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美第三古老大學讀了四年,我悟到了這兩個字…

這篇是接上篇《全美第三古老大學四年里教會我的那些事》的感悟,寫這些的初衷並不僅僅是給自己一個交代,更是想分享給大家我眼中的SJC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會給人帶來怎樣的教育,也希望能從不同的方面給現在或者未來在考慮申請SJC或者文理學院的小朋友們一些親身經歷的參考。畢竟,冷冰冰數據與枯燥的描述遠沒有有個人的體會這麼生動有趣。當然,每個人的感受會很不一樣,但是教育的核心便是在每一個參與的人身上都有其獨特的體現

與上一篇寫到了真誠與SJC的教育本身帶給我的感悟,而篇是探討一下它對我生活態度的影響,畢竟,對我來講,思想與行動(Thinking and Acting)應該是一致的。

上篇說到SJC的文理教育讓我對於「自己」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改變,而除去對自己,我對於生活的態度,或者說對於我生活的世界的態度,也變得於以前非常不一樣了。若是用兩個字來概括,那便是「平穩」。

在去SJC前,我便非常喜歡中國古代哲學,當然現在也是。雖然理解不算特別深,但是我知道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講究的是一個「悟」字。悟,是學習的一個方式。正所謂「師傅領進門,道行靠個人」,這種學習方法也是在西方也是通用的。初到SJC的時候,我千萬次囑咐自己,要將以前所學所知道的先關起來,好好去敞開心扉,從頭學起西方的經典,畢竟,這是我自己選擇的一條路。其實在我看來,並無所謂先學哪個後學哪個,畢竟東方與西方的思想總有一致的地方。既然我選擇本科的時候先學西方的經典,那就應該要好好去學。對待知識,一定要保持謙卑的心態。知識不分國界,知識也不分種類,知識也不分人群。一個對待知識不謙卑的人,是無法在知識的海洋里生存的,因為,很容易會溺死啊。那麼如何做一個不被溺死的人呢?那就是得好好從頭開始,學會「游泳」這門技術。

「I know nothing. 」 – Socrates

SJC的課程設置有四年的研討課(Seminar);四年語言課(Language Tutorials),大一大二是古希臘語,大三大四是法語;四年數學課(Math Tutorials);四年實驗課(Laboratory Tutorials);以及兩年音樂課,大一是合唱課(Chorus),大二是正式的音樂課,其中也包括樂理(Music Tutorial)。在SJC四年,課堂上, 老師們教會我,把自己放在謙卑的位置並且把書當做聖經一樣去讀。尊重一本書以及其作者,首先是要理解它們說什麼,而不是急躁地做出自己的判斷。在不能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去肆意做出喜惡的評判,是會誤入歧途的,因為作者的話以及他們的言外之意需要時間去理解。著急地因為不喜歡作者的一個觀點或是寫作風格,而因此否定這本書或者這個作者,是對這本書以及作者的不尊重。當然,要說不帶著任何情緒去讀書,以及讀書的時候做到完全不評判,是非常難的。但是難並不代表不能做,只是做得稍微會困難一些而已。

曾經在大一的數學課上,老師讓我們回家讀一篇寫歐幾里得的詩。在隔日的課上,老師問我們對這首詩有什麼看法,我很著急地說我不喜歡。坐在我對面的同學脫口而出說,你不喜歡是因為你沒理解這首詩。當時我特別憤怒,畢竟作為年少氣盛的小青年一枚,我沒好氣地回懟了一句,你憑什麼說我不理解呀?之後同學便開始與我講解這首詩的韻律,用詞,以及他讀出的含義。雖然事後我「記恨」了這位同學挺久,但確實是因我不理解這首詩,便從一開始就否認它。很多時候,先入為主的喜惡判斷,大抵源於害怕,害怕別人知道自己不懂所以才拒絕去理解。在SJC慢慢學會的就是要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不要因為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而喪失許多樂趣。不懂沒關係,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是真正的勇敢與謙卑。蘇格拉底在《申辯篇》(Apology, Plato)說到過,「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去翻閱《申辯篇》,英文譯版我推薦Focus Philosophical Library出版的或者是Hackett出版。)

"I am wiser than this man, for neither of us appears to know anything great and good; but he fancies he knows something, although he knows nothing; whereas I, as I do not know anything, so I do not fancy I do. In this trifling particular, then, I appear to be wiser than he, because I do not fancy I know what I do not know. "

-Apology, 21d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無知卻置之不理,例如我會用「不喜歡」來包裝與搪塞。了解之後,很難再去議論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了,因為了解了,所以會尊重每個作者的想法,也可以坦然接受與自己認知里完全相反的看法。堅持己見有時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反而在年輕的時候應該多去探索不一樣的觀點跟看法(無論認不認同),多一些謙卑與包容,再慢慢重塑自己的三觀,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這個便是我在SJC四年中一場平穩的歷練。

