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吉格:恐懼與美共生——異形系列與黑暗哥特
隨著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異形:契約》(Alien:Covenant)上映,整個「異形」系列已經伴隨我們走過了38年的時光。在這38年中,有很多藝術家為整個系列貢獻了有價值的想法,如今在影迷的心目中這個故事儼然已經成為了關於科幻和怪獸的經典。然而在它誕生的最初,卻僅僅只是一個關於「太空中的怪獸」以及「怪獸破體而出」的小成本劇本。
nn科幻劇作家丹·歐班農(Dan OBannon)和羅納德·舒塞特(Ronald Shusett)一起創作了這個日後蜚聲世界的故事。有兩位藝術家在這個創作的過程中影響了他們:克里斯·福斯(Chris Foss)以及漢斯·魯道夫·吉格(Hans Rudolf Giger,下文簡稱吉格)。
- 克里斯·福斯的名字可能大家都會比較陌生,當時國內很多科幻刊物都在使用過他的作品當封面,也不知道是否購買了版權。不過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很顯然和異形後來的陰森恐怖不太一樣。
而現在我們知道吉格對異形系列的風格影響是更加關鍵的。早年從事海報藝術創作的吉格,在《死靈IV》(Necronom IV)這本畫集中的探索從某種程度上征服了編劇,也征服了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更征服了福克斯公司。而電影一經放映,這種氣質也征服了全世界的影迷。
- 藝術家漢斯·魯道夫·吉格的有機機械黑暗作品集《死靈 IV》,這幾乎就是「欽定」的異形造型了。
時至今日,隨著這個系列的體系不斷被豐富,電影創作者和粉絲們補出了許多深刻的內涵,比如關於人工智慧,比如關於人性與性,比如關於生存和責任等……可誰又能想到這個故事在創作的最初,僅僅只是因為《星球大戰》(Star Wars)的火爆而產生的一個糅合了科幻元素的恐怖片。
恐怖片本身是脫胎於恐怖文學的。希望了解「異形」以及吉格的黑暗藝術,我們就不得不對這個文化脈絡做一番探究。恐怖文學是一種大眾文學形式,在西方,除了現代恐怖文學之外,它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哥特文學——從某種程度上說,從前的恐怖文學和哥特文學幾乎是同樣一種東西。
這當中有一點要申明,所謂的哥特文學或者後期形成的哥特風格、文化,其實同歷史上出現過的那個摧毀了羅馬帝國的日耳曼部落並不是一回事。義大利的藝術史學家瓦薩里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文藝復興」,同時也在歷史的塵封中找到了「哥特」這個詞,用它來命名一種流行於中世紀的、不被文藝復興時期建築主流所喜愛的建築風格。而這種建築廣泛流行於12-16世紀的歐洲,很多教堂和城堡都是以這種風格修建的。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與陰暗的地道,還有恐怖的藏屍所等等都是這類建築的特點。這些元素在後來某種程度上也逐漸衍生成為哥特風格的重要特徵。
在當時崇尚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文藝復興思想家眼中,這種風格和在歷史上擊敗羅馬帝國讓歐洲陷入蠻荒時代的那個落後部落一樣,都是愚昧、野蠻、血腥與死亡的代表,「哥特」用來指代這樣一個意義簡直再合適不過了。到了17世紀末期,英國的很多年輕人厭倦了新古典主義及和那種說教式的文學形式,開始希望從歷史中找到更加感性與浪漫的源頭,赫萊斯·瓦爾珀爾(Horace Walpole)率先通過他的作品《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nOtranto,1764)扯起了哥特這面大旗。從他的作品開始,野蠻、中世紀、超自然性,成為了哥特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進入了18世紀,英國工業文明的鼎盛導致了現實文學成為主流,這種主流熱情謳歌人的理性,卻忽視情感與想像。哥特文學在這中間扮演了對於主流的一種反抗:它更多關注在直覺、感性與超自然的現象中,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從而迅速崛起。
