪拉斯文塔及其妹妹之間的紛爭,片中阿瑪拉斯文塔被妹妹下令溺死在浴室之中。

nn

阿瑪拉斯文塔在政治上屬於親東羅馬派,當她的死訊傳到君士坦丁堡時,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認為有了可乘之機,於是決定對東哥特王國用兵。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剛剛在兩年前鎮壓了尼卡暴動,消除了君士坦丁堡的潛在反對勢力,可以專註對外。儘管如此,東羅馬軍隊能出動的遠征軍數量也十分有限,讓人很懷疑這次遠征活動能取得什麼成果。兩支遠征軍分別由兩名在尼卡暴動中有護駕有功的大將率領:由匈奴王阿提拉的孫子、伊利里亞總督蒙都(Mundo)率領的三四千人從達爾馬提亞方向進攻義大利,由年剛剛征服了汪達爾王國的29歲年輕將領貝利撒留率領的七千人從西西里島方向進攻義大利。

nn

由美國導演里卡爾多·弗里達(Riccardo Freda)執導的影片《奴隸皇后狄奧多拉》(Theodora, Slave Empress,1954)是一部關於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奧多拉的傳記片。出身於妓女的她在查士丁尼還是青年將領時就得到了他的青睞,並最終被立為皇后。在尼卡暴動中,正是由於狄奧多拉的堅持,才促使查士丁尼放棄逃跑的企圖,轉而採取強硬手段鎮壓暴亂者。在另一部影片《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狄奧多拉則被描述為一個背著查士丁尼偷情的輕浮女人,並在東窗事發後被迫自盡。

nn

左:《奴隸皇后狄奧多拉》(Theodora, Slave Empress,1954)中的狄奧多拉皇后,由義大利演員吉安娜·瑪麗婭·卡納勒(Gianna Maria Canale)扮演;右:《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的狄奧多拉皇后,由南斯拉夫演員西娃·科絲西娜(Sylva Koscina)扮演

nn

貝利撒留不久便登陸西西里島,島上的東哥特人勢力薄弱,不經過戰鬥便主動投降。提奧達哈德十分恐慌,開始考慮與查士丁尼一世談判,正在此時非洲發生了一些叛亂,貝利撒留停止了前進步伐回去處理鎮壓活動,而蒙都一路的東羅馬軍隊又在達爾馬提亞被東哥特人擊敗,蒙都及其兒子毛里提烏斯(Mauritius)先後被殺。北線的勝利讓提奧達哈德重拾信心,他停止了談判並派遣一支軍隊由他的女婿埃佛蒙德(Evermud)前往墨西拿海峽。不過埃佛蒙德發現自己手下的軍隊狀況不佳,由於擔心不是東羅馬軍隊的對手,他居然帶著心腹偷偷向貝利撒留投降,表示願意為羅馬帝國服務。

nn

左:《奴隸皇后狄奧多拉》(Theodora, Slave Empress,1954)中的貝利撒留,由義大利演員尼里奧·貝爾納迪(Nerio Bernardi)扮演;右:《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的貝利撒留,由加拿大演員朗傑·弗里斯(Lang Jeffries)扮演

nn

埃佛蒙德投敵的消息被東哥特元老院的貴族們獲悉,他們對提奧達哈德的忠誠度產生了懷疑,於是一起聯手廢黜了他,改立他的衛兵維提吉斯(Witichis)為東哥特國王。維提吉斯即位後馬上派人前往拉文納,殺死了已經退位的提奧達哈德,為了穩定自己的王位,維提吉斯被迫和自己的妻子離婚,並宣布迎娶阿瑪拉斯文塔的女兒、同時也是提奧多里克的外孫女馬斯特文塔。影片《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出於劇情需要,把提奧達哈德和維提吉斯合併成一個人,他所迎娶的對象也改為之前溺死姐姐的提奧多里克之女。

nn

《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的維提吉斯及其妻子,扮演者羅馬尼亞演員弗洛林·彼耶爾西克(Florin Piersic)

