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十大隱蔽反科學現象(上) | 鄭軍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在今天,如果有人公開反科學,往往會被看成怪物。所以,反科學思潮早已轉入地下,或者換上包裝,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媒體和大眾輿論中間。下面,我就解剖十種無反科學之名,卻有反科學之實的社會現象。
純天然崇拜
將「純天然」與健康、安全掛鉤,願意為自稱「純天然」的產品多付錢,我把這種社會現象稱為「純天然崇拜」。涉及對象主要是食品、化妝品和藥品,總之,是一些人體攝入的日常消耗品。
傳統社會裡並不存在純天然崇拜,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工業革命前的產品都是「純天然」。甚至就在幾十年前,中國人更關注能不能吃飽的時候,也並不在乎什麼「純天然」,這種崇拜很晚才形成氣候。
「純天然」並非科學概念,所以也不存在準確定義。今天,除了空氣,沒有什麼攝入品可以不經人手加工,連水都是從水廠里凈化過的。所以,「純天然」特指不用機器加工的攝入品。
西方沒有「純天然」概念,而使用「有機產品」,大同小異,都不是嚴謹的科學概念。「有機」在科學上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按這個定義,轉基因食品都是有機的。所以,西方商店裡使用的「有機產品」概念,是指生長過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化肥及轉基因技術,加工生產過程中也沒有任何人工合成化學成分。
無論「純天然崇拜」還是「有機產品崇拜」,主要針對人體會攝入的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所以人們特別在意它們的安全。形成這種崇拜有一個歷史背景,就是各國在工業化初期,商家為謀利往上述攝入品中投放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導致病、殘和死亡。
在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各種有害的化學添加劑大規模投放到人體攝入品中。但隨著監管體系的完善,這類現象越來越少。最後一次因為假酒發生大規模死亡還是在1999年,三聚氰胺以後,國產奶粉也再沒有曝出安全問題。由於監管成本問題,小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肯定低於大城市,但所有地區縱向比較,食品、藥品和化妝品都是越來越安全。
然而在今天,據統計仍然有8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為「純天然食品」付更多的錢。純天然崇拜並未因此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對純天然的推崇遍佈於產品廣告、報刊軟文和網路空間。本質上,它是科技恐懼心理的一種表現形式。那些化學合成物質到底是什麼?它們有沒有害?我怎麼知道!所以什麼都別放最好。
「純天然崇拜」的人並沒有證據證明傳統手工方法製造的攝入物更健康,更安全,他們追求純天然,更多的是心理安慰。歷史上,人類最終將農作物單產提高數倍,徹底擺脫饑荒,化肥、農藥和育種是主要因素。它們也正是純天然崇拜者最反對的,所以,純天然崇拜實際上是對傳統自然農業的懷念,是隱蔽的反科學。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今天中國的發達地區,往好里說,提供「純天然產品」或者「有機產品」給深度科技恐懼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你實在害怕攝入科技產品,至少還有傳統產品可以選擇。往壞里說,一些商家利用公眾的科技恐懼,將它們渲染、放大,謀取暴利,是純天然崇拜的幕後推手。