18世紀到19世紀,在維多利亞時期興起的工業與科技成為了這一時期人們生活的主要部分,哥特文學中重要的「超自然」元素也在向科幻元素靠近。而恐怖則作為一種核心元素貫穿始終。
哥特風格對於死亡、鮮血、屍體等恐怖意向有一種執著的偏愛。它擅長製造一種恐怖的氣氛,人們喜歡談論並且感受到恐怖,是因為知道在我們與危險之間有一道安全的屏障,這種疏離反而我們產生明顯的愉悅。而製造恐怖的哥特風格通常又伴隨著漆黑幽暗的氣氛,與死亡和絕望息息相關,所以這種文化發展到今天,有人喜歡把它稱之為「黑暗哥特」,用來泛指脫胎於哥特文學或哥特風格,並且在維多利亞時期獲得極大發展、形成一種與死亡、屍體、超自然等等相關聯的文化。
這些都可以在吉格的作品找到直接或者相關聯的元素意向。
吉格出生在瑞士東部的一個只有幾萬人的小城市「庫爾」,作為一個化學家的兒子,吉格卻擁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家般的敏感。這種敏感在藝術方面或許是優勢,但是在生活中則很可能意味著他要比一般人承受更多的東西。小的時候他父親送給了一顆頭骨(真是親爹),幼年的吉格顯然是很難接受的,這種死亡在手中的感覺給了他巨大的衝擊。後來他的姐姐帶他去當地的博物館,給他看木乃伊(這一家怎麼都這樣),並且嘲笑被嚇到的吉格。倔強的吉格並不承認自己被死亡嚇到,自此每個星期都要去博物館和這具木乃伊對視,直到在內心中認為自己已經戰勝了死亡的恐懼。
- 吉格傳記電影《黑暗之星》(Dark Star)中關於吉格幼年的倔強。
童年的這些經歷顯然對他影響巨大,這些給他帶來深刻印象的東西後來都反映到了他的作品中。
- 我們可以從外星文明的飛船以及異型本身看到明顯的脊椎與肋骨的重複元素。大型哺乳動物的乾屍通常會呈現這樣的骨骼留存狀態,包括人類。所以在對於死亡的直接展示上,異型的美術是絲毫不加掩飾的。就算是那個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也同樣是如此。
- 左側是哥特式建築經典代表:聖保羅大教堂,而右側則是吉格設計的外星文明的飛船內部。可以看到在重複結構的使用上以及象徵元素的提取上,都和哥特以及屍體關係密切。這種元素大量出現在吉格的作品與異形系列當中,可以稱得上是最為顯著的視覺元素之一。
現在我們去看《異形》這個系列,外星文明的恐怖晦暗、詭譎氛圍無疑給了我們極深刻的印象。在吉格指導下,有機機械、黑暗、死亡不斷考驗著觀眾的神經。無論是吉格還是雷德利都顯得深諳製造恐怖的手法。他們賦予異形的本體一種昆蟲般的外骨骼形態,同時暴露出的內腔又充滿了具有強腐蝕性的腔液。
- 在生物界目前僅存的幾個門中,人處在脊索動物門中,與昆蟲所存在的節肢動物門存在巨大的DNA差異。異型之所以呈現這樣的形態,是為了放大生物差異所導致的「無法溝通」以及這種情況所帶來的恐怖印象。一個擁有極強攻擊能力與醜陋面貌的生物,當你無法確定它對你是善意還是惡意的,而且你又無法與之溝通,這種巨大的壓力帶來的恐怖是很直接的。這個設計對後來的其他電影包括遊戲等也有巨大的影響力。
電影在創作的初期,創作者就產生了「破體而出」這樣的念頭。而這個特徵確確實實是放在了每一部電影的「高潮」部分並且保留至今。而這也是「寄生」這一生物界行為的典型呈現。同時,幼體到成體的生長過程,也是昆蟲等生物的生存特徵。人類難以忍受自己被低等生物寄生並且被穿膛破肚,這種「共情」體驗使得恐怖的感覺繼續被放大。
(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讀者謹慎選擇要不要繼續往下看···)
- 這幾張圖網上其實都有,但拼到一起還是顯得非常刺激。希望不會因此而讓文章被和諧掉。
另外一個在吉格的作品和設計中承擔重要作用的元素,就是性,嚴格來說其實除了器官展示之外,還有關於SM的一些隱晦元素。一般意義上講,這些元素並不是和黑暗哥特直接發生關聯的東西,至多算是次生文化。只不過在人類共情因素的這個方面,這種類別的元素仍會帶來最為赤裸的刺激從而引發關於人性等層面意義的思索。
在吉格的人生經歷中,我沒有發現任何關於他會對這件事情感興趣的直接證據。但我們不能就此否認藝術家希望通過這件事去探索一些人性本源的東西。