nn

此時東羅馬軍隊已經渡過海峽,摧毀了那不勒斯城,維提吉斯一面將軍隊撤出羅馬城,一面通過割讓東哥特王國在高盧境內的所有領土來換取法蘭克人的中立。教皇塞維利斯雖然在維提吉斯撤兵時發誓要死守羅馬城,但在貝利撒留兵臨城下時他還是很快就望風而降。維提吉斯惱羞成怒,於公元536年12月率軍十五萬圍攻羅馬城,雖然東哥特軍隊始終沒有攻下城市,但卻破壞了羅馬城郊外的引水道,這也導致了戰後羅馬城的衰落和人口減少。

nn

貝利撒留由於手頭兵力不足和軍紀問題,只能對東哥特軍隊進行一些擾襲性質的戰鬥,次年12月,由另一名東羅馬將領約翰率領的五六千兵力登陸亞平寧半島前來支援,但貝利撒留和約翰之間缺乏信任和最基本的作戰配合,因此儘管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都未打開局面,同時查士丁尼一世出於對貝利撒留的猜忌心理,派出另一位東羅馬帝國的戰略大師、身材矮小的宦官納西斯(Narses)率軍來義大利,名義上是協助二人作戰,實際上則是監視貝利撒留。將帥間的不和使得東羅馬軍隊的一切行動都不得不採取折中和拖延的方案,因此幾年裡戰局長期懸而未決,義大利中北部的許多平民不是餓死就是死於東哥特人的報復性屠殺。影片《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出於劇情對歷史修改最大的地方,就是虛構了貝利撒留的戰死,影片中貝利撒留由於輕舉妄動,被東哥特人用火攻包抄了後路,最後重傷而死。

nn

《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因傷斃命的貝利撒留,小說作者大概把蒙都戰死的事迹移花接木到了他身上,雖然後者是在達爾馬提亞戰死的

nn

貝利撒留不得不向查士丁尼一世提出了最強烈的抗議,並迫使後者召回了納西斯,在統一了指揮權後,貝利撒留於公元539年底正式開始進攻東哥特王國首都拉文納,同時十萬法蘭克人按照與東羅馬帝國的協議也從東哥特人背後發起進攻,一路燒殺搶掠,所過之處皆淪為廢墟,只是最後爆發的瘟疫才迫使他們返回家園。公元540年,維提吉斯同意投降,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其他東哥特人的城市也都望風而降,只剩下依爾迪巴德堅守的維羅拉和烏萊斯堅守的帕菲亞沒有投降,依爾迪巴德被剩餘的東哥特元老擁戴為新的東哥特國王。查士丁尼一世認為義大利戰局已定,由於擔心貝利撒留會擁兵造反,他便下令讓貝利撒留帶著維提吉斯夫婦及大批東哥特王國的金銀財寶返回君士坦丁堡,之後貝利撒留又先後被派往東方戰場與波斯人作戰,維提吉斯則在君士坦丁堡生活了兩年後去世。影片《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出於劇情需要砍掉了這段投降的歷史。

左:《奴隸皇后狄奧多拉》(Theodora, Slave Empress,1954)中的君士坦丁一世,由法國演員喬治·馬沙爾(Georges Marchal)扮演;右:《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的君士坦丁一世,由美國演員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扮演

nn

貝利撒留剛離開義大利時,依爾迪巴德手下只剩一千殘兵敗將,但一年之後他手下已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他們主要由東羅馬軍隊的逃兵組成。不久依爾迪巴德便主動出擊,擊敗了東羅馬帝國的駐軍,收復了波河以北的全部東哥特王國領土,東羅馬帝國的失敗在於當地駐軍由十一位相互牽制的將領指揮,無法集中兵權,同時東羅馬人又忙著在佔領區劫掠和徵收苛捐雜稅,逼得當地人民不得不反而歡迎東哥特人的捲土重來。

nn

不久東哥特國王依爾迪巴德就被暗殺,新繼位的艾拉克只在王位上坐了八個月,又死於依爾迪巴德的侄子托提拉(Totila)之手。托提拉被選為國王后繼續率軍南下,到公元543年春他已經收復了幾乎所有東哥特王國領土,東羅馬人手中只剩下羅馬城等幾個要塞。次年查士丁尼一世派貝利撒留帶領四千兵力重返義大利戰場,雙方軍隊在義大利中部周旋了五年,都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進展,查士丁尼一世只好在公元549年又將貝利撒留召回。托提拉在三次圍攻羅馬城後終於拿下了這座殘破的城市,他同時派遣使者去君士坦丁堡表示願意進行和談,但查士丁尼一世拒絕了他的請求。