實際上,至少在中國,相當一部分純天然產品和普通產品並無二致。比如,傳統手工方法製造的食品保持期短,如果一種「純天然食品」在貨架上擺了數月半年還不腐爛,可以肯定添了防腐劑。至於「全植物化妝品」,你可以把說明書里提到的植物拿來搗爛,敷在皮膚上,聞聞那是什麼味道。如果一家商品只擺真正的純植物化妝品,氣味應該和臭水塘差不多。
即使退一步說,你能得到完全真實的純天然產品,那又怎麼樣呢?既不會更健康,也不會更安全。
純天然崇拜來自民間情緒,由商家放大,再經媒體推波助瀾,就這樣成為一股隱蔽的反科學潮流。
「後工業時代」理論
1973年,美國學者貝爾提出了「後工業時代」的概念,認為工業生產在全社會中的價值正在下降,知識經濟升為主導。泛言之,今天人們不必再大興土木,移山填海,而是搞服務業就能發家致富。
「後工業時代」或者「後工業社會」理論的提出,最初來自美國那個年代的現實。當時貝爾認為,只有美國還算進入了後工業時代。十幾年後,大家覺得歐洲和日本也算進入了後工業時代。再往後,韓國、台灣都有後工業社會的徵兆。甚至現在中國不少發達省份都提出,本省正在朝後工業社會轉型,或者即將進入後工業時代。
無論「後工業時代」還是「後工業社會」理論,都是對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世界科技和工業發展趨勢的總結。只不過這個理論的結論並非中性,而是認為這種變化乃歷史之必然,是件好事。世界各國都會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進入後工業社會。這種理論的支持者把後工業社會又稱為知識社會,信息社會。桌上那些電腦代替大機器,成為這個時代的核心。
直到十年前,中國的學界、輿論界甚至政界,人們對這些概念並無異議。西方發達國家就是一個個這麼轉型的,中國早晚也會走同一條路。然而這十年不同了,學者調門依舊,那些後工業國家裡的民眾對這個「更好的時代」卻並不買賬。經濟停滯,社會動蕩,人們失去目標,族群和宗教衝突愈演愈烈。
終於,美國人選出特朗普作為代言人來反對這個朝代。他認為,和中國今天的建設成就相比,美國很多地方更象第三世界。而這些在他眼裡破破爛爛,必須大加改造的基礎設施,就是在「後工業時代」理論中認為已經「工業」得差不多的先進成果。
美國至少還有高科技,西歐更慘,除了德國,其他逐漸淪為靠農產品和旅遊業為生的國家,只是更富的印尼或者泰國。即使在華人社區,台灣和香港也都算進入「後工業時代」。他們收穫了什麼呢?大家一望而知。
自從丹尼爾·貝爾開始,提出這一理論的人幾乎都來自社會文化學界,而非科技界人士。他們並不清楚當今科技還有哪些障礙沒有突破,未來科技更有哪些成果可以運用。在他們看來,既然兒時的鄉間小路已經變成高速公路,三十多歲的人均壽命翻了一倍,工業化就該適可而止了吧?
現在不是什麼「後工業時代」,而是「工業停滯時代」。這個時代意味著成年人失業,年輕人缺乏出路,這已經是西方很多普通人的共識。可惜他們的政治代表特朗普等人同樣欠缺科學知識,只知道再去挖煤、鍊鋼、造汽車,翻出他們年輕時很紅火的舊工業。
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之風吹向西歐各國,英國本土卻迎來了一次金融大崩盤,首惡就是鐵路股票。英國鐵路已經修到飽和,資金沒了出路。只是當年世界很多地方連蒸汽機都沒有,英國這次因科技停滯造成的危機並不受重視。
幾十年後,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工業經濟又開始大踏步前進。進入二十年代,美國股市暴炒汽車、飛機等當時的高科技概念股,直到1929年造成大崩盤。然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工業化的落後國家來說,這次危機被歸咎於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電氣時代科技發明的井噴暫告一段落,新的科技創造還沒有成批湧現。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科技停滯再不是少數幾個國家要遭遇的麻煩。他們必須知道,「後工業時代」理論所描述的現實,只不過是又一次工業停滯期。理論科學很久沒有大突破,導致應用科技的動力不足,新的工業增長點沒有大規模出現。
總之,後工業時代絕非更好、更先進的時代。如果中國人也覺得現在這種工業水平就夠了,從此停止對科技與工業的追求,放棄2.0,3.0版的新工業,義大利和希臘今天就會向我們招手!