吉格的生前好友,精神病學家、作家斯坦尼斯拉夫·格羅夫(Stanislav Grove)表示,現今有很多證據表明嬰兒並非沒有任何感覺,在他被生出來的過程中,可能經會經歷幾十個小時的生死之旅。這段旅程可能有著無法想像的黑暗和痛苦,這也和哥特文學最初的認為天地間充滿了悲苦的觀點相互一致。而吉格則可以通過某些象徵性的表現方式去再現這些詭譎的感知,猶如存在我們意識最深處的黑暗夢境一般。而性,則可能成為這些夢境與現實之間聯繫的最佳載體。
- 異形本身緊繃的黑色外形,除了緊扣節肢動物的某些特點之外,還和SM的緊身衣發生了一定的視覺聯繫。異形幼蟲的抱臉行為,則就是赤裸裸的強暴。同時幼體存儲器則乾脆就是一顆卵和雌性器官的結合。異形這顆長長的頭部結構則毫無疑問就是雄性器官。另外還有和陰齒相關聯的「口腔內口器」,也可能是為了強調恐怖與性相關聯的體驗而設置的元素。謹慎考慮,圖片我就不多貼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深入挖掘一下。
除了上述列舉的一些典型元素特徵之外,異形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象徵要素。比如有了人造人後,有關賽博朋克的內容也隨之進入了這部電影。後續的改變雖然越來越爆米花,電影系列本身的內涵卻同時也在持續增加可挖掘度。
可不管是增加了賽博朋克也好,後來出現的末世感也好,都不能改變這個系列本身以恐怖片、以黑暗哥特為核心的立意。許多影迷都在關心異星文明的根源(最新上映的《契約》在這條線上似乎有倉促填坑的感覺)、關心異形本身的根源,但無論現在這個故事如何發展,每當我們回過頭去看它被創作的最初,這撲朔迷離的對於未知的恐懼其實都像極了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克蘇魯式恐怖——因為二者其實都在黑暗哥特文學的體系中是同根同源的。
異形成功以後,吉格又參與設計了1993年CYBERDREAMS開發的文字冒險遊戲《黑暗之蠱》(DARK SEED),在設計上幾乎是延續了異形的世界觀,以當年的遊戲體驗看非常恐怖及刺激,筆者至今也記憶猶新。
異形的文化帶來的影響時至今日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可以在很多電影或遊戲中看到這個恐怖設計帶來的印記,比如《星河戰隊》,比如《星際爭霸》等。
- 1993年的遊戲《黑暗之蠱》(DARK SEED)
- 1997年上映的電影《星河戰隊》(Starship Troopers)
- 《星際爭霸》(StarCraft)里的蟲族基本就是對異形的致敬。
2014年,一輩子致力於展示黑暗哥特美學的大師吉格在自己的家中去世。在這座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北歐小城庫爾,深受中世紀文化影響的低地德語區,吉格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他終於可以停下畫筆真正去用靈魂感受並擁抱另外一個世界,與他的摯愛——因抑鬱症自戕的妻子一起。正如我們文章前面所說到的,哥特文學認為天地間充滿了疾苦,而也許正是因為有眾多像吉格一樣的藝術家勇於去展示這些,我們才能夠獲得直面黑暗的勇氣。
感謝與致敬吉格。
- 小城庫爾(Chur),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將繼續推送精彩內容,請不要錯過~
aHR0cDovL3FyLndlaWJvLmNuL2cvMzEzb2J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我摘錄的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小說片段
※蒼白浪潮:顏值取勝的曼城新貴與The1975的狸伯樂
※哥特小說的經典有哪些?
※你對哥特式音樂的理解是什麼?你喜歡的哥特式音樂有哪些?
※為什麼中國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卻沒有誕生出類似歐洲的巴洛克、哥特的神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