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學習的秘密

01

認識一個作家,比我還大幾歲的大叔。

幾年前,他的兒子讀小學一年級。他聊天常常三句不離兒子,說孩子如何聰明,如何厲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我發現我的兒子簡直是天才。

他的兒子是不是天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家長都是愛孩子的:

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成長,家長都看在眼裡,巨細無遺,因而也能輕易地發現孩子身上的,令他們驚喜的閃光點。

孩子們確實在很多方面能無師自通。

尤其是各種電子產品,如手機、如Pad、如各種APP,手游,他們玩起來都如同手到擒來:一看就會,一摸就通,小手指在觸摸屏上這裡點點那裡劃劃,其流暢度用行雲流水來形容都不為過,甚至讓大人瞠目結舌。

就像我小兒在念幼兒園時,玩一款手機槍戰遊戲就顯示出天才一般的稟賦,以至後來反倒教我到哪裡換槍,點哪個鍵可以買到哪一款匕首等。

我知道,他連按鈕的字都不認識,更看不懂提示說明,靠的純粹是不斷試錯,直到一不小心蒙對了,就把對的那個按鈕——如按鈕在屏幕上的位置,顏色,形狀等——記了下來,如此而已。

02

那個作家的兒子和我的兒子明顯不是特例。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在實驗中發現,4-5歲的小孩甚至比大學生都更擅長弄明白一些玩具的原理。

心理學家艾麗森?戈普尼克(AlisonGopnik)和她的同事克里斯托弗?盧卡斯(ChristopherLucas)為了弄清楚兒童的大腦為何如此擅長快速學習,找了100位4-5歲的幼兒園小孩,帶他們進實驗室,交給他們一個音樂盒。

要讓這個盒子放音樂,必須在上面擺放各種形狀的粘土塊。

實驗者先向孩子展示不同形狀不同組合產生的結果,然後讓孩子自己試著啟動音樂盒。

「我們想知道,很小的小孩能否認識到因果聯繫。」戈普尼克說,「作為對照,我們還測試了170位大學本科生。」

出乎意料的是,小孩子不但十分擅長做這種事情,而且比大人做得還好。

戈普尼克認為,這是因為小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大人不同。

小孩子會嘗試各種各樣新穎的點子和不同尋常的策略。

例如,「如果小孩看到方塊和圓形各自都能讓音樂響起來,他們就會立刻想到拿一個方塊和一個圓形一起放到音樂盒上面,哪怕實驗者根本沒有這麼做過。」

這種靈活的、流動性的思考,探索每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假說,正是小孩子的思考特徵。

探索式學習對於孩子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相反,大人卻只會一步跳到最明顯的那個方案,然後賴在上面不走,哪怕這個方案其實不管用。

這樣狹窄而固定的思維方式對於某些問題可能是好用的,但是戈普尼克說:「當問題的解法出人意料時,小孩子更擅長解決它們。」

03

對於人要具備的思維能力,我個人比較傾向於下面三種分類:

一是他觀能:觀察世界,洞察世界,解讀世界的能力。

二是自觀能:對自我的認知與「自性」的發掘的能力。

三是抽象能:整合、抽象,把需要的知識轉換成方便大腦記憶與使用的符號如顏色、形狀、各種荒誕不經的情節等——現在流行的記憶法很多離不開這一點——的能力。

顯而易見,小孩在第一個即「他觀能」方面不如大人,因為他們接收的信息還太少。

而大人,大多數注重的也是「他觀能」。我們竭盡全力,窮盡所學,尋找一切工具和方法論去認識世界,尋找規律,挖掘定律,卻對「自觀能」和「抽象能」這兩部分不夠重視,甚至不屑一顧。

「自觀能」弱,就常常被情緒與外界所擾,導致學習力下降;

「抽象能」弱,則想像力匱乏,死記硬背,記住的東西少;

