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爆紅的老外小籠包排行榜要捲土重來了,排名只能用顛覆形容...

還記得兩年前的《上海小籠包索引》嗎?彼時,魔都小籠包界被它掀起一陣血雨腥風。

佳家湯包館,都以登上此榜單為榮!彷彿小籠包界的奧斯卡,不止遊客,連本地人都將其視作權威。

就在不久前,它的作者St. Cavish向周到君透露,升級版的小籠包索引2.0馬上來啦!

小籠包索引1.0

雖然時隔兩年,但其實St. Cavish一直都在上海,也一直沒有離開美食的懷抱。想知道,小籠包索引2.0的最新消息嗎?St. Cavish這兩年都在做什麼呢?

一起來看看~

「消失」的那兩年,St. Cavish在做什麼?

在小籠包界掀起一陣血雨腥風之後,他將目光投向了生煎包!

然而未想到的是,St. Cavish的科學生涯遭到了生煎包的負隅頑抗。這很大程度上因為它那層」堅硬的外殼「——生煎包上的脆皮難以被客觀測量,St. Cavish放棄了對上海生煎包店的」大體檢「。

不過他也因此寫了一篇,有關生煎包如何「負隅頑抗」的文章。那些測量中的挑戰,以及對三種不同生煎包(全發酵,半發酵,無發酵)的介紹和它們的歷史,以及他本人對生煎包的一些觀點。目測很快就可以發表了。

圖片來源:SmartShanghai

在此之後,也許是覺得小籠包索引1.0做的過於「冰冷」,St. Cavish在最近又發了一篇,名為」如何像一名科學家那樣吃小籠包」的文章。

文中寫了他在滬上10家知名湯包館的體驗,以及他總結的吃小籠包教程。點擊此處,看這個曾沉迷在高冷又繁瑣講究的西餐中的歪果仁,是如何教人吃一籠接地氣的小籠包。(還有小籠包索引1.0大揭秘哦)

當然,科學嚴謹的他,在不久前還對曾經測量過的小籠包,進行了一次「回訪」。對原來「小籠包索引」中的排名,來了一次大換血!但目前由於小籠包索引2.尚未發表,我們無法透露這份更新的花名冊...

真正寫「上海」的歪果仁

St. Cavish來到上海12年,是SmartShanghai(滬上知名英文媒體)的撰稿人,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自己的職業是美食寫手。

2015年發表的《上海小籠包索引》,讓他在魔都的美食圈紅了一把。

周到君拜讀了他的其他文章,發現除了單純的點評美食,他還會寫一些與美食有關的事情。其中,有跑遍大街小巷才尋到的上海最後一位鑄鍋匠,有鑽進人均6000元的餐廳後廚才挖到的秘密,有煎餅果子、驢肉火燒等北方傳統小吃,還有上海周邊城市美食的「巡展」。

人均6000元餐廳的廚房內景 圖片:SmartShanghai

在「人均6000的餐廳廚房探秘」一文中,St. Cavish寫到:

我對高端餐飲態度強烈——主要是對它的自視甚高感到厭惡——可我發現 Ultraviolet 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東西。它不是藝術,不是劇院,不是晚宴。它自成一派。是一個有古怪幽默感的男人每晚在十位食客身上盡情發揮的產物。

但我沒有 6,000 元人民幣。

360元的蟹黃金面 圖片:SmartShanghai

在《一碗 360 元的天價「蟹黃金」面》一文中,St. Cavish寫到:

(老闆)徐凈在淡季時會去陝西終南山上靈修。在道教、佛教師傅的指點下學習孔子哲學...

儘管有了這些變化,徐凈的生意仍是基於對生靈的宰殺:他在陽澄湖擁有自己的養殖場,在凱旋路有一家餐廳,以及一批客戶群。

「我是這麼看的,」他解釋道:「無論我是否從事這行,總會有人養殖和出售大閘蟹。所以我覺得自己呆在這個產業反而更好,因為能用一套自己的準則來做事,並且做出改變。」

每一篇文章都帶了真實的感受,甚至渾然天成的諷刺。

St. Cavish鍾情於SmartShanghai,因為他們相互欣賞,始終認為彼此風格一致。

《好奇心日報》曾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SmartShanghai的創始人Alexander Weng欣賞Cavish的工作,並為他支付每篇長文章 3500 元的稿費,有時候還得加上一個月數千元的報銷。考慮到網站本身的收入,這不是小錢。」

| 採訪實錄

在我心裡,小籠包=上海

時隔兩年,周到君依然對那份學術版的小籠包研究念念不忘,於是找到了當年風靡一時的「網紅寫手」St. Cavish,打探了一下小籠包索引2.0的情況,還有他與小籠包的故事。

如果你也對這些充滿興趣,那就一起來看周到君對他的採訪吧。

St. Cavish本人

為什麼研究小籠包?是喜歡中國美食嗎?

我在中國呆了12年,就是因為吃的。我也喜歡小籠包,但談不上最喜歡。研究它只是因為,我想做一項非常科學精準的「美食工程」,要求完全客觀,而它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所有稱得上優質的小籠包,都可以用一些約定俗成的標準來測量。

但在此之後的生煎包,就很難找到客觀的依據去衡量好壞。因為它常有的那塊脆皮,非常難以測量。事實上,脆皮進入口腔後,90%只能通過聲音來感知——這聲音從口腔直接到耳朵,這像是一種感覺,但實際卻要用一種聲音來辨識。這種因素是很難用數據表達出來的,所以我無法用同樣的方式去測量生煎。但小籠包就可以,肉、湯、皮都可以輕易測量。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研究小籠包,只是因為它更容易被測量?