應試教育批判
批判應試教育在今天的中國是一種「政治正確」,直到最近一段時間,才有人反思這種批判是否必要,是否正確。比如,中國人忽然驚訝地發現,他們所嚮往的歐美「素質教育」工作者,非常羨慕中國學生自然科學知識水平。其實這並非新鮮事,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后,美國人就評估過蘇聯的中學教育,認為蘇聯中學生知識水平超過同齡美國孩子兩個年級!而中國現代的學校教育,骨子裡還有深刻的蘇聯模式。
通觀今天中國輿論場上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你會發現兩個問題。其一,筆者從未看到任何教育主管部門發布過文件,稱要推行應試教教育,相反的文件倒是看過不少。「應試教育」這個概念類似於「異教徒」、「階級敵人」或者「恐怖分子」,只是一頂帽子,被人們扣在自己不喜歡的教育模式上面。
其二,批判應試教育的急先鋒,幾乎都是教育體制外面的人,比如鄭淵潔這樣的文人,人文知識分子在裡面唱了主角。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製造並加熱這個社會話題,已經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
必須分清的是,古代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中國政府不負責基礎教育,由民間自行辦學,國家考試用來確定授予哪些人官職,而不是提供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會。更重要的是,古代科舉考的是文史哲,現代考試最重要的內容是科學知識。批判應試教育的重點,甚至是這些批判的基礎,就是指責它只重智育,不重其它。而這裡的智育,主要就是科學教育。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把它視為當代隱蔽反科學潮流之一。
用考試來管理學校教育活動,是現代學校最基本的運作方式。雖然各國教育家試了又試,改了又改,也找不到替代辦法。只能說考試天生就是現代學校的核心。如果不考試,我們怎麼衡量一個教師教得好?一名學生學得好?一座學校辦得好?
除了德育成果難以量化外,美育、體育和勞動技能都是可以量化的。想讓學校重視它們,增加這三育在考試體系中的權重不就行了?仔細看看那些對應試教育的批判會發現,他們並非只要求重視其它各育,讓學生的素質更為全面,很多人是反感科學教育,認為科學知識難學,枯燥,長大了沒用。然而要建設現代化國家,就必須培養掌握科學知識的勞動者。
認為應試教育違背孩子興趣,造成大量厭學,也是不值一駁。青少年的主要興趣是什麼?是遊戲!學校就是要剋制這種天性,半強制地拖著全體學生朝著知識前進,讓他們成為至少能合格的勞動者。科學教育尤其如此,它的出發點不可能是興趣。儘管不斷開發興趣教學方式,但對於孩子來說,很多科學內容還是必須死記硬背才能掌握。
西方曾經嘗試過「契約制教學」,由學生和教師單獨簽約,承諾自己以什麼速度,完成多少學業。這場實驗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好學上進的孩子總是少數,大部分都需要成年人社會強拉硬拽才能進步。
還有一種批判,認為應試教育毀滅孩子的個性、創造性,這是把極少數天才混同於一般人。愛因斯坦是什麼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那個體制除了他,還培養出一大批愛因斯坦了嗎?你知道他的中學教師是誰?要知道,年輕的愛因斯坦為逃避德式教育,自己換了瑞士國籍。
不管哪種學校教育,它的任務都不是培養幾個愛因斯坦式的天才,而是工人,技術員,設計員,銀行白領。天才都是超越現有模式的人,舊模式培養不出來,換個新模式也一樣。
1978年中國恢復高考,當年中國名義GDP排在世界第九,前提是人民幣和美元實行一比一點七的強制匯率。今天,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下降四倍,中國經濟反而衝到世界第二。這樣傲視全球的成績,大部分都由四十年里中國學校培養的普通勞動者來完成。不管你把這種教育稱為什麼,它培養的勞動者難到不合格嗎?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科幻作家鄭軍。本系列文章分十篇發於微信公眾號 重慶瑪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風雲之聲獲授權結集發表。
責任編輯:孫遠
知乎專欄:
風雲之聲 - 知乎專欄一點資訊:
【一點資訊】為你私人定製的資訊客戶端 - Yidianzixun.com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你關心的,才是頭條! - www.toutiao.com推薦閱讀:
※為大毒梟荒唐的「愛國言論」點贊喝彩,你們對得起奮戰在一線的緝毒英雄們嗎?」
※為什麼很多人什麼事都會扯到重男輕女?
※奚夢瑤,這和蓄意謀殺有什麼分別?
※致某些女孩:是你的擇偶觀選擇了渣男
※在愛里,平等是萬惡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