與此相反,小孩在對世界的認識能力遠低於大人的前提下,依然能夠顯示出「無師自通」的「天才稟賦」,就是因為他們的「自觀能」與「抽象能」比我們大人要強。

當然,小孩的「自觀能」並非來自於主觀意識,而是因為他們受世事浸染少,心被染污得少。因為「不怕犯錯」, 也不被「失敗過」的情緒所擾,所以總能興緻勃勃地「胡思亂想」,不斷試錯,直到找到對的那一個。

與此同時,他們強大的「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開放性思維,也令他們的「抽象能」無比強大,他們會把他們得到的結果用顏色、形狀、故事來記憶,從而取得比大人更佳的學習效果。

確切地講,小孩的「自觀能」不帶思維邏輯,因為思維靠的是大腦的信息儲備,而他們的這種「所謂思維」純粹是由「心」而發的,自然而然的,更接近於人的「自性」。

關於自性,通過一個比喻很好理解。

自性就像每個人體內的一個杯子,它是本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清凈無染的。

小孩的學習力與創造性,來自於與「自性」的接近。他們不是不會不快樂,只是當不快樂過去,他們就會忘記,他們永遠活在當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哭過就好,笑過便罷。

無論遭遇了什麼,他們的杯子都能保持澄澈透明。

而大人,因經歷過生活的紛繁複雜,遭遇過太多的悲歡喜樂,這些境遇就像倒入杯子里的顏色各異的水,久而久之,杯子變髒了,被顏色掩蓋了,導致常常見不到這個杯子,甚至不相信杯子的存在,反而被杯子里的髒水牽著走。

在我看來,除卻因年齡增大導致大腦退化的因素,如果說小孩比大人"聰明",其本質原因就是這一個。

也說明了,說人的「本性具足」並非只是佛學意義上的帶著哲學意味的名詞指稱,而是事實。

學習能力也是如此。如果說大人的學習力相較於小孩而言變弱了(這種說法顯然也是不成立的),那也是因為大人的「心」被染污了,思想與行為都被「假自我」——因過往的經驗而來的恐懼犯錯,害怕選擇,各種或好或壞的外境等——誤導甚至固化了而已。

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人活了幾十年才悟到的:越簡單,越快樂。越簡單,學習效果越好。

《小王子》里,小狐狸把它的秘密「一個人只有用心才能看得到真實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送給了小王子,幫助小王子回到了小玫瑰花的身邊。

我覺得,這裡說的」心「不是心臟。心臟是器官,是給我們輸送血液,維持生命用的;也不是大腦,大腦也是器官,是供我們理性分析用的。

用心的「心」指的其實是「自性」,是上文所說的「杯子」。

它是感知我們的情緒,感知我們的起心動念的;

是不需要我們用太多的「理性」,甚至用直覺就能帶給我們答案的(可參考推文《來看看你的「靜」爭力有多大》);

是讓我們心無旁騖到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的;

所謂「明心見性」,說的也是找回這個杯子,並把裡面的髒水倒掉,露出它本有的清明,澄澈,從而回復孩童一樣的本心。

很多大藝術家創造力驚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活得像孩子一樣,就源於此。

總而言之,假如說孩子都是天才,其實大人也是,最起碼曾經是。

只是大人把這個杯子弄髒了,反被杯中色彩斑斕的水攪得神魂顛倒,意亂神迷。最後,連「杯子」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了。

這,就是迷失了。

所幸,它一直都在。只要你找,定能找到。

如果說快速學習真有秘訣,那就是把「杯子」倒空,讓自己進入沉寂的,空無的,「杯子」原本的狀態。

此時,你不被過往的經驗或教訓所困,你恢復孩童一般的好奇,勇敢地,快樂地,開放地,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學習,然後把它抽象化,深深地記在腦海里。而不是焦躁莫名,急功近利,這樣反而學不進,學不好。

如此而已。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祝好。(PS.關於如何把知識抽象化以便於記憶,以後有機會會寫)

推薦閱讀:

你不是不努力,是心太急
恩,關掉了手機管他誰是誰
是否再也無法欣賞沉靜之美?
"變"
規則與道德

TAG:感悟 | 学习方法 | 高效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