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原始,重返伊甸--對現代生活的反動

記得《人類簡史》一書中有個觀點,說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其實並不意味著幸福。

相反,是被趕出了伊甸園。

原始人類每天勞動兩個半小時左右就進入休息娛樂狀態,而且過著內容豐富有幸福感的自然生活。原始人類並不比農耕時代的人死的早,躲過疾病與傷害的風險之後也可以活到五六十歲。這種生活是什麼樣子呢?其實可以參考以前非洲黑叔叔的生活。許多人推崇中國人勤勞的國民性,對黑叔叔們的懶有點恨鐵不成鋼。非洲這塊奇特的土地上,氣候溫暖,物產豐富,餓了隨便搞一搞到處是香蕉和水果,人家黑叔叔根本就沒有勤勞的動力好不好,整天吃飽了就是吃喝玩樂曬大屌的生活難道不好嗎?這樣的生活,實際上是符合人類的初使設定的。今天非洲的饑荒並非是非洲人太落後,而是現代化的影響。現代化讓非洲有了超過其土地能負荷的人口,帶來了高度組織性下的新生活方式,反而讓這塊人類原始的伊甸園崩塌了。

農耕時代的人類,被束縛在土地上,終日勞作難得一飽,動不動就大饑荒造成千里白骨,實際上是大大的不幸福。

這個進程是如何開啟的呢?我想是社會性的強化造成的。人類的社會性強化後,組織和秩序兩者就應運而生,人類個體不能再為自己的幸福負責並去爭取,而是服從於組織和秩序的利益。讓原始人去修長城是不可能的,而農耕社會的皇帝卻可以輕易驅策無數同類去干這種辛苦無望的工作。

這個進程開啟之後,當今人類可能是迄今為止這個進程中最幸福的一代人,可期的壽命,較多的閑暇(如果按梭羅的觀點,人的需要只是保持體溫的話,那你幾乎馬上可以獲得所有的自由。當今時代,人們的所有煩惱本質上來自於社會性帶來的壓力:你要和別人一樣,最好是比別人強,這個競賽無時無刻不在各種場合進行著),豐富的娛樂,便利的需求滿足機制、更多的選擇和自由,這些都讓當今人類享受到了這個苦難進程中所有先輩們付出慘重代價的美好結果。

但人們依舊不快樂。

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背離了人原始的感覺系統。

人是感覺控制的生物,即使人類發達的理性思維進化至今,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人的一切,其實都是屈從於感覺的需求。而且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人類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感覺好,這甚至是人生是否有意義的根本和直接標準。我們所認為的好,如果只停留在理性中,那沒有任何力量,也不能主宰我們的行為。只有感覺到好,我們才會覺得不虛此生,才會覺得想活下去。感覺,構成了我們人生的意義和動力的基礎。

而我們的感覺系統,形成於百萬年來的自然,實際上基本是動物性的。

我們的感覺系統,還是與簡單的生命目標:生存和繁衍相適應的。這是兩個很低的目標,並不需要太高的身體能力,我們的整個人體都是低效的,無法負荷繁重的工作,無法承受長久的激發。我們的精力非常有限,承壓能力很低,無盡的慾望會讓這個系統崩潰。

而現代生活方式,意味著無限的慾望,追求和滿足,永不停息。這自然會讓以生存和繁衍為目標設計的感覺系統和人體機器不堪重負,難以承受。

人生幸福的關鍵,其實是順從人體自然規律,讓感覺系統自然運轉。

上篇我提到:

人性的基本盤是懶、求舒適和好逸惡勞,說的好聽一點叫寧靜詳和,正面激發態是激情和上癮,負面激發態是恐懼和憤怒,消沉態是抑鬱和厭世。

感覺系統的設計應該說是比較精妙的,本質上是為了能維持人作為一種生物的正常生存、繁衍。懶和求舒適保證精力和能量的不浪費,保證身體處於健康狀態,負面激發態讓人應對危險,保持安全,正面激發態讓人去冒險、創造和繁殖,消沉態讓激發態被消減,慢慢切換回常態。

盈不可久,銳不常持,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本質上就是由於感覺系統的這些特性決定的。

而現代生活方式,卻是不斷的讓人處於激發態,不讓人回歸寧靜詳和的常態。君不見很多勵志雞湯,其中有一個廣為流傳:某成功人士家裡掛著一幅圖,圖裡是早晨獅子在拚命的圍殺鹿,而鹿們在拚命的奔跑。然後以此來激勵自己來拚命,說不跑的話就要死了。又有一句話:可怕的不是別人比你優秀,而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其實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故事和名言,本質上不過是激發人們的社會性攀比和對落後的恐懼,激發人們消費主義的慾望,以此三者同時作用於人,讓人不斷保持較高的激發態。現實中大部分人其實是終日勞作不得休息的,是什麼讓如此天性好逸惡勞的人開始了他們的重壓之旅?有三種力量:慾望、恐懼、社會性服從。我們從生活中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這三種力量的無處不在。事實上,真正的上層階級過的真是這樣的生活嗎?未必。讓別人去拚命的人,大多數卻在享受生活。反過來講,天天在拚命長期處於激發態的人,也必不屬於真正的上層階級,而是所謂的勞碌命。

而長期處於激發態的人,是不幸福的,因為不符合客觀規律。人體是無法一直處於激發態的,相反,既稱激發,那必不是常態。反其道而行,以激發態當常態,人怎麼能感覺好?感覺不好,每天活著只能是壓力山大,備受煎熬,生不如死,抑鬱憤懣。

有鑒於此,我提出要對現代生活方式反動一下,回歸原始,重返伊甸。

當然,現代生活的便利讓人類更幸福,但其副產品,無處不在的慾望激發、攀比、從眾、對相對匱乏的恐懼卻讓人在衣食豐足的年代過得慘不堪言。

要想幸福,就要兼顧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從這兩個方面,符合相應的規則,人才能得到快樂。而人的快樂,自然性是基礎,社會性也要服從感覺的客觀規律。

做自然的人,同時符合自己的社會定位去生活,人的生活,就可以是幸福的。

從現在開始,仔細傾聽自己身體的呼喚,想像自己是一個原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將生活簡單化,作力所能及的事,珍惜寶貴的精力專註於真正必要的事情上,遠離信息和娛樂的狂轟濫炸,親近自然,和少數人保持聯繫,作一個簡單快樂的現代原始人。

具體的小建議也可以有:

1、不追任何國產劇,少部分精品劇如權力的遊戲這些可以看一下。

2、不被手機控制,不接受無盡的信息,盡量減少在手機和電腦上的時間和精力。

3、極簡主義生活原則,非必要不添實體,不為物所役。將注意力簡單化,放在原始生活的享受上。

4、不介入太複雜的人際關係,如非必要或特別想要,不增加自己的社會身份,以避免隨之而來的規範和責任。

5、親近自然,原始人都是自然之子,在自然里會感覺到更舒適。

6、多休息,少激發,割捨消費欲,不被虛榮和攀比控制,過寧靜詳和的生活,提高心靈的舒適度和敏感度。

7、不做多任務處理系統,一個時間段內盡量只專註於一件事,去感覺去體驗去享受。

暫時先想到這麼多,歸根到底一句話:讓自己感覺好。


推薦閱讀:

假如你發現了讓你停止衰老的藥物(配方),該毀滅還是自己偷偷使用?
百科不大全·動物篇(2)·刺胞動物門
Eww好黃啊!這個黏黏的東西是什麼?
敢問這位羚羊 你的臉能再奇怪一點嗎!
「萬物土中生」 土壤也能碳匯?

TAG:自然 | 生活方式 |