"Be patient to yourself." – Mr. Page

平穩不僅需要對知識保持謙卑,更需要對自己留有耐心。大一時,我與我的研討課(seminar)老師Mr. Page有一次喝咖啡的時候,聊到過耐心的問題。當時因為年少氣盛,也剛剛到一個新環境,總是對自己的期許非常高,不太知道該如何調適,所以便約了Mr. Page聊天。記得當時在研討課上,我總是心生一股怨氣,覺得討論進程十分慢,有時候一節課就繞著一個問題講來講去也覺得浪費了時間,同學們討論的話題沒意思,讀書時產生的問題總是在課上得不到解答,討論也沒有什麼方向,也討論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很是煩惱。當時與Mr. Page吐槽苦水的時候,他先是明了地笑了一下,然後與我說「Ms. Hu, you have these questions because you take education seriously.」 (胡小姐,你正是因為把SJC的教育看得十分重要才會提出這些問題的。)老師這樣子肯定了我,我當下十分開心。接著他說「But, now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be patient.」(但是,你現在要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有耐心的人)。Mr. Page與我說到,其實有耐心是一個件很難達到的事情,畢竟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很急躁,總是覺得提出一個問題一定會得到一個答案。可是,很多問題,它不是只有一個答案的,也可能是沒有答案的。問問題的過程是快樂並且痛苦的,因為首先問問題就是思考的體現,但當你發現這些問題沒有解答的時候,無疑是痛苦的。例如,沒有人能夠告訴你,你是誰,就連你自己都無法給出一個固定的答案。我知道我的底線,三觀,性格,但是我也知道所有的這些都還是有發展和改變的空間,所以我並無法清楚全面地描述出我到底是誰。

Mr. Page之後也講到,人生這麼長,在SJC的四年也只是一丟丟的時間,在這裡讀的書,提出來的問題,並不是以後就沒有機會再讀再問,SJC只是一個開始,開一個好頭,教會你如何去讀這些書,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提問。反倒是到了以後,也許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甚至五十年以後再重新閱讀這些經典,再重新提這些問題,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與看法。也許未來重新再問的時候還是沒有一個答案,但是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才是能收穫最燦爛的自我。書並不是讀一遍就完事兒的,而是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每次的閱讀中去尋找自己的答案,即使沒有答案也沒關係。在課上也是同理。討論並不是一定要討論出一個所以然,而是教會大家與人交流的方法與技巧,讓大家如何學會好好說話(Conversation)。的確,我也覺得雖然花一節課的時間討論一個細微的問題,例如在柏拉圖的課上討論一個希臘語單字可以消耗到半堂課甚至一節課,最後心灰意冷。但是最後回頭看看, 用這樣子的一節課教會我如何對待自己的脾氣,如何控制收斂自己的情感,又何嘗不是一種「奢侈」。這樣子的「奢侈」是好的,它讓我懂得了耐心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對自己,對他人,乃至於對環境,都要有耐心。

有耐心是一件很花時間很奢侈的事情,但是最後得到的是真自信!例如,我一直告誡自己要有耐心,不要覺得當下沒結果就情緒爆發,而且要把所有的事情當做歷練,慢慢學,不求名利結果。在課上,我越來越願意露出一個真的自己,在討論滯留不前,或者大家爭論細小的瑣事時,我開始讓大家知道我沮喪的情緒,也不怕問一些自己覺得也許別人會認為很愚蠢的問題。正是因為學會了如何真實地活著,真實地做人,所以我對自己越來越有耐心了,也不怕暴露給他人知道,便又回到了上篇所講的真誠了。

我學會的平穩,便是古代哲學家老子所提倡的「上善若水」。做人如水一樣,平穩,謙卑,有耐心 。這些也是去SJC前讀到但沒想到的,再從西方的經典體系中找到了東方的呼應。我想,無論是東還是西,最終都還是回歸到了「人」本身。在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很多人呼喚要求名求利,並且非常急躁地去攀爬名利這座高峰,可是,轉頭想想,也許在平穩的步伐中,所有的得到都是理所當然與自然而然的,而不是靠「求」來的,這樣子,又哪兒還會不自信,不堅強,不自由瀟洒呢?

本文作者系三士渡導師:Lara Hu

更多申請的乾貨,留學的趣事,哈耶普思麻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

請關注三士渡公眾號:StooogesEducation

推薦閱讀:

教師不該總是最平庸的一群人
當年上學時,你的政治、歷史是怎麼入門的?
向環球時報學習,宣傳文章如何「有度」
宿舍大爺都自學編程了,你家孩子還不動手?
CEMC營地教育管理者培訓三(品牌市場、營地產品)

TAG:留学美国 | 大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