一部分是這個原因,另一部分是因為在我心裡,小籠包=上海。在美食界,很大程度上它可以代表上海。我想要找一種食物,與上海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用科學的數據,去測量一種食物,判斷好壞。你是如何產生這種想法的?

這有許多因素,我挑兩件事跟你說吧。

有一次,我在跟朋友爭論我們兩個誰喜歡的地方更好一些,我們爭執不下,因為每個人的喜好和體驗都不一樣。我就在想,怎樣證明我的才是最好的呢?最終,我花了300元去買比例尺等的工具,列出數據給他看,證明我的那個地方確實好。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曾經無意中看到一本書,那是30年代上海的一本書。寫的是兩個博士對「魚」方方面面的研究——雖然我也不知道這兩個博士為啥要去研究魚。但這確實是本非常美的書,因為每種魚都有插圖,都帶著那個年代的風格,每種魚都很美。

當你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對每一種魚的描寫,都非常科學化、具象化。比方說,這條魚的種類,各個器官的位置,生活環境等等。這一方面它非常學術,但另一方面,這本書又在教你如何吃魚——某種魚的哪個部分可以吃,怎麼吃,哪個月份最肥美等等。

我覺得這很矛盾,像是給兩類人一起寫的書——搞科研的科學家和做魚的廚子。這看起來沒什麼意義,願意閱讀一絲不苟的科研數據的人,很少會關注這條魚的烹飪方法;一個只想做菜吃魚的人,也不會在乎這些枯燥的數據。

這很矛盾,但同時這種矛盾也很美。我就是想做這種完全沒用,但又非常有用的東西。

那你也很矛盾啊。

是的。我做的索引里,沒有一條跟口味有關、跟餐廳環境有關。唯一告訴你的就是測量數據——儘管你吃的不是測量數據。所以一方面,它看起來幾乎沒用,但另一方面,它關注了幾乎所有的變數。從索引里你可以知道,哪一家肉最多,哪一家湯最濃,哪一家皮最薄。這方面來講,它又非常有用。

那你到底關不關心口味呢?

當然關心,但怎麼去測量呢?我從2007年就開始寫美食了,試吃、點評,都是很主觀的行為。就像這家星巴克,每個人都可以來這裡,點一款飲料,來說我喜歡這個,或者我不喜歡這個,或者這個甜,這個不甜。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但這次我想做些不一樣的,用不同的方法,去寫美食。

我們知道,你已經著手第二輪的小籠包更新調查了。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的測量會有調整嗎?

會的,大概一個月之後,我會跟企鵝指南一起發布,形式是一張海報和一本薄書。可以期待一下~

可以透露一下嗎?

呃...只能說這次的排名會有一個大變化。

上一次調查,我去了52家小籠包店,並把它們分為三類——A類、B類、C類。A類是最好的,B類是還可以,C類是不好的。第二次調查,我只去了上次的A類店和B類店,共21家店。

可以告訴你的是,這次有兩家店非常好,可以稱得上全上海(數據)最好的兩家。大概有10家店也算是不錯,另外5家,只能說還可以。上次調查的店裡,不知道為什麼,有幾家已經倒閉了。而且,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小籠包的質量,這次的衡量公式也有所改變。所以這次各大包子店的的得分,與上一版比較也會略有不同。

你在調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漫長的等待和無聊的過程。每個餐館都至少花費1小時時間,過程無外乎點單、等候、測量,一天大概要去10家,這真的非常boring……

而且你還吃完了每個小籠包?

不,我通常只吃1個。如果特別好吃,我可能會吃2個、3個...

倒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一天要吃十家店呢,我吃不下將近100個包子。

你沒有隊友跟你一起嗎?

這次我有一個助手,他吃的比較多。但吃過2家、3家之後,他也會疲勞。

儘管過程無聊,但結果卻很有趣。我覺得大家應該很喜歡這份索引。畢竟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嘗20家餐廳,他們只需花5分鐘看一下我的文章,就可以確定去哪家了,多節省時間。

以後還想要去做類似的嘗試嗎?

類似一個食品資料庫嗎?我可不願意去做一個食物科學家,我還是願意嘗試各種風格的文章。這只是我的一種不同的工作方法,第一次是好玩,第二次會更嚴謹。但就像你吃一個三明治,不會經常想著這片肉佔了三明治20%那樣,經常做也會很厭倦。

而這次我只是想盡量客觀地去做一件事,尤其是在美食點評這項原本很主觀的事情上。

至少,我們還可以期待一下你接下來關於小籠包和生煎包的文章。

是的,但在此之後,我想我不會再去碰包子這個命題了。(無奈臉)

推薦閱讀:

哪怕菜葉子卡住牙縫,我也要吃這幾家菜包!
滬上最熱的無人麵館是怎麼回事,我們去現場看了看
100米的仙霞路,夠我吃一年
雙面法租界:武康路 v.s. 永康路

TAG:小笼包 | 排行榜 | 上海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