nn

《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的托提拉,扮演者奧地利演員羅伯特·霍夫曼(Robert Hoffmann),影片為他塑造了一段與虛構的羅馬城主克塞古斯(Cethegus)的女兒之間的愛情故事

nn

經過權衡再三,已經55歲的納西斯還是被選為遠征軍統帥,揮金如土的他很得到東羅馬各階層將士的愛戴,所以這其實是個不錯的決定。托提拉企圖在納西斯的遠征軍到來之前攻克長期圍困的東羅馬在北義大利的要塞拉文納,但被約翰率領的援軍所擊敗。

nn

公元552年,納西斯率領著兩萬大軍——其中大部分都蠻族僱傭兵,包括匈人、倫巴第人、吉普德斯人、西里西亞人及波斯人——從達爾馬提亞進入義大利,並與拉文納的守軍會和。遠在羅馬的托提拉聽說納西斯已經率大軍進入義大利,立即率部北上,兩軍在一個狹窄的平原上相遇,這個平原夾在希吉亞與塔地羅之間,在阿彭尼斯山中,東面為該山脈主峰的山麓,西面為一列丘陵——-即古比奧山地。納西斯決定在第二天就展開進攻,此時分批趕來的東哥特軍隊尚未完全集結完畢,在兵力上遠不足東羅馬人。托提拉將重騎兵布置在第一線,步兵和弓弩手緊隨其後,他打算依靠重騎兵的衝擊迅速擊敗東羅馬人。針對東哥特的作戰特點,納西斯把戰鬥力稍弱的八千雜牌步兵組成一個大步兵方陣,放在戰線正中央來抵禦重騎兵的衝擊,方陣兩側則各布置四千弓弩手來保護側翼,另一千騎兵則放在戰線之後準備一開戰便出擊包抄東哥特人的退路。

nn

《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中的納西斯,扮演者美國演員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

nn

第二天中午,托提拉在兩千重騎兵趕到後立即對東羅馬軍陣發動了攻擊,衝鋒在前的重騎兵遭到弓弩手的射擊,損失慘重,部分重騎兵想要轉回戰線後方重新整編,卻與緊隨其後的東哥特步兵糾纏在一起。快到黃昏時刻,東羅馬步兵才開始逐漸向前推進,戰局已經完全一邊倒,許多東哥特步兵趁著黑夜開始逃跑。到次日黎明,據統計這次戰役有六千多東哥特人陳屍戰場,被俘的東哥特士兵也都被東羅馬人就地屠殺——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東羅馬遠征軍的逃兵。托提拉在戰鬥中受了重傷,雖然被東羅馬人發現,但不久便去世。

nn

托提拉死後特亞斯又被推舉為東哥特人國王,但不久他就在納西斯的清剿行動中被擊斃,這時東哥特人才徹底同意投降,條件只有一個,就是允許他們在各要塞搜集他們之前所埋存的金錢,之後他們便能按照協議離開義大利,去別的野蠻人的王國生存。至此長達20年的哥特戰爭終於以東羅馬帝國的勝利而告終,此時的東羅馬帝國擁有義大利、西班牙南部和北非等地區,幾乎相當於光復了西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達到了疆域的最巔峰時期。可惜好景不長,僅僅十多年之後,在北方兇猛的倫巴第人的入侵下,義大利地區的控制權再度易手。

本文相關影片:

1.《奴隸皇后狄奧多拉》(Theodora, Slave Empress,1954),義大利,導演:卡爾多·弗里達(Riccardo Freda);

2.《羅馬之戰》(Kampf um Rom,1968),德國,導演:羅伯特·西奧德梅克(Robert Siodmak);

3.《最後的兵團》(The Last Legion,2007),美國,導演:道格·萊夫勒(Doug Leffler)。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美好的皇室愛情?
舊影瑣憶·捏著鼻子看鯨魚
當我們想起「民族英雄」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俄國系列1304—1319(3)
歷史上最大器晚成的君主:75歲登基

TAG:罗马 | 历史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